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智偉
創客教育集創新教育、體驗教育、項目學習等為一體,契合了學生富有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天性。它主要以課程為載體,在創客空間的平臺下,融合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藝術等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創客活動的興起基于3D打印、CNC等數字桌面技術以及開源硬件等,這些技術比較容易操作,使得原先學生難以掌握的技術連中小學生都能應用。因此創客教育使學生能夠感受這些新技術對于改善我們生活的價值,從而理解學習這些知識的意義。當然它還具備一些鮮明的特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談一談。
2015年8月23日,應第三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主辦方之邀,我在香港科學園與參賽教師及學生一起談了談創客教育。
近年來,中國全面推動創新、發展,創客教育也悄然在中國扎根發芽。其實不僅是中國,今年3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辦的教育大會上,老師們對于創客教育的熱情,儼然證實了創客教育將是美國教育界的流行新趨勢。
這里我也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創客教育的理解。
創客教育——興趣為先
創客活動和發明活動都屬于創造活動,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例如用發明的標準(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來衡量運用斐波那契數列來制作的“斐波那契時鐘”,是過不了實用性這關的。但創客只是覺得它好玩、有趣,就敢于把它實現出來,事實上,它滿足了人們的一種好奇和追求,同樣能使人感到生活更有情趣,同時也因此眾籌到了15萬加元。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以發明標準為唯一評價的創客活動,為新生事物的誕生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
聯系到教育,傳統的創造教育側重于發明技法、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不敢參與。創客教育則顯得自由和輕松,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玩”中學習,這種由興趣而生的內在動力要比外在動力更持久。不僅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興趣出發,創造活動將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比如愛好生物的人可以做智慧種植……創客教育使陶行知先生的 “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可以實現的愿望。
另一方面,發明活動聚焦于創造成果,而創客教育聚焦于人的創造力生長,創客教育鼓勵學生運用知識與技術去實現自己感興趣的創意,看重的是學生自我創造力的提升,而不是創造成果對社會的影響,它更符合創新教育的本源。
創客教育——創意為大
創意是創客教育的核心,使其區別于通用技術教育和模仿性的科技制作活動。任何一門創客教育課程都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復制一個東西,而是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哪怕是一個外觀的改變。例如,運用簡單的機械原理,制作“會走動的牙刷”就是可以復制的,但創客教育會要求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展自己的創意,創意點甚至可以是把牙刷制作成一個你喜歡的狗的造型,這也是一種創造。
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正是創客教育的一大亮點。藝術需要創意與想象,藝術教育是創客教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將藝術與技術結合起來,就大大擴展了創造空間,這也是創客教育能夠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創意是創新的先導,在創意活動中,學生學習創意設計的方法與技巧,體會創意在推進人文技術進步中的意義,所以創客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個有效形式。
創客教育——DIY為主
創客教育的主體部分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將創意實現出來,因此創客教育自然就成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
在動手實踐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技術的魅力,制作的過程往往涉及到工程概念,通過學習與動手實踐,駕馭新技術,如材料的合理利用、人機親和的工業設計、成本核算、制作計劃等。不僅如此,通過動手制作實體,學生能夠發現設計中的缺陷,及時進行修正和完善,創新的周期會大大縮短。
創客教育的核心就是提倡學生的自我創意,主張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創造。因此,創客教育中的DIY不同于模仿意義上的DIY,學生在DIY過程中,是需要根據自己想法不斷完善創意的過程。
創客教育——分享為榮
創客樂于分享,他們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想法、經驗、成果分享給大家,同時也是營造獲得用戶認同的機會。作為教育而言,分享是一種相互學習、共同學習的形式,因此尤為必要和可貴。
分享需要學習。如何表達,如何提問與回答問題,怎樣做才能具有感染力等等,分享的技巧與藝術是游刃于社會之中以及社會交往的基本能力。同時,分享也需要情懷。尊重他人、以誠相待是分享的基本態度。事實上,當你將想法與人分享時,你一定會獲得很多反饋,它們將啟發你對作品作進一步完善。這使創新的速度大大提高。分享是創客教育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不同于專利發明的閉源,創客教育的開源分享,更能達到思想碰撞、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效果,對于教育而言其意義更大。
創客教育方興未艾,它有許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相信創客教育必將在青少年創新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