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潞
摘 要: 桂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下屬的四個方言區之一的西南方言,本文以桂林方言的量詞和普通話的量詞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研究,比較的重點放在量詞與其所計量的詞語之間的搭配關系上,尋找出其中的一些理據并進行解釋說明。
關鍵詞:桂林方言;普通話;名量詞;動量詞;比較研究
1.桂林方言中名量詞與普通話名量詞的異同
經過篩選,我們發現“堵、張、鋪”,等名量詞在漢語普通話和桂林方言的使用中存在的差異較多。在對這些量詞進行比較研究時,我們依據其計量的事物特征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類,即動作實體型名量詞:鋪、張;物品實體型名量詞:堵;下面就分別對這四種量詞在普通話與桂林方言的使用差異進行對比。
1.1 動作實體型名量詞
1.1.1 “鋪”與“張”量詞搭配的異同
鋪,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鋪”有著這樣的解釋:①量詞,用于坑:一鋪坑;②把東西展開或者鋪平:鋪床,鋪平道路。
張,量詞,①用于紙、皮子等:一張紙;②用于床、桌子等:一張床;③用于嘴:一張嘴。
1.1.1.1 桂林方言中“鋪”“張”的使用情況
與漢語普通話相比較,在桂林方言中,我們既使用到量詞“鋪”,也使用到量詞“張”來稱量對象,二者稱量的物體具有共同的義素:[+平面性][+延展性][+具體物]。但是,二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同。
1.1.1.1.1 使用“鋪”的情況:
“鋪”稱量的對象主要是指可以平鋪的且延展性較好的生活類的與床有關的床上用品,可以搭配的物體大多是床或者與床有關的物品。能與“鋪”搭配的物品所具有的義素為:[+平面性][+延展性][+具體物] [+床或床上用品]。例如:
一鋪床 一鋪席子 一鋪被子 一鋪竹席
這一鋪床夠大,可以睡三個人。
1.1.1.1.2 使用“張”的情況:
“張”稱量的對象主要強調物體所具有的同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特征。那么這些搭配對象所具有的義素為:[+平面性][+延展性][+具體物] [-床上用品]例如:
一張報紙 一張門票 一張羊皮
麻煩您給我遞一張報紙。
1.1.1.2 漢語普通話中“鋪”“張”的使用情況
在漢語普通話中,我們同樣使用到“鋪”與“張”兩個量詞來稱量對象。但是,二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
1.1.1.2.1 使用“鋪”的情況:
“鋪”在漢語普通話中稱量的對象只有一類,那便是“坑”例如:
一鋪坑
這里有著一鋪坑。
1.1.1.2.2 使用“張”的情況:
漢語普通話中“張”的本義是“上弓之弦”后來引申為開弓,再由開弓引申為展開,多搭配延展性好,可以自由展開與卷縮的物品,稱量的對象主要有三類,一類是該對象在某種角度或某種狀態下呈現出一個平面,另一類是該對象整體結構中存在一個“凸顯的層面”還有一類則是根據其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語義特征,可以和具有其特征的人體器官搭配,我們可以發現,“張”在搭配對象在某種角度或某種狀態下呈現出一個平面。例如:
一張床 一張沙發 一張面孔 一張紙 一張羊皮 一張嘴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余光中《鄉愁》
1.1.1.3 小結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者稱量的物體具有這樣的義素:[+平面性][+延展性][+具體物]二者都可以和“床”、“席子”等具體的具有一定的平面性且延展性較好的的實體物相搭配。但是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①“鋪”在桂林方言中稱量的對象主要是指可以平鋪的且延展性較好的生活類的與床有關的床上用品,可以搭配的物體大多是床或者與床有關的例如“席子、毯子、被子、席子”等物品,其他的同樣具有延展性平面性的物體則不能夠搭配,例如我們不說“一鋪紙”“一鋪桌子”。②在桂林方言中,人們在稱量語義特征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物體時,也會用到量詞“張”例如:“一張報紙”“一張門票”。③漢語普通話中“張”的本義是“上弓之弦”后來引申為開弓,再由開弓引申為展開,多搭配延展性好,可以自由展開與卷縮的物品,稱量的對象主要有三類,一類是該對象在某種角度或某種狀態下呈現出一個平面,例如“八張畫”“一張紙”另一類是該對象整體結構中存在一個“凸顯的層面”例如:“一張沙發”“一張面孔”還有一類則是根據其具有平面性和延展性的語義特征,可以和具有其特征的人體器官搭配,例如:“一張嘴”“一張臉”我們可以發現,“張”在搭配對象在某種角度或某種狀態下呈現出一個平面,例如“紙、畫、皮”及該對象整體結構中存在一個“凸顯的層面”例如:“沙發、面孔”等,和具有其特征的人體器官搭配,例如:“嘴、臉”等物體搭配時,都不可以和“鋪”互換。我們不說“一鋪臉”。
