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鑫媛
司法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的比較研究
■文/王鑫媛
司法鑒定人是指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對訴訟中事實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出鑒定意見的人員。在我國,一般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1條提出了:“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人民法院準許其申請的有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進行詢問。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由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就有關案件中的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可以對鑒定人進行詢問。”這一規定第一次提出了專家輔助人的概念,即具有專門知識的人。
鑒定人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中非常重要的制度,盡管其與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解決訴訟中的專業性問題,但兩者還是表現出了較為明確的區別。
(一)設立目的不同
司法鑒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幫助查明和認定案件事實。對于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需要進行鑒定的,應當依法進行鑒定。確定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原因主要是保證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均衡,加強當事人訴訟對抗,也有助于幫助法官公正裁判。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說專家輔助人是當事人的助手,那么鑒定人就是法官的助手,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的功能就是維護司法公正。
(二)資格的要求不同
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鑒定人是指鑒定機構人員,對鑒定人的從業資格往往做出明確的規定。我國的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對司法鑒定人資格的規定如下:具有相關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者具有相關的行業執業資格或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從事相關工作五年以上;申請從事經驗鑒定型或技能鑒定型司法鑒定業務的,應當具備相關專業工作十年以上經歷和較強的專業技能等。而對于專家輔助人的要求一般只是抽象地規定其在一定領域內在知識、經驗、技能、訓練等方面具有優于常人的能力。較高的從業門檻也決定了鑒定人的范圍要遠遠小于專家輔助人的范圍。
(三)參與訴訟的方式不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26條及第28條的相關規定,可以認為鑒定人進入民事訴訟主要是采用三種方法,當事人申請并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鑒定人選后法院委托、當事人自行委托及必要時候法院依職權委托。而專家輔助人則主要是當事人申請,法院不能職權追加。
(四)訴訟地位不同
從鑒定人參與訴訟的方式可以看出,在訴訟過程中,鑒定人處于中立地位,是法官的助手,并且適用回避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法官了解案件事實,公正司法裁判。因此,在實踐中法官一般不會輕易的否定鑒定意見。專家輔助人是由當事人申請出庭,其出庭費用是由申請方當事人承擔,而不是由敗訴方承擔。這就意味著專家輔助人是為申請方服務的,其地位并非中立,而是有較強的偏向性,也因此其不適用回避制度。由此也能看出其與鑒定人制度的設立初衷,制度架構上有較大區別。
(五)舉證、質證的不同
1、舉證。在舉證方面,鑒定人意見是法定證據中的一種,其適用關于證據的一切規定。關于證據,應當進行舉證。對于鑒定意見而言,僅提供鑒定報告進行舉證時不滿足證據法的要求的,其須通過鑒定人的出庭來進行。而對于專家輔助人的言論,其本身并不是證據,無需舉證,且通常為口頭形式出現。
2、質證。大陸法系國家也規定了鑒定人必須出庭進行質證,但在大陸法系國家,對鑒定意見的質證是由法官作為主導的,當事人參與其中。因此,當事人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是在法官的指揮下進行的,并且法官在質證的過程中可以直接詢問鑒定人。專家輔助人也是出庭質證。在庭審中,當事人申請聘用專家輔助人,一方面專家輔助人可以經法官允許而對鑒定人進行發問;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自己當事人或律師對鑒定人的詢問給予一些提議。
維林說:“獲得真相的最好方法是讓各方能夠證實真相的各種事實,然后雙方展示他們所獲得的所有材料,兩個帶有偏見的尋找者從田地的兩端開始尋找,他們漏掉的東西要比一個無私的尋找者從地中間開始尋找所要漏掉的東西要少得多。”這個觀點告訴我們,法官不可孤立判斷,尤其是針對一些專門性問題時,在法官自身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如果偏聽偏信則極易造成司法不公。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的出現就是為了幫助法官和當事人解決專門性問題,促使法官多角度分析,多層面考慮,從而得出合理判斷。由此可見,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共性。
首先,二者都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只是程度的不同,標準的不同,但都優于常人。其次,二者針對的都是專門性問題,都是對專門性問題所做的陳述和判斷,帶有較強的專業性和主觀判斷色彩。最后,二者都是為了幫助查明案件事實,協助法官客觀分析,公正判斷,提高司法效率,維護司法公正。
總而言之,二者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科技發展的產物,是民事訴訟的完善和進步。雖然現階段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障礙,但是二者的出現,尤其是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出現,為公正司法,提高審判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增加當事人對審判結果的信賴和信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