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秀
【摘要】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筆者根據實際情況,以廣州市海珠區石溪村河涌為例子,從NGO的角度,提出了有關河涌環境保護活動如公眾參與項目、河涌快閃活動、常規工作以及政策倡導等活動建議,旨在給NGO提出新思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ur environment became serious,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were concerned about it.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with the example of Guangzhou Haizhu District river, the writer come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flow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GOs, such a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river flood flash activities, regular work and policy advocacy activities.
【關鍵詞】
NGO 河涌治理 環境問題 公眾參與
在1990年初,一位叫梁從誡老者與一名叫楊東平的年輕人參與了中國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發起。他們“沙發上的思想”,一點一滴,就筑造起了現代的環保組織的原形。誰也沒有想到,最早誕生于知識分子之手的中國民間環保組織,一開始根本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它的成立,但是在后來的十數年中,卻成為一支無法忽略的綠色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環保NGO已經突破3500家,還未包括一些未注冊機構。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學生社團、草根組織加入其中,精準的數字變得難以統計。
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環境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我們可以見到,由于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為全民所共有,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對于保護環境這一問題沒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大多數人認為環境是公有的,保護它的責任不在于自己個人,即使個人去保護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大。這是由于這樣一種公眾環保意識的缺失,導致在《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文件的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等問題一直沒有辦法得到解決。但是這個想法是存在偏頗的。因此,本文重點論述NGO的重要性及從NGO的角度提出幾點關于河涌治理環境宣傳的活動方案。
當下,有許多有關于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興起。NGO心系環境,經常定期舉行環境保護的活動,指導居民進行環境保護,提高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現在的許多NGO,也漸漸行使“公眾參與”的權力,通過廣泛的渠道,公正地監督。與以前相比,“公眾參與”制度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在近日,環境保護部印發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新出臺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它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原則依據強,參與方式廣,監督舉報實,保障措施多。”此法的出臺,能有利于公眾發揮他們的環境監督權利。
在近年來,NGO在環境保護和公眾參與方面起到了推動和積極引導作用。NGO的力量由渺小到現在的壯大,一直在茁壯成長。如何舉行,在此,筆者以廣州市海珠區工業大道石溪村河涌為例,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幾點有關于引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措施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為宣傳對石溪村河涌的河涌治理的環境保護宣傳,NGO組織可以成立“石溪村青年河長營”分隊,從以下幾個方面舉行一系列活動:公眾參與項目、河涌快閃活動、常規工作以及政策倡導。
第一,公眾參與項目。公眾參與項目包括以下子活動:河涌親子活動、船只模型創意大賽、河堤彩繪比賽。首先,河涌親子活動,這個活動針對人群是海珠區石溪村本地居民,讓老本地居民帶著自己的下一代——孩子,一起游覽實習河涌,并給孩子講述河涌今昔對比,志愿者負責收集家長與孩子的對話,活動結束后制作成精品語錄。再者,船只模型創意大賽,活動對象為石溪村中的中小學生,旨在通過這個活動,環境保護從孩子抓起,使孩子們關注河涌發展,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河堤彩繪比賽,這個比賽通過彩繪趣味活動,潛移默化當地居民保護河涌的意識。
第二,河涌快閃活動。NGO可以在石溪村內開展快閃活動,邀請當地居民,用兩句話講述對河涌的印象以及對河涌治理的建議。快閃活動不僅有趣新穎,引人注目,而且更把治理河涌的建議集思廣益,使河涌治理更走“群眾路線”。在快閃當中,居民可以暢所欲言,大家一起提意見、講感受,既提高看了居民對河涌治理的重視性,又能搜集接地氣的建議,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河涌治理常規工作。NGO可以制定定期河涌巡視計劃和河涌信息周報。成立“河涌巡視小分隊”,定期進行河涌巡視,并對河涌污染指標進行測試和記錄,巡視后進行專業分析,制成河涌信息周報,張貼在石溪村中的公告欄上。用數據說話,讓居民能第一時間了解當前河涌的水質情況,并進行各個周量化的對比,清晰明了地分析水質是變好或者變壞。
第四,加大河涌治理政策宣傳力度。政策宣傳不能光是一些傳統的宣傳方式,如海報、口號、微博等,這些傳統的宣傳方式都不如現場活動來得鮮活。現場活動,可以舉辦如“我與市長巡河涌”活動,邀請市長與居民一同進行河涌巡視。
雖然,目前的NGO也許會存在專業人才缺乏,年齡老年化加劇,人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政府加大對NGO的資金支持,社會各界積極支持NGO的活動,公眾積極配合NGO的活動,相信NGO能不斷地茁壯成長。目前,許多具有專業知識的年輕人逐漸加入到NGO行業,也提出許多立竿見影活動的建議。NGO通過基礎的、專業的和社會的環境管理教育,不斷提高環保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社會公民的環境意識,來實現科學管理環境以及提倡社會監督的環境管理措施。
綜上所述,只要NGO舉辦的活動“夠接地氣、夠趣味性”,最好形成積分體系,就必定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活動都是用創造力創造出來的,身體力行,多借鑒成功的經驗。
以上僅是筆者的思考,由于學者學識有限,文章中仍存在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出。
【參考文獻】
[1]王芳. 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理論與實踐[D].西南交通大學,2008.
[2]彭瑜. 重慶市涪陵區環境宣教工作開展情況[J]. 環境教育,2013,12:31-33.
[3]王津,陳南,姚泊,劉娟. 環境NGO——中國環保領域的崛起力量[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35-38.
[4]和莉莉,吳鋼. 我國環境NGO的發展及其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 環境保護,2008,1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