1.2 物品實體型名量詞
1.2.1 “板”與“堵” 量詞搭配的異同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板”有著這樣的解釋:板,片狀較硬的物體:木板;玻璃板;鐵板。
“堵”量詞,用于墻。
1.2.1.1 桂林方言中
與漢語普通話相比較,在桂林方言中,我們既使用到量詞“板”也使用到量詞“堵”來稱量對象,二者稱量的物體具有共同的義素:[+空間性][+平面性] 但是,二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同。
1.2.1.1.1 使用“板”的情況:
在桂林方言中,板”被借用來當做一個名量詞一方面多搭配面積較大的,占據一定空間的物體,指稱的對象多是墻,另一方面,它稱量對象為抽象事物,相當于動量詞“番”,用來指稱說的內容及整個過程所持續的過程,因此,“板”稱量的事物所具有的語義特征便是:[+空間性][+面積較大][+平面性] [+抽象性]。例如:
一板墻 一板壁畫 一板話 一板峭壁
粉刷匠粉刷了這一板墻。
1.2.1.1.2 使用“堵”的情況:
人們在搭配一些語義特征呈現片狀,或者扇狀的物體時,會用到漢語普通話當中的量詞“堵”, 這樣的搭配旨在突出事物呈現的扁平的塊狀而并沒有強調其平面性與空間性以及有著類似于“墻”的形態特征。例如:
一堵門 一堵窗 一堵玻璃
請把這堵門打開。
1.2.1.2 漢語普通話中
在漢語普通話中,我們只使用到“堵”這個量詞來稱量“墻”或者形態類似于“墻”一類的事物。
1.2.1.2.1 使用“堵”的情況:
漢語普通話中“堵”稱量對象是多是“墻”,還有一類就是功能或形態像“墻”一樣的事物,對象都是具體的實物。“堵”稱量的事物所具有的義素便是:[+空間性][+面積較大][+平面性] [-抽象性] 。例如:
一堵墻 一堵壁畫 一堵書櫥 一堵大壩
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1.2.1.3 小結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之處都適用于面積較大的且占有一定空間的物品搭配,即可以稱量的物體都具有這樣的義素:[+空間性][+面積較大][+平面性]二者都可以搭配“墻、壁畫、書櫥、大壩、峭壁”等實物。但是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①在桂林方言中,“板”被借用來當做一個名量詞。一方面多搭配面積較大的,占據一定空間的物體,指稱的對象多是墻,例如:“這板墻的設計一點兒也不合理”;另一方面,它稱量對象為抽象事物,相當于動量詞“番”,用來指稱說話的內容及整個過程所持續的過程,例如:“他說的一板話頗有道理”。那么在桂林方言中,“板”稱量的事物所具有的義素便是:[+空間性][+面積較大][+平面性] [+抽象性]而漢語普通話的“堵”則是[+空間性][+面積較大][+平面性] [-抽象性]。②在桂林方言中,人們在搭配一些語義特征呈現片狀,或者扇狀的物體時,會用到漢語普通話當中的量詞“堵”例如:“一堵門”“一堵窗”“一堵玻璃”這樣的搭配旨在突出事物呈現的扁平的塊狀形狀而并沒有強調其平面性與空間性以及有著類似于“墻”的形態特征。③漢語普通話中“堵”稱量對象是“墻”以及功能或形態像“墻”一樣的事物,比如“書櫥、峭壁、石碑、壁畫、閘門”等等。其指稱的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物,沒有抽象形態意義。
2.桂林方言中動量詞與普通話動量詞的異同
經過篩選,我們發現,漢語普通話量詞“次”與桂林方言量詞使用差異較多,我們依據計量的事物特征不同,把它們可劃分為一個類型:次數頻率型量詞:次。下面就分別對這一類型的量詞在桂林方言與漢語普通話中的使用差異進行比較。
2.1 次數頻率型量詞
2.1.1 “輪”與“次” 量詞搭配的異同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輪”有著這樣的解釋:量詞,①多用于紅日或明月等:一輪紅日;②用于循環的事物或動作:頭輪電影院。
“次”量詞,用于反復出現的或有可能出現的事情: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2.1.1.1 桂林方言中
