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人:蘇慧紅 于偉昌
基于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的服務調查研究
經驗人:蘇慧紅 于偉昌
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與訪談的方法,針對學生對于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應用于學習需求的服務進行調查及統計,探討圖書館如何高質高效的服務以及對于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系統、完美的建設。
嶺南地處亞熱帶的五嶺之南,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早開放的港口,這里生活著百越族先民、南遷的中原人等,因此,嶺南文化受到南越文化、南遷的中原文化與秦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導致舶來的域外文化的影響。嶺南傳統圖形是嶺南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大部分在農耕時代形成,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演變流傳至今,它體現了嶺南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嶺南特色的審美觀,它在造型、格調、色彩、構圖上與其它地方圖形資源相比別具一格,它們的圖案、色彩、傳統技藝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存在有尚不完善的服務機制,制約了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服務的質量、效益與發展。本文基于嶺南傳統圖形需求的服務為視角深入研究,進一步建立、健全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服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近年來,嶺南傳統文化建設的研究逐漸熱門起來,很多學者從多種角度研究嶺南傳統文化資源的建設,湛江師范學院圖書館的方逢源探討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信息服務的五種模式;梁廣寒探討搭建嶺南文化遺產整合平臺等等。很多圖書館也創建了嶺南傳統文化數據庫,例如,華南理工大學創建了“嶺南文化特色數據庫”;汕頭大學創建了“潮汕文獻數據庫”, 嘉應學院創建了“客家文化信息資源庫”,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創建了“嶺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海南大學創建了“海南及南海文獻資源數據庫”,瓊州學院創建了“海南少數民族研究特色資源庫”,肇慶端州圖書館建設的“端硯文獻數據庫”、“典藏古籍數據庫”、“肇慶文獻數據庫”等都是反映其地方文化特色的數據庫。通過文獻研讀,可以發現,目前對嶺南傳統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就傳統文化本身來開展,針對用戶的需求方面考慮不足,容易造成資源建設重復,普遍的印象是藝術學院的學生不僅繪畫還是設計上都或多或少應用到圖像資源進行臨摹或創作。《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雖然是兵事謀略,但用在圖書館服務上也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對嶺南傳統圖形的需求進行調查很有必要,它可以起到保護和傳承嶺南傳統文化作用以及更深入地促進嶺南傳統圖形資源建設及服務。
鑒于此,筆者選取廣州市內的某大學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就其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需求等進行調查及統計,探討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在此研究基礎上,為嶺南傳統文化館藏發展提出建議和策略。
學生調查問卷的開發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自編的《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調查》問卷收集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數據;利用SPSS11.5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差異性和相關性檢驗。
樣本選擇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及訪談調查法,選取廣州某大學的學生200人作為調查對象,共回收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 195份,有效率達97.5%。訪談調查主要是隨機抽取班級的學生進行面談,并用錄音筆記錄座談的內容。根據用戶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的服務的調查內容采用里克特的五點量表作為本文的測量量表,從不需求、很少需求、偶爾需求、需求、非常需求五個方面讓調查對象根據自己需求的情況做出選擇,來推斷出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的服務程度,并對回收問卷所得的數據采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服務形式多樣化
學生行為不同對資源的服務形式也不同,圖書、期刊,剪報資料等紙質資源利用率占40%,電子資源的利用率占55%,數據庫的利用率占25%,光盤利用率占5%、嶺南傳統圖形網站利用率占30%。從中可見,學生更傾向于數字信息資源。也有些學生對紙質資源可能更偏愛些,他們可以通過接觸嶺南傳統圖形文獻資源提升文化品位與審美內涵。
服務內容集成化
服務內容的集成化有利于用戶便捷、快速、全面、系統地獲取及運用圖形資源,用戶為了清晰、多角度瀏覽圖形資源需要圖形資源的集成發布以便權衡采用哪種圖形資源。調查發現,圖騰資源需求率占10%;紋樣資源包括吉祥圖案、剪紙(佛山剪紙和潮陽剪紙)、廣彩、石灣陶瓷、端州硯臺、廣雕(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磚雕、骨雕等的裝飾及造型需求率占55%;歷史不同時期的字體、書法、篆刻等的文字資源需求率占25%;水墨、工筆、年畫(佛山木版年畫)、龍門農民畫等各種形式繪畫資源需求率占50%;建筑資源需求率占45%。可見,學生對圖形資源的需求的服務各有側重,服務的對象種類繁多,希望能夠將圖形資源集合一起,方便使用。他們還希望圖書館能利用數字技術將圖形資源建設進行挖掘和開發,通過提取、歸納、綜合等方法有效地整合這些嶺南圖形信息以便獲得集成的信息服務。
服務對象多元化
在高度信息化的環境下,用戶文化層次、思維活動、行為方式等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導致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服務對象多元化,對圖形資源的取向存在不同的行為興趣(見圖1)。年齡不同的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期望”、“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焦慮”、“嶺南傳統圖形資源信心”、“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有用性”等的顯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5。這表明不同年齡的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差異顯著。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上更積極。女同學比男同學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上更積極。還顯示出不同專業的用戶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需求程度有差異。建筑專業的學生對嶺南建筑圖形的關注度高些。非藝術、非建筑專業的學生出于興趣了解嶺南的歷史也會關注嶺南傳統圖形資源。
