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君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214153)
基于產品形象的可持續設計研究
——以福維克吸塵器為例
吳 君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214153)
文章從產品形象的廣義概念入手,以福維克吸塵器為例,分析了企業在產品形象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產品造型、色彩、材質、包裝、營銷等多環節的可持續設計,形成鮮明的產品形象,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產品形象;可持續設計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特征: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重視增長數量,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可持續發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種對于資源的一種管理戰略。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使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溶入可持續性設計思想成為現代工業發展的必然。企業應該從環保角度出發,通過可持續設計為人們提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實現“人—機—環境—社會”整個系統的和諧發展。可持續設計成為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產品創新設計的原則與方法論。
可持續設計要求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協調不同人的需求與物的關系,以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確保產品在生產、流通、使用和回收銷毀的過程中不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對一般的有形產品或者實體產品而言,其可持續設計大概有三類:(一)舊物回收再利用;(二)節能減排,減少無謂的材料消耗,使用可回收、再生環保等有機新材料;(三)在自然中尋找價廉、數量多、生長速度快、生長周期短的替代性材料。可持續設計關注的是節能減排,減少無謂的材料消耗,使用可回收、再生環保等有機新材料的探索,即是我們經常提到的3R理念(Reduce、Recycle、Reuse)。
產品形象是一個系統性的戰略,是“企業建立品牌信譽和價值的有效途徑”。產品形象的構建可極大地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著企業品牌形象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人士認識到產品形象對企業品牌形象建設的重要意義。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國內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產品形象的定義、構成、評價、塑造以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論證。劉鋼(2004)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產品形象的定義和構成。沈法(2007)、趙雅(2011)等從企業品牌形象的角度研究了產品形象的構建與塑造。楊磊、陳滿儒(2008)對產品形象設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廣義的產品形象包涵產品的品牌功能、設計、工藝、質量、包裝、展示、廣告、營銷、使用、維護、服務等各方面因素。狹義的產品形象主要是指產品主體本身所呈現的形象。普遍的觀點認為產品形象由產品理念形象和產品視覺形象組成,并涵括了與產品相關的外圍形象(亦稱附加形象)。
(一)產品形象與可持續設計的同源性
追根溯源,學者們對產品形象的研究實際上是從產品的設計、制造、營銷、配送、使用等產品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入手的,這與可持續設計注重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的可持續考慮有著源頭的一致性。因而對企業來說,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可以實現產品形象和可持續設計的互融。
(二)可持續設計融于產品形象的重要性
產品設計活動作為企業商業決策的具體體現,大多數發展中企業將其看作是應對市場變化、吸引消費者的手段。在產品開發的實際過程中,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大多數企業把設計作為應對市場風險變化的手段,忽視了企業形象與產品形象的關系,進入為了變化而變化的設計誤區,造成了產品極大豐富而形態蒼白缺乏內涵的局面,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隱患,大量的產品也造成了極大的自然資源的浪費。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則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企業文化,從整體利益的角度做好產品形象,規劃設計活動。基于可持續設計的產品形象不但有利于企業的品牌建設和長期發展,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現有的文獻大多從如何構建產品形象的視覺形象的角度展開探討,強調對消費者的感知的強化,以強調企業品牌塑造和促進企業資產最大化為終極目標。本文試圖從產品形象的廣義概念入手,以德國福維克品牌為例,從產品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入手,分析產品形象的可持續設計方法。
