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萍
以種植為導向,促進貴州山區經濟發展
■文/王萍
摘要貴州地形崎嶇,山區面積廣大,交通比較閉塞,是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但貴州氣候獨特,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為眾多的生物資源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有利條件。我們可利用其優勢,以種植為導向,發展綠色產業,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山區經濟發展。
關鍵詞貴州山區種植業區域經濟發展
貴州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山區面積廣大。地無三里平,是描述貴州地形比較崎嶇的地表特征。其土地資源有溝谷、河川、平壩地、崗臺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等多種類型。這種復雜的土地類型和比較濕潤的氣候,為生物資源的多樣性提供了重要的環境條件。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借助土地資源,以種植業為導向,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經濟。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土壤有機質含量較豐富。獨特的生態環境使“黔茶”具有內含物質豐富、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等獨特品質。全省廣大地區茶園受工業污染少,加上農藥和化肥施用量低,十分有利于有機茶的栽培。目前,湄潭、晴隆、余慶三個茶葉主產縣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茶葉)基地縣,鳳岡縣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有機富鋅富硒茶之鄉”。貴州茶葉品種資源豐富,各種類型茶樹品種資源600余種,既有都勻毛尖、湄潭翠片、羊艾毛峰、遵義毛峰、貴定雪芽、雷山銀球茶、安順竹葉青等一批知名品牌和地方名茶,如納雍著名的姑箐茶(古時的“貢茶”)。所以,充分利用貴州得天獨厚的“高山云霧出好茶”的環境條件,通過加快貴州茶產業的發展,是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茶樹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四季常綠,種茶對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優化生態環境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山區發展茶產業,既符合生態建設的需要,又符合農民增收的要求,不僅可以美化山川,而且可以防治水土流失,是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必然選擇。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貴州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的山區氣候條件及微酸性的土壤條件,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做大做強茶產業,助推區域經濟向綠色經濟、可持續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的品位和質量。
黔地無閑草,夜郎多靈藥。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濕潤溫暖的氣候,黔中大地適宜草藥生長與中藥材種植。貴州是中藥資源大省,特定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藥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而且質量好;復雜的地質條件,地下礦藏豐富,蘊藏著許多礦物藥,種植藥材,條件得天獨厚。貴州是全國四大中藥材產地之一,現有中藥材品種資源4802種,占全國中藥材種類總數的40%,居全國第2位;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94.64萬畝,居全國第3位。
據報道,貴州的杜仲、黃柏、厚樸等29個品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超萬畝。何首烏、太子參、頭花蓼、淫羊藿4個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有劍河鉤藤、大方天麻、德江天麻、赤水金釵石斛、連環砂仁、頂壇花椒、威寧黨參、正安野木瓜和織金竹蓀9個品種獲得地理標志認證。依托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貴州可不斷加大中藥材種植資金投入,中藥材種植面積及規模增長迅速,中藥材種植及野生保護撫育面積大幅增長,僅2014年扶貧資金投入2億元,共完成中藥材種植面積35.8萬畝,全省中藥材面積達494.64萬畝。
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上,可嘗試利用25%以上退耕的土地發展,進一步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科學決策,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藥材產業發展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優勢、市場需求、社會經濟狀況等條件,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充分發揮本地的優勢和特點。同時在發展中堅持高起點的建設標準,按國家GAP、GMP、GSP的標準規范實施,逐步建立和擴大生產基地、開拓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中藥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可利用優質的中藥材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產后加工業,增加中藥材的附加值。通過扶持制藥企業建設加工、提取廠,實施大集團戰略經營,使中藥農業產業走向集生產、加工、提取為一體的產業鏈發展道路。
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部高原山地,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1.6℃~18.6℃,平均降雨量1100~ 1400m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繁衍生息。適合種植的水果種類很多。
1、適宜種植的水果。在地勢較低的河谷地帶,可以種不太耐寒的水果,如柑橘、西瓜、櫻桃。榕江西瓜、刺梨、獼猴桃和橙子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海拔較高的山區地塊,可以種植比較耐寒的林果,如板栗、核桃、楊梅、李子、蘋果等經濟林果。
2、適宜種植的經濟林木。如上文已經提到的茶樹,就是貴州的一大經濟林,屬于園藝生產型。除此以外,在中藥材方面,像杜仲也是貴州大面積種植的經濟林木,一次種植可永久受益。再如漆樹,也是貴州的特色經濟林木,以黔西北的大方縣種植較多,大方的漆制品也聞名海外。
3、利用野生資源,發展園藝業。貴州獨特的氣候和山區的地勢特征,有許多野生的植物資源,如側柏、杜鵑、萬年青、蘭草等,可以通過培育種子、嫁接、扦插等方式,進行大規模種植,發展綠化、花卉園藝業。
另外,可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山水風光等優勢,以種植為導向,發展鄉村旅游觀光農業。
像在我們納雍,已經形成特色的有“沙包布朗李農家樂”、扯瓜河“小橋流水人家”、路尾壩度假村等。可見,以種植為導向,發展“綠色”產業,是貴州山區發展地域經濟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皮發娟.貴州山區茶園種植坡向布局規劃淺析[J].貴州茶葉,2005(2).
[2]陳軍義.貴州省中藥材種植業調查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技,2014(17).
(作者單位:貴州省納雍縣中嶺鎮村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