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
喜歡將溫暖的時光都放于手掌之間,讓明快的心情,
沿著陽光的光亮散發出馨香。在蒙山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紀念的安靜時光,
帶著相機,約三五好友,看陽光,越過山頭,灑出金燦燦的光芒;
看霧氣跨過水面,蒸騰出片刻的薄涼;看老人,牽著牛,走在夕陽當中;看孩童,門前嬉戲,留下一片歡聲笑語……幸福、安定之感就此融化在了眼眸的中央。
越是接近蒙山山頂,心中越是平靜,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曠遠景象,大塊大塊的靜謐分子浮動在空氣里,不時地撞擊著浮躁的內心。厭倦了城市中銳利的轟鳴聲,蒙山的安靜仿佛穿過塵埃的光芒,它不僅撫慰了狂躁的靈魂,更讓喧鬧無處著地。
在蒙山,每一口呼吸都帶著清新的味道,這里風景優美,植被茂密,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是有名的“天然氧吧”,也是綠色天然的旅游勝地。行走在蒙山的陌上,呼吸的價值被重新評定,除卻自然需求,內心也在一吸一呼間變得更加豐盈。
龜蒙景區是沂蒙山旅游區主峰所在地,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沂蒙山區最高峰。進入景區后,隨著腳步的增多,視野的開闊,忍不住地深呼吸,一種被滋養的感覺就會慢慢地在身體中蕩漾開來,這就是蒙山被稱為養生長壽圣地的神奇之處。
環顧四周,滿眼皆是美景。鬼谷子文化旅游區、蒙山人家、明光寺等景區各具特色,鷹窩峰、懸崖棧道、蒙山壽星、煉丹洞、偉人峰、孔子小魯處等景點將山、水、林三大元素完美融合,大與小、高與低、動與靜、生命與無生命有機地層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具有風韻。雄、奇、特、稀,俊俏與樸實,一切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深山古寺,小橋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鳥鳴幽谷,濤聲疊蕩,使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清風過沂水,松濤縵蒙山。天低霧沾履,路險云在肩。蒼鷹巡玉宇,耕牛守麥田。回首登臨處,浩浩一大千。”每每讀到王心鑒的《東蒙行》,便會不由得對蒙山心生喜歡之情,松濤遮住山脈,天低路險,回首登臨的地方,浩浩一大千,這樣的意境美好卻不失開闊之感。
與王心鑒一樣,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曾駐留蒙山,吟誦蒙山,這為蒙山的文化內涵平添了一份歷史的韻味和渾厚之感。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云蒙漏澤春”;明代文字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康熙大帝冬游蒙山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篇,還有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蒙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種璀璨、多彩的文化符號,這里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是多種文化融合的地方,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后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這里是佛教和道教的興盛之地,僧人道眾對蒙山情有獨鐘,把這里當作修煉正果、養生長壽的圣地,翠云觀、觀音殿、萬壽宮等建筑,讓蒙山洋溢著黃卷青燈、鐘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蒙山植被豐茂,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譽,堪稱我國北方的天然植物園;蒙山空氣潔凈,是一個“天然氧吧”;蒙山山泉廣布,溫泉眾多,這里流出的天然泉水礦物質含量比例適當,并富含微量元素,安全無污染。好山、好水、好空氣,讓蒙山成為著名的養身長壽之地,在這里,百歲老人的數量遠高于全國長壽之鄉的評定標準。
除了先天優越的自然環境,蒙山周邊的居民習慣終日在田間地頭勞作,飲食上偏好素食、雜糧,也是長壽的秘訣之一。六七十歲在城市里已經是退休的年紀,而在蒙山地區,卻還是“應該自己耕種”的年齡。自己種糧食自己吃,不僅鍛煉了身體,也讓老人的生活更加的充實有趣。田間,每一位勞作的老人的臉上都帶著滿足幸福的笑容。
喜歡與田間老人的交談,這個過程像是在聽一本厚重的回憶錄,一字一句記載的都是歷經的過程,人生百年,歷經滄桑,紅塵往事都已放下,平和的言語之中充滿了哲理,耐人尋味。
放縱身心,投入一場狂歡之中,興奮的感覺漸漸浮出水面,凝聚成一種強烈的幸福感擊中神經,繁華熱鬧的場面,是狂歡節最有力的開場,愉悅感四散開來,音樂與激情的碰撞,心跳與節奏共鳴,帳篷節的火熱在蒙山狂野綻放。音樂、狂歡、篝火、比賽,所有狂歡元素匯聚于此,美景與音樂帶來了最純粹的感動。
作為首家舉辦國際帳篷節的5A級旅游景區,沂蒙山龜蒙景區旨在打破登山戶外的傳統概念,全方位、多層次的將現代生活節奏與市民的新型需求緊密相連,帳篷節集中體現了蒙山旅游區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的完美融合,塑造了蒙山休閑旅游新形象,對打造蒙山國際經典戶外活動具有深遠意義。
藝人激情演繹,嗨爆全場,山頂安裝電影播放設備,戶外通宵的視聽效果震撼你我。期間,大型徒步賽事、攝影大賽、狂歡潑水節、鐵人三項賽、拔河比賽、扎帳篷比賽、篝火晚會、戶外運動主題晚會、親子家庭趣味游戲比賽等活動也輪番舉行,讓你逃離枯燥的生活,在新鮮的旅途上遇到令人心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