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作平
無論群山的阻隔有多么閉塞,交流才是人間正道。
先民們以血肉之軀修筑眾多隱秘古道,如同草蛇灰線一樣,穿越川陜之間的千山萬壑,把偏安
西南的四川與中原大地連接起來,是為蜀道。
蜀道串聯起雄關險山、大江大河,戰時為兵家必爭之地,平時為經濟、文化走廊……
在中國的省級行政區中,偏處西南的四川,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地方割據政權。從先秦時代的古蜀國開始,這里先后以成都為首都,建立過的政權有:公孫述的成家、劉備的蜀漢、李雄的成漢、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
這些小王國能偏安一方,是由于四川獨特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四川周邊均是鐵壁合圍的山地,把天府之國圍成一個巨型的、自給自足的城堡:西部是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北部是大巴山、米蒼山,外圍則是橫斷中國南北的秦嶺;東部是巫山,東南部是大婁山;南部是大、小涼山以及云貴高原。
但是,無論群山的阻隔有多么閉塞,只有交流才是人間正道。千百年來,四川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除了通過三峽再從湖北境內轉向陸路之外,更多的則是依靠那些如同草蛇灰線一樣穿越在四川和陜西之間千山萬壑中的古道——人們把這些古道統稱為蜀道。它們在戰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在和平年代則成為經濟、文化走廊……
穿越秦嶺的4條古蜀道
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
狹義的蜀道,一般是指從成都出發,經過廣漢、德陽、梓潼,翻越大小劍山,經廣元棋盤關出川,在陜西勉縣境內跨過褒河并沿褒河過石門,越秦嶺,出斜谷,此后直通西安的全長約1000余公里的古道。目前尚通行的108國道的許多路段,正是沿著狹義蜀道在四川北部和陜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不屈不撓地延伸。
廣義的蜀道,則包括了名稱各不相同的幾條古道。其中,穿越秦嶺的有4條: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穿越大巴山的有3條: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
今天,子午道全線均在陜西境內。但在歷史上,漢中地區曾長時期屬于四川,元代才劃歸陜西,所以子午道也屬蜀道。子午道因穿行于長安縣的子午谷而得名,它北起長安(即西安),翻越秦嶺主脊抵達寧陜縣,此后再經石泉縣,過子午河入洋縣,越城固后到達終點漢中,是幾條蜀道中修建時間較早的一條,早在先秦時期就初具雛形。秦末,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的時候,就是沿著這條路從咸陽到達封地漢中的。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之間的戰爭,大多就發生在這條路的周邊地帶。
儻駱道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它的南界位于洋縣的儻水河口,而北界位于周至縣的西駱峪,從兩個地名中各取一字,就成了儻駱道。儻駱道途經太白、佛坪,經漢中后連接米倉道進入四川。儻駱道開通較晚,是秦嶺中最短的通道。三國時期,魏將曹爽與蜀將姜維曾多次在這條蜀道上交鋒。
褒斜道,南起漢中褒城境內的褒谷口,北至陜西眉縣境內的斜谷口,并因之而得名。這條古道沿褒斜二水斗折蛇行,約250余公里,然后再經米倉道穿巴山進入四川。
在褒斜道、子午道、儻駱道3條蜀道中,子午道和儻駱道必須翻越海拔兩三千米的秦嶺,道路艱險難行。而褒斜道卻幾乎不需要翻山,只要從五里坡一個小山梁中穿過,就可以從褒水進入到斜水,不僅里程短,而且較易通行。從戰國時起,就有人在陜西的斜谷口中鑿石架木,修筑棧道,以后歷代相繼,不斷維護、增修。其中,漢武帝時曾對全線進行過大修,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在所有古蜀道中,褒斜道修建時間最早,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經過行人最多,因而也是古代進出四川最重要的通道。許多有名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條古道上。諸如劉邦在進入漢中做漢王時,曾聽從張良的建議,為了消除項羽對他的猜忌,便將褒斜道上的棧道全部燒毀,以示無意北返。“蕭何月下追韓信”、“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等家喻戶曉的故事,也全都發生在褒斜道上。
還有一條穿越秦嶺的蜀道,是著名的陳倉道,它又名故道、堂光道。陳倉道北起寶雞大散關,經鳳縣陳倉溝口和留壩火燒關,過勉縣入漢中,再由金牛道過大巴山入四川。陳倉道留下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劉邦出漢中與項羽爭天下時,故意大張旗鼓地修復被他此前燒毀的褒斜道棧道,暗中卻命精銳繞道奔襲陳倉,并取得勝利。
穿越大巴山的3條古蜀道
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
在穿越大巴山的3條蜀道中,荔枝道的得名是因為唐朝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荔枝道的主要經行線路,由四川通江一帶翻越米倉山后進入陜西鎮巴,經西鄉和寧陜后抵達長安。這條古蜀道連接的不是長安和成都,而是長安和川東地區。
米倉道起于陜西南鄭,翻越大巴山后,再過米倉山進入四川南江,在南江境內經由不同道路,可分別抵達成都和重慶。蜀漢時期,蜀國名將張飛曾在米倉道隘口駐兵,并大敗曹軍,至今還有稱為張飛碑的石碑立于境內。
金牛道是古蜀道的主干線,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劍閣道、蜀棧、南棧。金牛道的得名源自“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古老故事。相傳,與蜀國相鄰的秦國一向對富庶的蜀國垂涎三尺,早就想進軍,卻苦無通道。后來,秦王將一頭據說能像拉屎一樣拉出金子來的石牛送給了蜀王,蜀王不知是計,派出五位大力士(也就是李白《蜀道難》中所說的五丁)負責將石牛運回蜀國。石牛運回蜀國后,蜀王發現它們根本就不會拉金子,生氣之余,又命令五位大力士把石牛給秦王運回去,并責備秦王騙他。由于巨大的石牛兩番在秦蜀之間的山地通行,原本茂密的森林也被踏出了一條大路……這就是金牛道,用粗笨的石牛,秦王最終順利地打開了通向蜀國的門戶。這雖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卻曲折地說明,當初開鑿金牛道是何等的艱難。
金牛道的具體線路是:從漢中經勉縣西南金牛驛,南折入五丁峽至寧強縣,再轉西南經牢固關和黃壩驛,進入四川廣元的棋盤關,此后再經明月峽、五里峽和石柜驛,以及嘉陵江絕壁上的飛閣棧道后,渡過嘉陵江,到達要塞昭化,經牛頭山,過劍門關,再經翠云廊和梓潼七曲山大廟,入綿陽后到達成都金牛壩。此路全程共約600余公里。這既是古蜀道的主體,也是后來修建的川陜公路的基礎,同時,它還是狹義蜀道的最核心部分。
從上述幾條名稱、位置各不相同的古蜀道可以看出,通過這些隱秘通道,偏居西南的四川與中原也就有了不絕如縷的聯系——那些割據的小王國,也就不可能長期分裂,而是應證了古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預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