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名聲自然也高。人們所重視的是他的德行,而不是他的外表容貌。
才學淵博的人,自然聲名遠播。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實學的人。而不是說大話的人。
小故事
以貌取人春秋時期的一天,子羽和宰予一同去拜孔子為師。子羽長得其貌不揚,孔子第一眼看到他,印象就不好,心想:“這個人長得這么丑,為人一定平庸不堪,沒什么才華。”因此,孔子對子羽相當冷淡。子羽見老師不喜歡自己就退學回家自己研究學問去了。
而學生宰予,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說會道,深受孔子喜愛。孔子認為宰予將來必定成器,便決定好好兒教導他。
結果,幾年下來,子羽靠自己苦心鉆研、奮發向上,終于成為出名的學者。而宰予空有一副好儀表,卻無心向學,而且懶惰成性,最終一事無成。
后來,孔子見人便說:“以貌取人是多么不明智的做法啊!”
弟子規
譯文
不是好書、益書。就應該丟掉。不要去看。因為不好的書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
不要自暴自棄,也不要自甘墮落。圣賢的境界都是可以通過努力慢慢達到的。
小故事
左思發奮
晉代有個大文學家,名叫左思。他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父親經常因為這件事發脾氣。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聊天,朋友們都很羨慕他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可是,左思的父親卻嘆了口氣說:“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呢,看來以后是沒有多大出息了。”說著,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父親的話恰巧被小左思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再不好好兒念書,不僅讓父親操心,將來也不會有所作為。于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學習。從那以后,左思開始苦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終于成為了一位學識淵博的人。后來,他以三國時魏、蜀、吳國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等為內容撰寫的《三都賦》被人們爭相傳抄,使洛陽的紙都貴了好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