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萌
摘要 國俗詞語承載民族的文化個性。國俗詞語反映了各個民族獨特的社會制度、地理風貌、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本文擬從語義、語用、語法三個層面出發,以制度詞語“離休”為例,分析研究其蘊含的概念意義、民族文化、歷史背景、語用環境及相關語法知識。
關鍵詞: 國俗詞語; 漢民族文化; 離休; 三個層面
引言
國俗詞語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此后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關注了對國俗語義的歸納和描寫,以及國俗詞語的跨文化對比和翻譯。本文在前期國俗詞語研究的基礎之上,以制度詞語“離休”為例,在1668條語料基礎上,著力于本民族學生的角度,從語義、語用、語法三個層面進一步拓展國俗詞語本體研究。
一、語義
1.1概念意義
從1668條語料庫和詞典中總結出離休的概念意義是:對建國前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戰爭、脫產享受供給制待遇的和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達到離職休養年齡的,實行離職休養的制度。我們得出了兩條符合“離休”條件的關鍵的信息。其一,時間界限:1949年10月1日前。其二,職業貢獻:參加革命戰爭或從事革命工作。顯然,在解釋“離休”時,我們不可避免地將中國的民族歷史滲透其中,附加了特有的民族文化色彩,是我國特有的政治、文化制度的反映,所以,離開民族文化背景,難以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
1.2文化意義
簡單地說,“離休”是單獨針對參加革命的老同志設立的一種社會保障措施,它的產生與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不可分割。
1937年至1945年,中國歷經了八年的抗戰。革命者在中國抗戰勝利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們永遠被歷史所記載,為人民而歌頌。所以,國家為這些人制定了相關的制度,使他們享有優越的社會保障措施。
其次,“離休”制度的實行,是我國廢除領導終身制這一歷史性的變革,是領導職務終身制向退休制轉變的過渡性制度。隨著社會的演進,“離休”一詞所面向的特殊群體將漸漸減少直至消失,該詞語也會漸漸淡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語,化為“歷史性”詞匯,出現在書面語中。
二、語用
2.1語體:對1668條語料分析后發現,“離休”一詞廣泛使用于口語語體和書面語語體。
口語語體:
如 (1)高玉寶的老伴董美玲說:“老高年輕時走南闖北鬧革命,離休了本該在家享享清福,可他卻逞能去講什么陳年老調的歷史。”
政論語體:
如 (1) 第九條 保護離休、退休人員依法享有的生活保障的權利。
2.2傾向性搭配:
2.2.1......離休、退休、退職.......
(1)本辦法施行后,職工的離休、退休、退職條件及其他保險福利待遇不變。
(2)即從實行本辦法起在過渡期內離休、退休、退職的職工,按本辦法發的基本養老金,低于原規定計劃。
(3)第四條 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離休、退休、退職職工,繳納基本養老險費蠻五年的職工,從辦理手續的次月起,按月發放基本養老金。
2.2.2離休+干部/老同志
離休人員多為離休干部。老同志則是,新中國成立后,“同志”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也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三、語法
3.1制度詞還有一個特點即形式上的簡縮性。以“離休”為例,是離職休養的縮略形式。
3.2離休是一個動詞,但,中間可以加入其他成分,如:
離了休,我就回鄉下去。
所以,離休也是離合詞。
3.3“離休”在句中做的成分:
(1)主語:離休造成許多突出問題。
(2)定語:1976年出獄,1978年徹底平反,成為離休干部。
我們要關心離休老同志的晚年生活。
(3)謂語:當初放我出來的那位老院長已經離休。
(4)賓語:因工作需要,可提前或推遲離休。
3.4離休+的,V+的,組成“的”字短語, 指的是離休的人。
離休的天天在家里逍遙快活。(“的”為結構助詞)
享受國家發放給干部的安家費、退職費的大多數是離休的。
“離休”從其結構上分析是:離職休養。是動詞性詞語,可以充當多種語法成分。組成“的”字短語后可以代表離休的這一類人。從語料庫來看,它多充當定語,修飾“人員”“金”“工資”等。
四、結語
制度詞語反映了中國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所以,在教學時,應注重向學生講解其蘊含的文化意義。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理解并在正確語境中使用。比如“離休”這個詞語,從字面的意思上理解,很多學生認為是中途離開自己的崗位,還會重新回到職位上去。可見,講解其產生的歷史淵源的重要性。正因為與中國特定的政治制度相關,制度詞語“離休”多使用在政論性的語體中,特別是政治制度相關的條例。國俗詞語數量龐大且意義各有不同,如“三公九卿”“三個代表”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在研究和教學時,應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希望國俗詞語研究者不僅把研究方向放在對外漢語教學上,也要重視從多個層面加強對國俗詞語本體的研究。
參考文獻:
①梅立崇:《漢語國俗語詞芻議》 世界漢語教學
②高燕:《對外漢語詞匯教學》[M] 武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③王德春:《國俗語義學》[M]、《漢語國俗詞典》[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④杜珊書: 《漢語中國俗詞語及對外教學》 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0-26
⑤黃伯榮《現代漢語》[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82-238 2010年版
⑥張和生《漢語可以這樣教》[M] 商務印書館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