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錚
(遼寧江寧招標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遼寧沈陽 110000)
鞍山市位于遼寧省中部,地形特征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共有大中小河流35條。全市共有供水工程7189處(座),總供水能力148658.5萬m3。
全市共有蓄水工程83座,引水工程22處,設計供水能力13008萬m3。有提水工程29處,水泵161臺,額定流量137.8m3/s,設計提水能力22274.5萬m3。
全市共有調水工程7處,設計供水能力43617萬m3。
2000年鞍山市可利用水量為13.51億m3,總用水量為13.51億m3,目前海城市、臺安縣、岫巖縣,可用水量比較充足,鞍山市城區缺水現象仍然很嚴重,隨著鞍山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在現有的水源地不變的情況下,會加劇鞍山市水資源供需矛盾。
鞍山市現水源工程概況見下頁表1。
表1 鞍山市2010年、2020年供水水源工程
目前鞍山市政府高度重視節水和環境保護工作,積極研究推廣應用廢水回用技術和閉路循環用水系統。目前鞍山市主要的污水處理廠有鞍山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鞍鋼西部廠區廢水處理廠。在未來的發展中鞍山市會逐漸增加污水處理廠的新建工作,并積極推進節水技術的普及,逐漸改善鞍山市的水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環境保障。
2.2.1 2010年水平年工程安排
除現有的供水工程外,主要考慮市區的引細入鞍工程、大伙房輸水工程,污水處理廠建設;以及海城的上英水庫東腰調水工程、太子河左岸傍河取水工程,臺安的第二水源地建設等。
a.大伙房輸水工程(續建項目)。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是從桓仁水庫壩下風鳴水庫取水,將水引至渾河支流蘇子河,并注入渾河上的大伙房水庫,經大伙房水庫反調節后,向遼寧省中部地區六城市供水的一項跨流域調水工程。工程設計引水流量60m3/s,多年平均調節水量18.03億m3,總投資54.55億元。
b.引細入鞍工程(續建項目)。引細入鞍工程是引湯入鞍工程的擴建工程,是將細河水引入蘭河,再引入湯河,然后通過引湯入鞍工程引入鞍山。平均每年從細河引水4000萬m3,加上區域調水,引細入鞍工程預計可給鞍山增加供水5500萬m3/a,基本可解決鞍山市用水短缺問題。
c.地熱水統一配置工程(新建項目)。建成地熱水統一配置工程,初步選址在城郊鄉雅化村,取水范圍198.9km2,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6620萬m3,可開采量5690萬m3,該區內總用水量3590萬m3,尚余水量2100萬m3。該工程規劃在該區內均勻布設15眼供水井,日供水量3萬m3。計劃總投資3000萬元。
d.上英水庫擴建工程(新建項目)。上英水庫位于五道河,總庫容3781萬m3,調節水量1871萬 m3。為滿足海城城市供水要求,將馬風河水調入上英水庫。多年平均徑流量增加600萬m3。
e.海城河—太子河傍河取水工程(儲備項目)。工程在海城市境內沿太子河東側呈條狀分布,長度約45km,行政區劃包括原新臺子鎮(開采資源量5.45萬m3/d)、耿莊鎮(開采資源量6.2萬m3/d)、望臺鎮(開采資源量6.64萬m3/d)、東四鎮(開采資源量4.22萬m3/d)。
2.2.2 2020年水平年重點工程安排
2020年鞍山市區的后備水源儲備項目是興建石湖水庫,實施引石入鞍工程,向鞍山市區供水;海城市的紅土嶺水庫或石門嶺以及中央堡水源規劃作為海城市的后備水源儲備項目;修建岫巖的三尖石砬子水庫等。同時規劃溫香水源、達牛西佛水源、黃沙高力水源等地下水源,也作為鞍山市區的后備水源。
a.引石入鞍工程(儲備項目)。工程建設地點位于大洋河支流哨子河中下游岫巖縣紅旗鄉牌坊村,距岫巖鎮約40km。水庫設計壩高61m、壩長428m,總庫容7.16億m3,興利庫容6.24億m3。建成后計劃向鞍山供水4億m3,向岫巖縣城供水0.3億m3。
b.石門嶺水庫。在馬風鎮石門嶺修建石門嶺水庫,庫容2.1億 m3,興利庫容1.56億 m3,集雨面積846km2,可供水量20萬m3/d。石門嶺水庫是以防洪、農田灌溉和城市生活、工業用水為主,發電、養殖、旅游為輔的綜合性水庫。現已經完成初步設計,設計建庫周期為7年。
c.中央堡水源。該水源地屬于山前沖洪積扇孔隙水水文地質區,地處海城河沖洪積扇后緣富水區,其范圍為東自前石井,西至何樹屯的海城河與八里河的夾空地帶,面積約24km2,含水層總厚度30~60m,巖性為中粗砂、砂礫石或砂卵石,為微承壓孔隙潛水,水位埋深2~5m。當水位降低4m時,單井涌水量可達2800~3700m3/d,滲透系數 39~47m/d,影響半徑300~330m;預計降深10m時,單井涌水量可達4000~5000m3/d。總投資0.45億元初步評估可開采量為2.2萬m3/d左右,考慮作為海城市城市后備水源。
d.三尖石砬子水庫工程(儲備項目)。水庫建設地點位于東洋河上游的偏嶺河上,壩址確定在岫巖縣偏嶺鎮包家堡子村,距下游岫巖縣城約18km,水庫上游集雨面積208km2。水庫總庫容1.03億m3,電站裝機容量600kW,多年平均發電量326萬kW·h。水庫建成后,每年可向岫巖縣供水3200萬m3,可解決岫巖縣的工業和生活用水問題,并可增加灌溉面積1.15萬畝。
農業節水灌溉要以節水改造為重點,推廣先進灌溉技術,滿足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截至2003年底,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14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8%,其中水田79.8萬畝、旱田7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其中噴滴灌16.9萬畝;100kW以上提水站20座;灌溉機電井3424眼(不含小井)。
