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泉 劉 瑾 劉振宇 厲 娜
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率的調研報告
管 泉 劉 瑾 劉振宇 厲 娜
自2010年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越來越被人們提及和宣傳報道。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問題引發了各種討論及責問,這引起有關部門和決策者的高度關注;但是也有專家、學者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是一個偽命題。那么,什么是“科技成果轉化率”,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及“專利轉化率”等到底是多少?如何進行計算?有沒有統一的計算口徑?誰在統計和發布?統計結果的使用范圍如何?等等,為此,青島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青島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組織研究團隊,采用實地調研、網絡調查以及文獻分析等方法,對“科技成果轉化率”統計、測算、結果使用等內容進行了認真研究。研究發現:目前,國內開展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數據可得的行業、機構數據樣本基礎上,將小樣本的研究結果泛指全社會或全行業的結論,沒有官方統計數據支撐,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研究結論不具有科學性和普遍應用性,不能適用于區域、行業和全社會。研究人員認為,以建立在統計基礎上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衡量區域、行業和全社會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水平的指標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自2010年以來,有關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各種報道持續見諸媒體,如“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是80%,而我國僅為25%,而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4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潘海平)等;然而,上述報道均未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率具體的取樣方式、測算評價方法、研究機構、數據來源等詳細內容。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則對科技成果轉化率持有不同觀點,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那么,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到底為多少?統計數據是如何獲得的?如何計算?適用范圍如何?哪些指標可以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情況?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學者、有關機構和決策者,亟待研究解決。
目前,我國已頒布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規定》及《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等法律規定中,均未提及“轉化率”這一名詞。雖然有些報道和研究文獻使用了“科技成果轉化率”,但只是有關研究人員或媒體為表征科技成果轉化的效果,借用了“轉化率”這一概念。
我們利用互聯網和維普期刊專業數據庫對“科技成果轉化率”進行了檢索,并對昆明、太原兩地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情況進行了調研,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研究、報道及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提及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一般的“引用”,而未明確界定科技成果范疇或界定的范疇不全面,故不具有科學性。
自2010年以來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多次提及“科技成果轉化率”一詞多為此種情況。
(2)通常涉及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一般僅為某個領域或某類機構(如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對應用成果轉化情況的統計,計算方法缺乏科學性、全面性,統計標準不統一,不具有普遍性。
黑龍江:“科技成果轉化率”是以登記的應用類科技成果為基礎,將轉化情況計算為“科技成果轉化率”。
太原市:公布了2005至2011年度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并作為科技工作考核的一項指標加以應用。但經與太原市相關部門調研發現,太原市納入科技成果轉化統計的成果僅是市科技部門批準的研究項目和全市獲批的專利,未對全市全部類別科技成果進行全面統計,不具有全局性、科學性。目前,太原市相關部門已認識到其“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片面性,已經停止統計和使用“科技成果轉化率”。
昆明市:對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測算采用抽樣定點監測的方法,對部分駐昆高等院??萍汲晒⒖萍加媱?、創新基金項目科技成果、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各縣(市)區科技成果、全市專利成果、科研機構成果進行了抽樣調查統計,得出昆明市2006-2010年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分別為28%、35.2%、37.1%、38.2%、39%,呈穩定增長的趨勢。但是在統計過程中,并未對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進行明確的界定,也沒有說明所取樣本的轉化數是如何確定的,統計部門非權威的統計數據發布機構,使得測算結果不能有效地反映昆明市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用于軟科學研究。據悉,目前,該市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統計分析工作已經停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采用分層抽樣法,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應用技術類、基礎研究類和軟科學類三類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分別測算出各項指標權重,得出應用技術類成果、基礎研究類成果和軟科學類成果的轉化率,該方法并不適合推廣到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測算。
中國農科院:對我國涉農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單位在“十一五”期間經鑒定、驗收和結題的涉農應用技術成果進行了統計,但不包括基礎研究成果和軟科學成果,也未體現或明確是否涉及專利等成果,因此,該科技成果轉化的統計不夠全面,不適用于其他行業,具有一定局限性。
(3)部分科技部門、決策者和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率”持否定態度
2005年,江西省科技廳和江西省知識產權局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比較模糊的。
2010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是可統計的指標”。
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在總結2010年工作時轉用“技術交易”。廣州、長春、成都、大連等13城市科技局局長曾于2011年達共識:不能唯科技成果轉化率論成敗。
2012年,浙江科技廳長蔣泰維、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是偽命題”。
