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劉 燕
胡夏:一個歌手的自我修養
文_本刊記者 劉 燕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曾以為高高瘦瘦、面容清秀的胡夏是臺灣歌手。
這一錯覺源于他的成名曲《那些年》—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主題曲,也源于他是臺灣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冠軍得主,當然,也與胡夏溫文爾雅的外形和溫暖的聲線有關。
所以,聽到電話那端傳來略帶東北口音的普通話時,我不免有點兒愣神:“治愈系”歌手不應該是“小清新”的臺灣腔嗎?出生在南寧的胡夏怎么會是豪爽的東北口音?不應該啊!
這種“不應該”,在跟胡夏交談時,又發現了好幾處。
比如,胡夏在即將上映的電影《左耳》中飾演了一位“學霸”,按照導演蘇有朋對演員“演什么,就是什么”的要求,現實中的胡夏也是這個級別的嗎?要知道,“學霸”會唱歌可是成為“男神”的捷徑啊!誰知胡夏哈哈一笑:“不是,我跟‘學霸’不沾邊!”
比如,我問胡夏對蘇有朋首次執導電影的感覺。作為演員,怎么著也得為導演美言幾句吧?胡夏倒好,快言快語,實在得不得了:“我拍戲不是特別多,也沒見過幾個導演……蘇導畢竟是第一次做導演,多少會有些壓力,有壓力可能就會比較著急吧。但是我覺得導演很認真,很負責任。”
再比如,聊起《那些年》,總以為導演九把刀選剛出道的胡夏演唱電影的主題曲一定是有些故事的,即便沒故事,你講一些電影的花邊新聞也好啊,胡夏卻老老實實回答:“唱這首歌其實就是一個不同的嘗試。唱之前我也不知道這部電影有這么多人看,也不知道這首歌會有這么多人聽……所以,唱這首歌之前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過程,其實就是偶然。”
胡夏的回答沒有娛樂圈常見的“討巧”和刻意制造噱頭,出乎意料,卻又覺得誠意十足。
因為爸爸姓胡,媽媽姓夏,所以得名“胡夏”。因為父母感情特別好,幼時的胡夏也常被鄰居叫成“胡愛夏”—這個昵稱,后來成了胡夏一張專輯的名字。
家庭幸福的孩子更有安全感,長大之后性格會相對真誠、溫暖,這似乎可以解釋,胡夏為什么不玩那些語言上的“花架子”。
少年時代的胡夏跟大多數孩子沒什么不同。胡夏的爸爸做過音樂老師,要求他從小學鋼琴,但在胡夏的一再抗爭下,12歲就中止了。改變是從高中時開始的。胡夏參加了學校的一個歌唱比賽,才發現自己喜歡唱歌。胡爸爸覺得,孩子有愛好是好事,可以考音樂學院,同時又認為胡夏膽子比較小,臺風不好。怎么鍛煉臺風呢?得有舞臺。哪里有舞臺?要比賽才有舞臺。那就去參加比賽吧,權當鍛煉—行就行,不行就回來繼續上課。誰都沒想到,胡夏離開學校后越走越遠,再也沒有回去。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一篇文章里寫道:“今日中國的‘90后’們,是這個國家近百年來,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產階層家庭子弟,他們第一次有權利也有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們甚至可以只與興趣和愛好有關,而無關乎物質與報酬。它們甚至與前途、成就、名利沒有太大的關系,只要它是正當的,只要他喜歡。”
2008年4月,胡夏休學。先是參加了大陸的一個歌唱比賽,2009年10月,又去臺灣參加了《超級星光大道》,最終捧回了冠軍獎杯。2011年,胡夏演唱的《那些年》“橫掃臺灣、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各大頒獎典禮”。之后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歌壇多了一顆新星,我們的音樂播放器里,多了一個溫暖、清澈、深情的聲音。
外界評說娛樂圈,“浮躁”“追名逐利”是常有的說法。但在所有行動都以成敗論勝負、一切唯商業價值馬首是瞻的時代,圈內人還想保持淡定,的確太難了。
胡夏卻還好。在他的新浪微博里,他與歌迷互動,宣傳新電影《左耳》,宣傳新專輯,對歌壇前輩客氣而有分寸,與同輩歌手相交甚篤,認認真真做自己—踏實唱歌,不張揚,不激烈,不以出位博眼球。
青春總會有一些遺憾。胡夏之前曾經對媒體說過,希望可以補上大學的這一段生活。但現在胡夏知道,大學對他來講只能是一種遺憾了。很多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雖然讀大學是長久以來的夢想,但是在社會上歷練的這幾年,學到的東西并不比在大學里學到的少。所以,現在胡夏不再想圓“大學夢”—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解自己需要提高什么,這些更重要。

大陸歌壇“一人一首成名曲”往往會變成“一人只有一首成名曲”的局面。胡夏在《那些年》之后推出了幾張專輯,也有單曲發行,這些作品雖在歌壇屢有斬獲,但影響力始終不及《那些年》。他當然期待下一首代表作,但著急也沒有用,所以不如放松下來,嘗試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歌曲,了解自己的聲音,尋求更多的可能。在他看來,一首歌被廣為傳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能因為大家覺得某一種題材、風格的歌曲好,就只唱這一類的,這樣,路只會越走越窄。既然喜歡唱歌,不管是一個人喜歡聽,還是一百個人喜歡聽,他都會繼續唱下去。
對于娛樂圈中人來說,減肥是基本素質,整容是職業道德,英語是提升腔調的關鍵,演而優則導、演而優則唱十分普遍,簡直要把藝人逼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讓人感嘆做明星不易。
有一個良好的起點之后,支撐一個歌手走得更遠的,還是實力。
胡夏也在學習屬于自己的“十八般武藝”,比如作曲、編曲。或許看不到太明確的以后,但多學些東西總是沒錯的—若是將來某一天有了創作的想法卻寫不出來,那會很遺憾。
除了唱歌,胡夏其實一直沒有放棄過大銀幕。2012年,胡夏曾與劉詩詩合作過一部《傷心童話》。這一次,在《左耳》中,他完全放下了平日深情款款的“清泉王子”的形象,扮演了一個愿意為喜歡的人付出、為情所困的木訥“學霸”。兩次演戲,感受大不同。胡夏慢慢悟出了自己的表演之道:“拍戲需要先把自己放開,當你把自己放開,就越來越自然了。”有了心得之后,胡夏在鏡頭前放松多了。胡夏這一次的表演,在追求完美的導演蘇有朋眼中,可圈可點,滿足了電影對“尤他”這個人物的需求。
或許,娛樂圈歌手進階史就是這樣的吧:做任務、打怪、通關,然后,面對難度更高的任務和關卡。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一個歌手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