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振
位于昌平西南13公里處,有一座主峰高684米,長達10公里,為火成巖低山的山峰,名叫駐蹕山。金章宗皇帝完顏璟曾游歷至此,在山石上刻了“駐蹕”二字,后世便稱其為駐蹕山。《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四記載“金章宗駐蹕處,崖鐫駐蹕二大字”,《長安客話》亦記載“金章宗嘗游此,鐫駐蹕二字,后人因呼為駐蹕山。”清代又稱為神山、神嶺峰。在駐蹕山上赫然聳立著一座山峰,由三塊石頭疊壘,形似雄鷹,與西南側的妙峰山連翼,似眾鳥騰飛,故得名。其位于駐蹕山之首,因此美其名曰駐蹕山之龍首。
山以塔靈,塔以山雄。在妙峰和石鷹之間聳立著一座寶塔,六棱七級,高達五丈,雄偉之至,俊秀美麗,可謂塔之雄偉與山之壯麗渾然為一體,蔚然壯觀,被古之圣賢稱為“萬笏朝天”,又名“笏峰”。“笏”是古代王公大臣在朝會時用于納諫、奏事、承旨的手板,后世譽為忠臣猛將“忠誠社稷,心系民心,興勞憂國”文化內涵。許多當朝功名顯赫的忠臣猛將和有志之士游玩于此,都觸景生情,留下他們的墨寶,以表他們忠誠愛國、獻身于國家社稷的遠大抱負,也展現了他們修身、養心、齊家、治國的襟懷。曾幾何時金章宗皇帝在此處游玩而得來,在南山朝陽出建立了一座玉石高臺,以供皇帝宴飲群臣,成為皇帝與群臣交流共賞的寶地;明代萬歷年間錦衣衛戚國昌左車營游擊將軍李逢時在山石上刻有“神嶺千峰”四個字,以表對此山雄偉壯麗的贊美之情;在西側山壁有一處大型摩崖刻石,巖石已經被風化,字跡雖然模糊,但依稀可以確認“神山拱祐”字樣,該石刻為明成化二十一年所題寫;民國十五年直魯聯軍司令潘鴻鈞題書“靈秀獨鐘”字樣,以表對此山的贊美之情。如此之多的忠臣猛將和有志之士在此留下足跡,為這座山增添不少靈氣與涵養。
石鷹山風景優美,吸引了不少文人志士,是一座自然雄偉壯麗與悠久的歷史人文內涵相融合的山峰。素有燕平八景之一美譽的石鷹山在建國之后,在此建立了解放軍防化學院,之后便鮮有游客至此游覽,為石鷹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雖然石鷹山拒絕了世俗紅塵,但其千百年來蘊育的日月精華和人文涵養孕育了解放軍防化兵的靈魂。解放軍防化學院首任校長稱其為“石鷹山”,越數十載,此峰成為防化兵的象征。
解放軍防化學院于1950年創建,隨著我過軍事建設的發展,她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年的光輝歷程,為我國防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防化兵的搖籃”[1]。防化兵是擔負防化保障任務的專業兵種。防化兵作為一種特殊的兵種,既具有軍人的莊嚴、堅毅,也有其特有的大膽、細心、創新和機智。熟話說“人杰地靈”,防化兵的氣質和精神與解放軍防化學院“嚴格、求實、團結、進取”的優良校風息息相關,防化兵和解放軍防化學院又受到石鷹山的靈氣和涵養的熏陶。他們相互影響,防化兵陶冶于石鷹山的人文涵養,石鷹山因防化兵的精神而更加雄偉壯麗。
首先,石鷹山像一只雄鷹毅然挺立于駐蹕山之巔峰,象征著防化兵乃“降魔神兵”,引領著軍人的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信念。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黨中央在得到喜訊之后立即要求用科學技術確證系原子彈爆炸而非化學爆炸。因此,我們防化兵在爆炸后半小時內到達指揮部,進行了地面放射性污染數據評估,之后被記為一等功。他們無所畏懼,為國家奉獻一切,正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有如今國家繁榮昌盛。在汶川大地震中,上千名防化兵在第一時間奔赴前線參加搶險救災工作,在搶救傷員、尸體處理、消毒滅菌、供水以及衛生處理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我院培養的防化兵隨時為國家事業、安全以及社會穩定做出自己應有的犧牲,是解放軍中名副其實的“降魔神兵”。
其次,石鷹山形似一只騰飛的雄鷹,暗喻了防化學院正在與時俱進,奮勇直前。根據國家軍事戰略的新方針和國際核、生化裁軍的大局形勢,對防化學院防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爭創全軍一流綜合性院校,培養新世紀復合型軍人的目標。因此,防化學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加強了基礎環境建設,為學員提供舒服的學習環境,而卻也緊抓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建設,培養更加符合國家和社會要求的新型人才。防化學院為了建設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綠色校園,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每載一棵樹,都要挖一方砂石填一方土,支一道屏障澆一噸水”原則。經過幾年的堅持奮斗,綠化面積達到80%。為此,防化學院兩名同志被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范。防化學院大力抓緊教學改革的步伐,確立了“基礎教育相對集中,專業訓練相對分流”的試點。該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使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培養出了既有想現代化、鉆現代化、干現代化的勞模團長,也有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既有甘心扎根邊疆、創造偉業的先進模范,也有立足本職、勇于探索的科技英才[3]。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雄偉壯麗的石鷹山塑造了防化兵的偉大形象,鍛造了防化兵的高尚品格,站成防化兵心目中一座豐碑。石鷹山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眾多忠臣猛將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跡,為其文化底蘊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為其增添一道亮麗的風采,如石鷹山各種名人石刻、古建筑等。可見,石鷹山塑造了防化兵的精神,它如一座豐碑永遠聳立在防化兵的心中。
參考文獻
[1] 陳輝.中國防化兵發展壯大的歷程[J].黨史博覽,2005(03):34-37.
[2] 張東文,夏瑋,張彥中.防化兵的搖籃——防化學院[J].現代兵器,1998(04):37-38.
[3] 趙國輝.我國國防化學的奠基人曾昭掄教授[J].化學通報,1999(11): 5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