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令人震驚的“一手準”
文/李秋生
上個世紀,全國勞動模范北京百貨大樓糖果柜臺售貨員張秉貴滿腔熱忱為顧客服務,練就了賣糖果一把抓、“一手準”的硬功夫,受到眾人稱贊。
最近,又出現了一個“一手準”。主人公是廣東省財政廳原副廳長危金峰。他居然可以“拎重估測紅包金額,不達目標當面呵斥”。
盡管我已經到了退休年齡,見到聽到的不能算少,但聽到這樣的消息,還是大吃了一驚。
吃驚之一,官場果真有這種人,在收錢估重上“狠下功夫”?如此功夫雖不能冠冕堂皇地列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起碼也可以列入《笑林廣記》新編。
吃驚之二,一個人要收過多少錢才能練出這等“絕活”?雖然不必像部隊那樣從難從嚴,“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但確也需要下一番功夫,要經手若干鈔票才能練就。
吃驚之三,我們一貫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著稱于世,后來又提出“三個代表”,可他這樣做究竟代表了什么?
細細閱讀得知,這個危副廳長是完全有條件練就這種“特技”的。他借助廣東省財政廳這個工作平臺,利用職權之便和職務影響,多次收受他人賄賂以及采用其他非法手段,使家中財產高達7000多萬人民幣,倘若不是東窗事發,大有向億元進軍并突破億元之勢。這7000多萬元,其中3000多萬是收受他人賄賂所得,還有4000多萬無法說明來源。無法說明來源,不等于這錢來路就正,總不會是“天上掉下的餡餅”,或許是他收得太多了,已經不記得來龍去脈。
他收受賄賂的情節相當惡劣。他把國庫當作自家的小金庫,伙同不法商人對財政資金任意瓜分,并且按撥付的款項收取20%至50%的“好處費”。比如他幫助某建材公司獲得財政扶持資金900多萬元,向該公司老板索要“好處費”300多萬元,達總款項的三分之一。名為“扶持”,實為分贓。
一次他打電話向某縣的財政局長索取20萬元,并指令當天送到。該縣地處偏遠,但“賄令如山倒”,為不得罪這個實權在握的上司,該縣財政局長立即找某企業老板籌集資金,并趕上當天最后一班飛機準時將錢送到危金峰手里。索賄明碼標價,要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把賄款送到,堪稱“打破了賄賂新紀錄”。
更為惡劣的是,他到一家稀土公司“視察”,離開時,該企業老板將裝有30萬元現金的書包放到他的車上,他拎一拎重量,非常滿意地說:“放心,全力支持你們這個公司的發展”。而有些紅包重量“不達標”,他則會立即撕下臉皮當面嚴詞訓斥,好像人家欠他的。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這哪里還像一個公仆,簡直就是一個貪得無厭的無賴。
危金峰拎金知重“一手準”危害極大,不能作為笑談,一笑了之。他鯨吞了國家資財,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必須嚴懲不貸。而且要以此為戒,教育我們的公務人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千萬不要練就這種“邪功”。
當然還要看到,還有一些人,他們位高權重,根本不需要“親自動手”練這個“一手準”的本領,也不需要“明敲暗打”地索賄,他們像姜太公釣魚那樣儒雅地“穩坐釣魚臺”,愿者上鉤,坐在家里“等著送”,“得來全不費功夫”,而且得到的是令人無法想像的巨額財富。比如家中搜出一噸重人民幣的徐才厚,有幾百套高檔房產的谷俊山之流。
但無論他們是怎樣獲得不義之財的,到頭來都逃脫不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的應有下場。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光明,一切事物均在法制軌道上運轉,“一手準”和“等著送”都會被掃進歷史垃圾堆。如此而已,豈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