服務手段現代化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操作方便、直觀易用的電子郵件、短信、QQ、微信等通訊工具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信息及共享流媒體等功能給圖書館的服務帶來了創新,從而促使用戶的需求能夠獲得極大的滿足,便于用戶節省時間及精力能夠快速地獲得圖形資源,而且,這些通訊工具發布的豐富的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究用戶信息行為與需求心理,可以發現,用戶更中意服務資源、服務手段、服務對象現代化,例如,更系統、更全面、更清晰的圖形圖像數據庫資源以及聚合整理的網絡圖形資源的導航檢索,這些服務手段的現代化更能促進用戶的需求獲得滿足。調查發現,53%的學生贊成使用現代化的服務手段獲取圖形資源的服務,將用戶與圖書館通過現代化的服務手段緊密聯系起來,能夠盡快地完成用戶的需求服務。
服務內容數字化
分析用戶信息行為與需求心理,充分挖掘用戶圖形資源需求特征,將分散、無序的圖形資源建成專業數據庫與網站,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針對學科的發展與運用的、關聯的數據圖形資源與服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專業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內容的需求層次提高,用戶對嶺南傳統圖形的種類和數量也隨之激增,面對更迭變換的圖像資源海洋,系統、有序的數字圖像資源方便實用,且清晰度高越來越吸引學生的關注。調查發現45%的藝術學院的學生希望通過清晰的圖像資源學習嶺南傳統圖形的藝術手法、圖形色彩、圖形的寓意、圖形結構布局等,他們的動機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圖形圖像的學習。
館藏結構的科學規范化
有效的科學指導和規范對館藏結構合理的建設有助于高校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的服務,可以避免館藏量過分增長,重復率高,館藏經費的不合理投入導致館藏結構扭曲變形,妨礙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合理與持續發展,不能有效地傳承與發展嶺南傳統文化。實際上,人們普遍認為圖書館的館藏結構是否科學規范?是否持續發展不重要,也不過是幕后工作罷了,不能發揮實際的價值。然而,調查發現25%的學生贊成高校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館藏結構需要科學規范化。

圖1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態度統計
制定館藏政策
建立傳統文化圖書館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加強高校圖書館自身觀念更新,重視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建設,保證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的結構優化,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建設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數據庫
建設系統、全面、清晰的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數據庫,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收集到的圖形資源從圖片的角度,按建庫的標準原則按照嶺南傳統圖形分類將存放在書籍、報紙、論文、光盤、調查報告、期刊、繪畫作品、收藏品等的資源整合的圖形圖片輸入數據庫,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所需圖片存放的具體位置,以及查看用戶所需圖片的存放情況,還可以將要存放圖片的信息輸入圖片庫。借鑒其它數據庫建設的經驗來創建系統、完整的嶺南傳統圖形資源數據庫,多方采集資源以補充學生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需求。
提供優質服務
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的內容不同,所以我們要區別對待,從各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可以保證信息反饋能夠給傳播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從而對學生的大量反饋信息進行科學篩選、分析和呈現,以保證反饋信息的及時處理。例如,有些學生需要圖形圖片資源,有些學生需要紙質資源,有些需求的是吉祥圖案、剪紙資源還是建筑資源等。也可以通過參與課程相關的合作教學工作,輔助教師多方位展示教學信息,通過輔助課堂講授與設計實踐,了解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或者可以與教授一起開設課程,雙方都參與講授,共同設計課程內容與作業。
開展多元化的傳播渠道
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可以促進學生從短信、QQ、電子郵箱、微信等社交媒介與學生建立信息溝通、評價、反饋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反饋渠道的暢通無阻。通過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可以更好地拓寬嶺南傳統圖形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意識,引領學生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的運用。
加強文獻開發
在用戶的需求情況下,圖書館要把握自身和借助借閱數據,了解用戶需求,提升內部的管理,加強文獻開發,挖掘出文獻開發的有價值的數據,調整館藏結構,圖書館需要做的就是將原始信息提供向信息內容增值服務轉移。并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質量進行評估和調整,了解圖形資源館藏異常程度及缺失情況,開發書籍、期刊、光盤、論文等各種紙質圖形資源,又對網絡信息進行挖掘和聚合以便獲得更多的網絡圖形資源。
總之,通過對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的調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嶺南傳統圖形資源需求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服務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服務于資源的建設。
蘇慧紅 于偉昌
廣州大學
蘇慧紅,女,廣州大學圖書館,館員。
本文系2014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嶺南傳統圖形教育資源建設的研究”(批準號: 14G02)的研究成果之一

10.3969/j.issn.1001-8972.2015.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