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于俊魁
摘要: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民間信仰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對此做有深刻的研究,但是,民俗信仰在戲曲文化中的地位卻很少被提及。鑒于此,本文主要從中原地區民俗、民俗與大平調關系兩個方面探討民間信仰在戲曲文化當中的作用 。
關鍵詞:中原;民俗信仰;戲曲傳播;大平調
一、中原地區民俗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不僅如此,中原地區文化涉及面十分廣泛,它包括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到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再到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由此,中原地區的文化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特點。
關于中原地區的文化的由來人們眾說紛紜,但是所有不同的說法都呈現出一條驚人的相似:中原文化由來已久。據中國史考證: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后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此外,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國。
在這里著重談論一下春節。春節也是中原的重頭戲。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春節的預熱階段是在臘月初八到臘月二十三。過了臘月初八,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年貨的準備也是有講究的,年貨統一的購置地點叫“集市”,人們稱之為“趕大集”。這樣的大集日常也會有,不過在這個階段呈現出史無前例的繁榮。各家各戶準備過年的物品,集市成為了最佳的選擇。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三十是前奏。因為年味在這個時候已經可以感受到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這樣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農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中原人稱之為“除夕”。從這天開始,大年就完全拉開序幕了。包餃子是除夕必不可少的習俗,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餃子的種類還有很多種,最常見方葉以及圓葉餃子就是重要的代表。這一天,戶戶都要貼春聯,據說春聯是源于黃帝所創的桃符。除夕夜的餃子是初一最主要的食材,除夕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中原地區的拜年總體上都遵循這樣的一個傳統: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后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基本是整個春節的結束標志。一般意味著,過完了熱鬧的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 此外,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通過上述介紹,為中原地區色彩斑斕的民俗提供了有力證明。
二、 民俗與大平調關系——以濮陽為例
濮陽大平調源于濮陽民間,起源于明朝。是在開州(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漢族戲曲劇種,故過去又稱開州平。濮陽大平調是板腔體梆戲。因梆子灼目貫耳,又稱“大梆戲”、“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漢族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歷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
大平調上演的許多劇目均是以朝綱大事為主,流傳到現在比較廣為人知的如《打金枝》、《收姜維》、《鍘美案》、《包公碑》、《反楚國》等等都是有力的證據。上文中筆者在中原地區民俗中已經提到濮陽的龍鄉文化。這也可以說明,“龍”文化深深扎根于濮陽廣大勞動人民的內心。大平調中上演的劇目多為朝綱大事,這絕不是歷史發展中機緣巧合,正是因為濮陽有了這樣一種文化,自始至終對于戲曲文化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龍”文化奠定了戲曲文化的基調。
此外,觀看過大平調的人都應該知道:在平調當中運用了很多武術、雜技手段。這是否和濮陽的民間文化相關呢?筆者對此進一步的探究。
據資料記載:濮陽市東北莊雜技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濮陽市立足于這一資源文化優勢,從2000年開始舉辦龍鄉文化周,每年舉辦一屆。2003年改為中國龍文化節,并增設雜技藝術節,兩年一屆至今,共舉辦中國龍文化節6屆,雜技藝術節3屆。
明初年間,中原一帶災荒連綿,歉收達六年之久。彰德(安陽)、磁縣、清豐、南樂、濮陽諸縣流民逃難開封乞討度日。當時,開封有謳戲班,逃荒百姓見以藝求食較登門討要略勝一籌,在進班學戲不成的情況下,難民白天跟班攆臺邊看邊學,夜間露宿房前屋后,串詞對戲。后開州一帶年成好轉,難民相繼歸里。開州街頭出現了打三節(一作鼓、一作梆、一作擊節)的藝人沿街叫討。繼而又借鑒民間武術班用的大鐃、大釵作硬樂,其走場動作則請民間拳師教習,加上民間土樂器大弦、二弦、三弦,稱“土梆子”。屢經排練,始作“板凳頭”演出。
時至今日,在大平調中,仍然保留著精彩的武術雜技演出。我們曾經也在濮陽市做過一次調查研究,80%的人認為,武術雜技在大平調中的作用式不容忽視的。由此可見,雜技文化對于大平調的影響絕不是泛泛而談的。
近代以來,隨著一些人希望通過革除惡風陋習改造落后的國民性、開啟民智,民間信仰最終被簡單化為“封建迷信”而加以否定,延續了數千年的民間信仰文化全面斷裂。改革開放后,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實,民間信仰也得到了迅速恢復,這應該是我們正面認識民間信仰的歷史意義及其社會文化價值的必然。
參考文獻:
《濮陽戲曲志》濮陽市文化局編1985.09
《中國戲曲志》河南卷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