(一)產品理念形象的可持續設計
產品形象涵蓋了企業核心價值、文化精神、戰略遠景和品牌理念,這些構成了產品形象的核心內容,即產品形象的理念形象。企業通過產品向消費者傳達核心價值觀,眾多的國際大企業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如宜家、蘋果等。德國福維克公司的價值觀涵括了“以質量及創新能力突顯杰出”“理念與行動皆重視長遠利益”等,公司重視并支持創新,重視長遠利益,致力于追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重視對環境的保護。
(二)產品視覺形象的可持續設計
企業的文化精神和社會價值最終通過企業產品傳達到消費者,而產品形象設計則是先期決策環節即應解決的問題,設計產品形象的過程就是對產品進行市場定位、設計定位的過程。產品形象通過產品設計和各項相關要素整合向消費者傳達具有特定個性的視覺感官形象。產品形象的視覺形象,主要包括產品的造型、色彩和材料質感等方面。
1.產品造型的可持續設計
設計最基本的兩個要素是功能和樣式,它們分別是設計之所以存在的內容和形式。樣式,也就是造型,是產品整體設計的首要環節,是整個產品研發活動中最直觀和形象的部分。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產品設計提倡產品造型的簡潔、樸素、嚴謹和符合功能性,造型既能體現新時代的嶄新生活,又必須內斂節制、溫文爾雅。它要求產品造型嚴格遵循功能的同時必須時刻顯示出它自身獨特的美感和它所代表的時代特色。
福維克吸塵器的主機多年來一直保持其特有的“火腿”造型,成為直立式吸塵器的經典設計。從VK135(見圖1)到VK140(見圖2),基于技術的革新,產品體積縮小、重量減輕,但形態上仍然延續了原有的造型特征,傳達了強烈的“家族化”、系列化的產品形象。簡單的流線型弧度與稍稍的不對稱處理使主機造型變得活躍,同時也具備完美的人體工程學。產品在其簡潔的外表下包含著先進的技術和設計理念,產品造型與核心機構有機融合,從人們的真正需求出發,以滿足功能為目標。這充分體現了企業“因應改變、追求進步”的可持續發展核心理念。
2.產品色彩的可持續設計
產品色彩是產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如同企業形象設計中企業有標準色,企業的產品也有標準色,兩者色彩的和諧統一不但能夠保持產品形象的識別和延續,還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促進可持續發展。如IBM的電腦產品一貫以黑色為主色調,代表了產品的穩定性和高科技感。在色彩的運用上,福維克從企業的標志、產品、包裝到網站、宣傳均為“深綠+白”的標準色組合。綠色是自然之色,是健康的色彩,象征著和平、安全和環保的意念,深綠色多了份成熟與穩重之感,體現了企業希望為客戶帶來健康,追求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白色則代表了純潔與干凈,直觀地表達了清潔產品干凈、高效的訴求。色彩的一致性使產品具備高度識別性,成為企業與消費者最直接的溝通橋梁。

圖1 福維克VK135

圖2 福維克VK140
3.材料質感的可持續設計
材料質感是產品視覺形象的另一重要構成部分。材料是色彩的載體,材料與色彩相互映襯,并通過不同的肌理賦以產品豐富的質感。另一方面,可持續設計要求設計應當基于需求,基于經久耐用的需求和功能,要滿足這個條件,必須選擇合適的材料。只有采用合適的材料,設計出來的產品才能耐用。
福維克吸塵器采用可回收塑料,通過光面與磨砂相結合的質感處理,體現產品柔和、內斂、含蓄的品位感,在解決產品耐用的同時也實現了產品的環保可持續性。正如其所宣傳的,“我們的核心是家庭,但不僅僅是今天的家庭,更包括了未來的家庭。我們必須致力于確保他們也能得到一個完美的生存環境。”福維克實施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流程,降低對環境有害物質的排放,并且在每一個細節上嚴格考慮環保要求。除了產品本身,產品的包裝也全部采用對環境友善的材料,無論是印刷油墨還是內包裝材料都不會對環境產生負擔。
4.營銷模式的可持續設計
福維克采用的是示范銷售模式,企業和最終用戶溝通,通過直接的產品演示服務,銷售高品質的產品。真實產品的演示服務更有利于消費者了解產品的功能、了解企業文化。示范銷售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財力、物力等的浪費,獨特的營銷模式進一步加強了企業“盡心盡責保護環境”文化理念。
從福維克吸塵器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當企業真正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于品牌理念,其會將可持續設計落實到產品形象設計的每一個環節。為了保持產品形象與可持續發展的一致性,企業并沒有通過產品多樣化、色彩系列化等手段,急功近利地將利益最大化,而是以科技發展為核心,強調產品真正的改良,而非為了造型設計而設計。當產品不再是快消品,則其離環保、離社會可持續發展又近了一步。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可以在產品形象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產品造型、色彩、材質、包裝、營銷等多環節的可持續設計,形成獨特的產品形象,為企業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實現整個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資料:
[1]李丹碧林,陶晉,洪華.基于可持續設計思想的產品再設計[J].包裝工程,2007(28).
[2]任永波,張凌浩.論產品形象建構中符號的選擇、組織和傳播[J].包裝工程,2010(01).
[3]劉鋼.產品形象(PI)的定義和構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01).
[4]NOR MAN Donald A,劉松濤譯.未來產品的設計[M].背景: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06).
[5]劉瀟.從德國設計發展看現代設計[J].藝術與設計,2007(07).
[6]陳仁杰.再議可持續設計[J].設計藝術,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