馬利芳

有“晉西南最大的河流”之稱的涑水河,位于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市境內,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區域,也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業起源地之一。涑水河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為5565公里,冷口峪、沙渠河、青龍河、姚暹渠、灣灣河等是它的主要支流。[1]涑水流域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水源短缺問題成為制約涑水河流域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水資源的短缺也限制了涑水流域的農業發展,最終導致周邊地區生存環境與生產條件的退化。
圖1 涑水河美景
千百年來,涑水河流域有著豐富的水文條件,養育了兩岸無數勤勞的人民,涑水河發源于山西省絳縣的橫嶺關,“東南有太陰山,又有陳村峪,涑水出焉,經聞喜,夏,安邑等縣,至蒲州入黃河。” [2]涑水河由東到西,由北到南,貫穿著整個河東大地。涑水河流域曾分布著廣袤的原始森林,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曾作出如下考證:“遠在上古之時,黃河以東的汾涑流域,山陜兩省北部的黃河兩側......就有范圍相當廣大的森林地區”。
涑水河流域的新石器及夏、商、周文化遺址,歷龍山文化和夏文化時期,都有文化遺存。[3]當然,密集的古文化遺址也說明了涑水河流域自古人口眾多。就近的村民獲取薪柴從事諸如營炊、燒制石灰等生產活動,他們用這樣的生產方式居住,用這樣的生活方式繁衍,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就不問可知了。到戰國及秦漢以后,由于農業的大規模發展,居民區和農田的修建,林木植被大面積消失,涑水河良好的水文狀況難以維持。
從此,涑水河流域便開始進去了水文劣變的階段。失去植被的涑水河水量的豐枯差異增大。涑水河中下游屬于黃河覆蓋的丘陵和盆地,氣溫高,蒸發量大,這使得降雨時黃土坍塌流失,再加上非汛期河流處于斷流狀態,沒有自凈和稀釋能力,導致涑水河污染嚴重。
不積溪流,無以成湖泊,難以成江河。涑水河流域的水文變遷主要表現在地下水位的降低,湖泊的減少,河水流量的減少以及泉水的萎縮消失等。歷史上,涑水河流域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湖泊,鹽池就是當時流域內面積最大的湖泊,《水經注·涑水》中有記載“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口,潭而不流”。近代以后,由于生產的破壞和開采,湖水日益變淺,僅在雨季才有少量積水。地下水滲入地下礦坑,導致地表徑流量減少。涑水盆地自古以來多泉,且泉水流量大而持續,當時在大旱時還能灌田。到近代大多數都是無跡可尋的,而那些幸存下來的水量也是小得可憐。就好比民國八年的《聞喜縣志》中的描述就形容的特別恰當:“四千年來之泉源大者漸小,小者漸涸,今不及半焉;設更歷四千年或萬年遂絕流水乎?……舊志所載之水今已十去其三。”
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最大的危機莫過于水源不足。涑水河的水文變化嚴重影響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農業發展。 由于沒有太多的河水來稀釋凈化,使得河道接納的廢水污水變成了污水河;由于污水的下滲,地下水也隨之污染;涑水河作為山西省最大的糧棉產區,河水的枯竭,水分的減少,氣候的干燥,農業需水量的增多,使得旱災嚴峻,危害加重,素有十年九旱之說。水資源的短缺一直困擾著這個古老的農耕區。
此去經年,這條溫婉寧靜、無私滋潤著周邊百姓的河流,從古絳的山谷里發源,穿越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注入伍姓湖,最終以磅礴的氣勢奔向黃河,又與黃河一道,義無反顧地奔流東去,一路上不知孕育了多少河東故事。
還記得春秋五霸的晉文公嗎?還記得那個被世人尊稱為“涑水先生”的司馬光嗎?還記得這首童謠“聞喜有個裴柏村,名門望族爍古今,宰相出了六十位,七品以上三千人”嗎?…這一切的一切不正說明涑水河孕育了無數的中華好兒女,塑造了無數的河東故事。正是因為涑水河眾多的泉水,逛布的湖泊,豐沛的河流,正是因為涑水河廣袤的林木植被,正是因為她如此優越的水文條件養育了我們的先民,為農業生產,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如今,她,卻日漸干涸。縱觀其水文變遷過程,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歷史上人們不合理使用土地資源, 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導致這里的水文條件發生劣變, 不僅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災難, 就連自古以來“ 可以半天下之賦” 的“ 晉鹽之利” 也頻頻受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穩;農民安,天下安。”自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政府關心農民,修筑了一系列的防洪蓄水的工程,但是盡管如此水資源的缺少仍然緩解不了農業生產問題, 因為缺水,農業的灌溉面積得不到保障。 如此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 對于涑水河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和國土整治問題,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從各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積極應對,與時俱進,團結民眾,共同改建我們的家園,使涑水河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鄧林秀等《山西聞喜汀店新石器及周代遺址》, 載《考古》1 9 6 1年第5 期
[2]《山西省自然地圖集·說明書》, 山西省自然地圖集編委會1 9 8 4年出版, 60 頁
[3]酈道元.水經注·教水[M].陳橋驛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