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碧

在茫茫的太空中,很可能將盛開出一朵朵“太空之花”。它們就像是太空中的向日葵,始終迎著灼熱的太陽,收集著來自太陽的光和熱。這些“太空之花”并非奇異的外星生物,而是美國科研人員研制的新型衛(wèi)星,它們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輸送到地球上為人們所用。
高效收集太陽能
夜幕降臨之時,孩子們有時會問:“太陽公公去哪里了呢?”父母則會說:“太陽公公回家睡覺了。”其實,太陽是個不會休息的大火球,一直不知疲倦地燃燒著自己,向太空散發(fā)光和熱。由于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因此就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即使在白天,由于大氣層的阻擋,陽光抵達地球表面時也減弱了不少;遇到陰雨天,我們更是與陽光無緣。
在地表利用太陽能,會遇到夜晚和陰雨天的麻煩。然而,如果遠離地球大氣層,進入沒有遮擋的太空中,就可以一天24小時利用太陽能了。基于這個原理,不少科學家多年來致力于太空太陽能的研究,希望有一天人類能夠高效收集太陽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在這個領域內有了重要的突破。他們設計出了一種特別的衛(wèi)星,可以發(fā)射到太空中高效收集太陽能。
璀璨花朵太空綻放
負責這項研究的是太空太陽能專家約翰·曼金斯,他將新設計的太陽能發(fā)電衛(wèi)星稱之為“太空之花”。這款衛(wèi)星看上去像是一朵盛開的喇叭花,又像是一只漂亮的高腳酒杯。這款太空太陽能發(fā)電產品其實不是一顆大衛(wèi)星,而是一組小衛(wèi)星。這些衛(wèi)星按照合理的組合排列在太空中,形成漂亮的“太空花園”。每顆“太陽之花”不是很大,直徑約10米,質量預計為50千克~200千克。
“太空之花”的“花朵”由成千上萬個可控的高分子薄膜鏡組成,鏡面會根據太陽的方位改變方向。“花朵”上的鏡子負責收集陽光,然后全部反射到“花托”部位的圓盤狀發(fā)電系統(tǒng)上。圓盤的正面是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可以把鏡子反射的陽光轉化為電能。每朵“太空之花”可以產生數(shù)萬瓦的電能,一組太空太陽能發(fā)電陣列則可產生數(shù)千萬乃至數(shù)十億瓦的電能。根據研究人員的估算,這種太空太陽能發(fā)電方式要比現(xiàn)有各種衛(wèi)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高上數(shù)倍。
在“太空之花”圓盤狀發(fā)電系統(tǒng)的背面,也就是向著地球一面,安裝有多個微波發(fā)射器,可以把電能轉化為高能微波,并發(fā)射給地面上的接收站。接收站可把微波再次轉化為電能,然后輸送給千家萬戶。也有科學家提出可采用激光的方式,但是激光傳輸能源的方式很可能危及其他飛行器的安全。
星際飛行“加油站”
在未來的外星探測尤其是近十年內就可能實施的火星探測過程中,如何為太空飛行器“加油”一直是個大問題。研究人員表示,“太空之花”可以用于解決這個難題。“太空之花”除了用于把太陽能傳輸?shù)降孛嫱猓€可用作“太空加油站”,為附近或路過的一些太空探測器提供能源。按照研究人員的設想,“太空之花”可以根據需要密布在太空的不同位置上,甚至可以發(fā)射到其他星球附近,作為星際飛行器的“加油站”。
美國研究人員正在加緊研制“太空之花”,他們希望在2016年就開始在近地軌道建設太空太陽能發(fā)電站,并在25年內完全建成。一些太陽能專家表示,“太陽之花”的可行性較高,如果它能按照計劃的時間表投產,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首款太空太陽能發(fā)電產品。
(插畫繪制/黑線條動漫工作室 插畫設計/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