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貴州盼“雁歸”
本刊評論員
“走新路”的貴州期盼“雁歸來”。“貴商的發展壯大是貴州的驕傲,貴州的后發趕超離不開貴商的積極參與。”第二屆貴商發展大會,盛邀海內外貴商“共同分享高鐵時代新機遇,攜手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8月25日,《“雁歸興貴”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行動計劃》公布,以期更好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雁歸興貴,這是在經濟新常態下,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描繪好的時代畫卷,而且是實實在在需要各個層面做實做優的民生工程。
因為曾經的封閉與落后,無數胸懷創業夢想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去往他鄉實現創業夢、淘金夢。外界的新知識、新技術深深吸引著他們,“貴商”在遠離家鄉的地方,為國家經濟社會的長足進步,貢獻著力量與智慧。
對貴州大山里的農民而言,外出打工曾經是改變貧困狀態的有效方式。貴州輸出勞務的時間長,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獲得財富積淀,也是改革開放給予這個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省份的發展紅利,許多鄉村的面貌因村民的辛勤奔波而大大改變。
大山里的貴州,許多地方曾經難以想象的生存環境,激發著當地百姓改變現狀的雄心壯志,他們開山劈路,打開走出去、引進來的大門。更多的農人,踏著改革開放的寬闊大道,走向尋求知識與財富的嶄新天地。“大雁”成群結隊飛越成巒疊嶂的高山、蜿蜒曲折的河流,夢想的羽翅,裝點著貴州騰飛的絢麗云彩。
大山無言,它們以深厚的資源儲存,養育、陪伴著世代生活于此的人們。它們總是像慈愛、溫良的母親,不停眺望那條通往家門口的崎嶇山路,思念著外出謀生已久的孩子。大山知道,這村莊的喜怒哀樂,注定都是它永恒的記憶,它也知道,死守一畝三分地,人們難以維持長久的富足與幸福。
“回家嗎?”對已經習慣了發達地區生產生活狀況的許多貴州大山兒女,的確需要好好思考這個簡單卻又糾結的問題。有人可能不用回答,“找不到工作”的就業環境給了他們最清晰的答案;有不少人過著“候鳥式”的打工生活,頻繁輾轉于老家與不同城市工地之間;有人堅持著收入不如以往的工廠務工生活,期望著有朝一日老板能多發一點工資。他們本不想奔波,他們始終掛念著家人、家鄉。
年輕一代農家子弟,早已不習慣家鄉起早貪黑的農耕生活,在沿海及其他發達地區“不好進廠”帶來的生存壓力中,他們艱難地尋找著工作機會。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像老一輩務工者,依靠體力勞動獲取價值回報,而是希望在“干中學、學中干”,獲得一技之長,以求收獲更高收入或者將來“自立門戶”。他們希望更有尊嚴地生活,他們希望陪在父母身旁,他們希望離土不離鄉。
而在外“創”有所成的人們,有些開始感受到需求萎縮、成本飆升形成的市場重壓,他們開始尋求新的立足之地。貴州全省上下、各地各部門努力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培育緊跟經濟新形勢的創業生態,用最真誠的行動搭建創業平臺。社會氛圍、政策支撐、硬件環境足以凝聚起“回鄉興業”的吸引力。不少貴商回來了,帶著他們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以及“見過大世面”的眼光,帶著一腔熱愛家鄉的情懷,他們成了地方發展耀眼的創業之星,成為了一種“方向”。
雁歸興貴,日新月異的家鄉在召喚。后發趕超的貴州,需要在外“闖蕩多年”的貴州兒女共同獻策獻力。有一種景象無比美好:創業者回來了,為鄉親們傾力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老一輩打工者回來了,照顧著家里人,安心地在家門口拿工資;年輕人回來了,他們用一技之長,為自己向往的生活專心致志、蓬勃奮發。
(執筆:岳 振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