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鵬劉濤
學術法律規范的現狀和設想
■文/田鵬劉濤
摘要隨著學術界的日益繁榮,學術行為也不可避免產生了諸多學術失范行為,污染了學術環境,急需我們采取措施來凈化學術環境。在道德教育和學術人自律不能解決的情勢下,便需要我們從法律上尋求解決途徑。本文將對法律法規中的有關學術法律規范進行分析,探討學術失范行為的法律原因,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議,以期能對完善學術法律規范起到積極地作用。
關鍵詞學術法律規范法律現狀法律設想
隨著學術界的日益繁榮,學術行為也不可避免產生了諸多學術失范行為,污染了學術環境。迫切需要我們構建一套完整的學術規范體系來規范學術界,促進學術界公平、公正發展。
對于學術規范的概念,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闡述:葉繼元教授將學術規范定義為:“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參與制定的有關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張積玉教授則將學術規范概述為:“學術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學術實踐活動中所逐步形成的被學術界公認的一些行為規則。”楊玉圣教授將其定義為:“為學術研究確立一般性的基本原則與主要準則。”雖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定義,但他們對于學術規范的內涵是相通的。首先,學術規范是針對學術失范現象而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學術行為。其次,學術規范是一套準則、原則、要求的總結和概括。第三,學術規范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約束性等特點。
張積玉教授在《學術規范體系論略》中將學術規范分為學術道德規范、學術法律規范、學術寫作技術規范、學術評價規范四個方面。其從這四個方面學術規范的基本內容體系加以簡要的概括與分析。并對學術法律規范的概念內涵進行了系統地闡述。學術法律規范是指在學術研究等學術活動中學者必須遵循的一整套法律法規的總和。相比于學術道德規范、學術寫作技術規范和學術評價規范而言具有以國家強制力保障為后盾的優勢。然而,當前我國法律法規關于學術研究的規定差強人意,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從而在面對學術失范行為的挑戰時,往往顯得捉襟見肘。因此,有必要對當前法律法規中關于學術方面的規定進行歸納總結、評析和改進,以期能應對學術失范行為的挑戰,較好的規制學術失范行為。
(一)民法通則中對學術規范的規定
民法通則對學術規范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第118條,其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二)著作權法及實施條例中對學術規范的規定
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1)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并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第13條規定:“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以及第22條、第33條、第47條都對學術規范的相關內容作了詳細的規定。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3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作。”以及第19條、第30條也作出了詳細規定。
(三)專利法對學術規范的規定及評析
專利法第4條規定:“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22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第23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以及第58條、第64條等等。
(四)保密法、統計法中有關學術規范的法律規定
保密法第27條規定:“報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的編輯、出版、印制、發行,廣播節目、電視節目、電影的制作和播放,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公共信息網絡及其他傳媒的信息編輯、發布,應當遵守有關保密規定。”
統計法第6條:“……不得自行修改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法搜集、整理的統計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及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第8條規定:“統計工作應當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檢舉統計中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以及第9條、第10、第29條、第37條、第39條、第45條均對學術規范相關內容做了規定。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管理條例》、文化部頒發的《圖書、若干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以及《圖書出版合同》等也對學術規范相關內容作了規定,在此便不一一介紹。
第一,缺乏統一的有關學術規范的法典,有關學術規范的法律規定只是散見于各個部門法中,而且雖然有《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國家重點學科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但是立法層次較低,內容也不具體。
第二,現行各部門法律對學術規范的規定模糊,且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相關內容缺失比較嚴重。如著作權法對學術
思想保護的缺失導致很多學術失范行為被放縱;專利法除了“對侵奪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權及其他權益有規定以外,其他學術不端行為基本沒有涉及。”①而民法、刑法以及其他部門法律則只是略有所涉及,而且對學術失范的責任,或規定的十分輕微,或根本沒有規定。
第三,現行法律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太低,學術不端行為人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較輕,例民法只是簡單地規定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而且懲罰力度也不夠;著作權法、專利法規定了較多禁止性條例,但對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的規定無非就是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這幾種方式,無法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第四,學術不端行為的執法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處罰力度較低,起不到預防和懲治作用;其次,執法上往往用行政化方式去解決,且出于維護高校、科研機構維護名譽緣由,執法上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三,對學術規范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引不起執法者的重視,這也導致了在學術不端行為執法問題的力度上較弱。
實踐證明,僅僅用自律來規制學術失范完全不能解決問題,必須有強大的法律手段作為后盾,因此,必須完善學術規范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學術失范行為懲處力度,減少學術失范行為。對此,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為解決學術法律規范零散不成體系以及以行政法規、規章為主的局面,應借鑒國外的經驗,總結實踐中的經驗,設立一部專門規制學術失范行為的法典,對學術行為必須堅持的法律原則、遵守的規定、以及違反該法典的條款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詳細地規定,完善當前的法律體系,引起人們對學術規范行為的重視,自覺維護良好的學術環境。
第二,修改完善現行部門法中有關學術規范行為的規定,補充法律空白。在各部門法中對各種學術行為進行細化,區分各種學術違紀行為和學術違法行為,將學術思想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同時對失范行為的法律后果進行詳細規定,加重學術失范行為的法律責任,“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應該在公眾媒體上公開進行;賠償損失應包含對著作權人的精神損失;著作權管理行政部門對于侵權人的行政處罰,除了沒收非法所得,罰款應增加數額實行嚴罰。”②在刑法上增補學術失范行為的相關規定,用刑事責任制裁嚴重的學術違法行為。”③
在行政法上則要規定學術方面的多級審批制度和審查制度,加大對學術失范行為的懲處力度。
第三,在執法過程中,嚴格對學術失范行為的執法,增大對學術失范行為的執法力度和廣度。增強執法人員對學術執法的重視程度,嚴禁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來處理學術失范行為。在執法過程中嚴格落實學術問責制,在執法層面上杜絕學術失范行為。
注釋:
①齊萌,于春敏.學術不端行為的法律經濟學分析[J].思想戰線,2010(2).
②鄭楠.從當今學術腐敗現象看我國法律保護的缺失[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2).
③徐英軍.增設妨害科研秩序罪的立法構想[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參考文獻:
[1]楊玉圣,張寶生.學術規范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葉繼元.學術規范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張積玉.學術規范體系論略[J].文史哲,2001,1:80-85.
(田鵬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劉濤單位: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