與漢語普通話相比較,在桂林方言中,我們既使用到量詞“輪”也使用到量詞“次”來稱量對象,但是二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同。
2.1.1.1.1 使用“輪”的情況:
“輪”在桂林方言中被借用來表示動量詞,主要依據“用于循環的事物或動作”的語義特征,在方言搭配中一般表示次數,又強調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指稱事物發生的時間。那么它稱量對象的義素則表現為:[+動作][+頻率][-時間性]。例如:
一輪比賽 一輪考試 一輪演出
在這一輪考試中,班上的同學都考得很好。
2.1.1.1.2 使用“次”的情況:
在桂林方言中我們也使用到了漢語普通話中的量詞“次”,使用“次”的時候,表示的語義特征為:[+動作][+頻率][+時間性]。例如:
一次告白 一次體驗 一次嘗試
這一次嘗試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影響。
2.1.1.2 漢語普通話中
在漢語普通話中,我們稱量動作發生的次數、頻率及其持續的時間時,會用到動作實體型量詞“次”。
2.1.1.2.1 使用“次”的情況:
漢語普通話中的動量詞“次”,指稱動作完成的數量,一般沒有涉及動作持續的時間,語義特征為::[+動作][+頻率][+時間性]。例如:
一次比賽 一次演講 一次演出
第一次來到五香街時,她曾和姐姐“自始至終”在一起呆了一天。 —— 殘雪《五香街》
2.1.1.3 小結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二者都表示事情完成的動作和頻率,即語義特征表現為:[+動作][+頻率]經過比較我們發現二者也存在著細微的差別:①“輪”在桂林方言中被借用來表示動量詞,主要依據“用于循環的事物或動作”的語義特征,在方言搭配中一般表示次數,又強調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指稱事物發生的時間。那么它稱量對象的義素則表現為:[+動作][+頻率][-時間性]例如:“一輪比賽”“第二輪演出”。②桂林方言中,“輪”相當于“次”表示動作完成的次數和頻率,如:“這是我第三輪告訴他了”“我去辦公室走了一輪”。“但是,在桂林方言中我們也使用到了漢語普通話中的量詞“次”,當使用到量詞“次”的時候,我們稱量的對象則既強調動作的頻率和概念又強調動作持續的時間。③漢語普通話中的動量詞“次”,指稱動作完成的數量,一般沒有涉及動作持續的時間,語義特征為:[+動作][+頻率][+時間性]例如:“一天送四、五次飯”“夜里他醒了兩三次”。
3.結語
通過將桂林方言中的量詞搭配與漢語普通話量詞搭配的比較,我們了解到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其方言量搭配的獨特性,既與當地的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又是當地地域文化的反映,通過二者的比較,針對其相同點和不同點,我們做出了如下的總結:①“促使名量詞動量詞從原始詞類范疇,非范疇化為量詞的認知機制是轉喻和隱喻,其中,轉喻機制使名量詞與動量詞的原形式指稱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②方言中的量詞搭配現象具有口語性,民族性,多樣性。③桂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下屬的四個方言區之一的西南方言,它與普通話的語音特點及語法系統都有著較大的一致性,大多數量詞搭配與普通話量詞搭配都相同,特殊的量詞搭配占少數。④方言量詞的使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本篇論文所列舉的桂林方言量詞搭配問題的例子也只是以一小部分,不夠全面。同時,由于收集的資料不夠全面,在解釋桂林方言和漢語普通話的細微差別時缺乏專業術語的論證,還需要進一步學習進行彌補。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 惠紅軍.漢語量詞研究. [M].貴州民族學院學術文庫: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
[3] 許慎.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1979年版.
[4] 周毅敏.淺談桂林方言中的量詞用法[J].語文學刊,2008(18).
[5] 張麗芬.常用量詞的語義特征及語用功能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