節水示范區工程建設,每年完成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到2010年發展到萬56畝,到2020年發展到96萬畝。
目前鞍山市的水庫主要功能是灌溉、供水和防洪。由于部分水庫處于病險狀態,不能夠完全發揮水庫的綜合效益,如果進行除險加固則能夠提高水庫的綜合效益。
農村飲水要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和歷史性缺水為重點,加快農村自來水建設,徹底解決農民吃水難問題。
鞍山市的農村飲水工程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建設,特別是近幾年的大規模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到2003年底,全市已建成農村飲水工程436處,解決了42萬人、4.7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建成鄉鎮供水工程47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40%。到2020年全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隨著鞍山市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應更好地協調好水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規劃好、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鞍山地區水資源不足應把水資源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進行管理,通過法律、政策和經濟手段建立起用水管理制度,開源節流并重,實行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用水效率,開發和推廣工業節水技術,生活用水要規定用水設施,加強農業節水灌溉措施的實施,在水資源短缺的地區要嚴格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在節水的前提下,也應積極開發水源,對境內水、境外水、地表水、地下水要綜合規劃、開發利用,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a.拓展首山水源。在首山水源地外緣的遼陽縣沙嶺鎮繡江村新打8眼井,可增加取水量4萬m3/d,該區域含水層顆粒較粗,滲透性好,含水層厚約80m左右,含水量極豐富,水質優良,可開采量7萬m3/d,現已開采2.5萬m3/d,尚余4.5萬m3/d,因此該區域增加開采量4萬m3/d是可行的,而且該地區臨近首山水源現有供水設施,可當年施工、當年受益。該工程估算投資3000萬元,見表2。
表2 主要建設內容及投資估算
b.開發建設劉二堡水源。為滿足鞍山市城市供水需求,必須開發建設劉二堡水源。遼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于1998年對該水源進行過水資源論證,認為該地區含水層厚度大、水量充沛、分布穩定、補給條件好、水質優良,水資源可擴大開采量為12萬m3/d。因此,開采10萬m3/d是有保障的。
c.動用湯河水庫死庫容應急供水。當鞍山市供水發生危機時,需動用湯河水庫死庫容水位以下的蓄水量,死庫容2470萬m3,可以保證湯河水源目前的供水量。取湯河死庫容水量,需鋪設輸水管線、安裝提升水泵和架設輸電線路,總投資約800萬元。
a.建立地下水長期動態觀測系統。保護好鞍山市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也是當務之急,建立了西郊水源動態觀測網,每10天觀測一次,可及時掌握西郊水源地動態變化情況,為領導決策提供基礎數據,效果很好,計劃在海城、鐵西、太平水源地也建立地下水長期動態觀測系統,大約需耗資120萬元。
b.進行水平衡測試工作。為加強城市節約用水工作,需編制《工業用水定額》《城市生活用水定額》,做好企業用水水平衡測試等基礎工作。
c.加強節水宣傳。節約用水是一項長期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即使缺水狀況得到緩解,也要抓好節水工作。要加強節水宣傳,增強全民節水意識,建立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城市,限制耗用自來水的洗浴行業及消耗水量大、經濟效益差的其他產業。
d.加強組織領導。為保障供水水源規劃的順利實施,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城市供水水源工程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技術要求高,為保證水源規劃的實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做到任務明確,逐項抓好落實。
e.健全政策法規體系。政策法規是規劃實施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水法為核心、比較完善配套的水法體系,先后頒布了《城市供水水質管理條例》《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遼寧省取水許可制度實施細則》《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部水資源管理法規規章。
[1]梁貞堂.鶴崗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建設芻議[J].水利天地,2001(9).
[2]陳燕海,張曉芬.城市供水水源應急預案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