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振江
維護和平的宣言書 民族復興的催征令
——學習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座談會綜述
文/褚振江
學習貫徹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座談會,近日在國防大學召開。來自中央黨校、中央黨史研究室、軍事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及軍隊和地方理論工作者40余人與會。
大家一致認為,習主席的講話回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奮斗歷程,指明了這場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總結了人類社會積累的寶貴經驗,揭示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真理,表達了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決心,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宣言書,是民族復興的催征令。
習主席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只有永遠銘記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這一歷史啟示的偉大真理,才能從偉大勝利闊步邁向偉大復興。”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在作題為《歷史的啟示 偉大的真理》主旨發言中指出,和平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公約數。經歷了戰爭的中國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和平理念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化作民族最深厚的基因。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是傳遞友誼的正能量。為了和平,必須加快發展,增強國力軍力。只有以強大的力量為支撐,我們才能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捍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與和平體系。
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認為,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歷史機遇,以自己政治上的成熟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以及英勇抗敵的模范實踐,慨然引導抗日救亡,積極踐履民主訴求,自然贏得了廣大人民的信賴與支持,這當然也是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力量勃興的根源所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戰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財富是不朽的,至今依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
與會者認為,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的主張,堅定擎起全民族抗戰的大旗,科學制定持久抗戰的方略,成功開辟敵后抗戰的廣闊戰場,促進了抗戰力量的空前團結,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軍隊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對日作戰,鑄就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在外敵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何雷認為,兩個戰場戰略格局的形成,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上的成功體現。正面戰場、敵后戰場這兩個概念,清晰地描述出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政治軍事特性,符合抗日戰爭防御、相持、反攻三個戰略階段發展演變的客觀實際,也充分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的歷史作用。
“我們維護抗戰的勝利成果,不僅僅是要警惕日本復活軍國主義,更要警惕國內外敵對勢力對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歷史的攻擊。這是一種特殊樣式的衛國戰爭。”國防大學戰略部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戴旭說,時代不同了,戰爭樣式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思想戰已經是大國博弈的主戰樣式,而這種戰爭樣式的核心,是價值觀,是意識形態,是政治信仰。
國防大學軍隊黨史黨建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秦利提出,總結抗戰歷史,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汲取抗戰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進而達到資政育人的目的。要堅持用唯物史觀深化抗日戰爭歷史研究,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
與會專家談到,兩個戰場的抗戰歷史昭示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戰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精神動力,也是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習主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重要講話中的一個重要論斷。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主任湯奮認為,我們黨倡導并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滾滾洪流,制定并堅決執行全面抗戰路線,為全民族抗戰指引了勝利方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確立了奪取抗戰勝利的正確戰略指導,領導人民軍隊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構建起了奪取抗戰勝利的堅固支撐。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以《中國共產黨對抗戰歷史的新認識》為題作了發言。他說,習近平總書記連同去年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連同他今年在俄羅斯媒體發表的《銘記歷史,開創未來》重要文章、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會見俄羅斯老戰士代表時的重要講話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一道,對抗日戰爭的性質、意義、過程、貢獻和歷史啟示等問題作了深刻闡釋,形成了關于抗日戰爭歷史、抗日戰爭研究和抗日戰爭紀念的思想體系。講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的深刻認識,是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歷史觀、和平觀的新發展。
與會者表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表現出的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謀民眾利益而顧全大局的忘我犧牲精神,以及為實現民主、改善民生而勵精圖治、率先垂范的良好作風,至今依然是我們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
習主席指出:“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重要論斷,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與人類社會追求正義、光明、進步的事業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捍衛世界和平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樹軍認為,這種貢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辟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場,是支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二是,中國不僅是打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而且有力地支援了盟國在其他戰場的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三是,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軍事設施、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四是,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并為創建聯合國、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習主席系列重要講始終突出“珍愛和平”的主題,集中闡釋了“為了和平”的宗旨和追求。“和平”一詞18次出現在習近平閱兵式的講話中。在閱兵大會上,習主席鄭重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的政治決定和政治宣示,再次表明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始終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民族的記憶必須保鮮。國防大學副校長周愛民指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目的是為了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了和平,就世界來說,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就中國來說,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習主席的重要講話,是維護和平的宣言書、民族復興的催征令、強軍興軍的沖鋒號,必將凝聚全黨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的思想意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