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柳卸林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強調科技成果轉化是好的,但本身不科學。
(4)九成文獻是大學和科研機構人員發表的論文
科技成果轉化率相關文獻中的90%是大學、科研機構人員發表的論文,這些文獻偏重于對科技成果轉化率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多局限于理論層面;采用的統計數據是小樣本統計結果,論文缺少對具體測算方法的說明,研究內容難以支撐其研究結論。
根據以上調研和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測算沒有官方統計數據支撐,主要是建立在數據可得的部分機構、產業數據樣本基礎上的,統計分析方法簡單,其統計數據不具有全局性,不能適用于區域、產業和全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測算。
目前,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率計算存在的主要焦點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界定,二是科技成果的全面統計,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效果。
科技成果轉化率計算中的成果范圍界定問題
科學研究理論成果與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不相連,相應成果若要產業化,應對其進行對應的應用研究,確定是否可應用于生產生活;而對于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應用基礎理論成果,應再進一步開發,形成應用技術成果;該成果進行轉化,形成產業化。
因此,進行計算的成果應為應用技術成果類。但目前所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率,涵蓋著不能直接轉化的科學研究成果,具有不科學性。
應用技術成果全面統計問題
目前,應用技術開發涉及的主體不僅有科研院所、高校,還有工廠、企業等生產性單位,同時還有個人;相應開發出的成果形式多種多樣,如產品、技術、專利等等。如果某個人持有應用技術成果,但其既不轉化也未登記,如何統計?而工廠企業是否會對外公開自己的應用技術成果?一個項目產生了4個專利,該項目是4個成果還是1個成果,如何確定?等等。因此,應用技術成果的實際情況使得無法采用統一、規范的途徑對區域內所有的應用技術成果進行全面的統計,從而導致了無法對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率進行測算。
應用技術成果的轉化計算標準問題
應用技術成果轉化計算標準涉及轉化周期、轉化次數、轉化效果等,存在如何認定上述情況以確定成果的轉化問題。
(1)轉化周期問題
一項技術成果從驗收到推廣并達到產業化的過程,一般不是在一個項目的研究周期就能完成的,如果一項技術成果中的部分成果或階段成果被轉化,或一項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后促進了技術進步,實現了轉化,應如何算?
(2)轉化次數問題
應用技術成果在直至產生產品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是否均認為是一次轉化?還是僅僅計算為1次?若核心技術被轉化,那么其圍繞的技術以及前期應用技術基礎研究成果是否認為被轉化?
(3)轉化效果問題
如果1個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比其他6個成果產生的更高,那么在計算轉化率時怎么計算技術成果轉化效果?
(4)轉化區域問題
如果本地的技術成果在外地進行了轉化,或者外地的技術成果在本地進行了轉化,是否都應統計在本地的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率之中?如果在本地未進行登記,應如何統計?
由此可見,對“轉化率”進行測算,既無法全面統計成果,也無法準確計算成果轉化的次數、效果等問題,因此,不能將“轉化率”作為成果轉化的評價標準。
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效果就是經濟效益。
目前,國家科技部門將“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評價區域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技術合同成交額包含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兩部分,其統計內容明確,統計數字準確,能夠清晰反映一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情況和脈絡,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同時,各省市也出臺多種措施提高技術合同服務與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青島市出臺專門政策——《關于停止收取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服務費的通知》(青科成字[2013]6號),取消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服務費,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2013年,青島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2年的23.8億元上升為35.42億元,其中,輸出技術交易額為31.47億元,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十,與排名第九的杭州(48.29億元)僅相差12.87億元。
(一)將“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效果的考評指標
“技術合同成交額”是國家層面認可且正在使用的關于區域內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效果的評價指標。該指標基于技術市場和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的實際技術交易情況,采用規范的統計口徑和測算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能夠真實反映某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效果,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二)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完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
建立固定的技術交易市場,并在各區市構建網絡化技術交易市場,在各區市設立交易網點,為技術轉移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采用廣播、網絡等手段加大技術交易相關優惠政策的宣傳,擴大技術交易市場的影響度,吸納各類技術成果進入技術市場交易;建立科技成果目錄和技術轉移服務指引,并通過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或其他方式定期向社會公布,促進技術交易市場的規范化管理。
(三)加強技術交易人才培養,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技術轉移服務能力
完善培養和引進技術轉移人才的政策措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實行技術轉移人才雙向流動,開展技術轉移相關工作;建立技術轉移人才培訓機制,設立培訓機構,開展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等多層次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試點,培養技術轉移人才,加快以技術經紀人為核心的專業人才隊伍和咨詢專家庫建設。
(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統計和管理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統計,全面掌握本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數據和情況;建立統計分析體系,定期進行統計分析,引導科技資源更加合理配置,為科技創新提供方向,促進區域科技創新不斷發展。
管 泉 劉 瑾 劉振宇 厲 娜
青島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10.3969/j.issn.1001-8972.2015.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