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楠
權利不應設限——關注社會邊緣人權利問題
■文/姚楠
摘要社會邊緣人群是生活在主流人群之外的特殊人群,其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況明顯處于劣勢。本文在對邊緣人群概念、分類、成因以及生存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西方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在我國對邊緣人群權益的相關保障措施等。
關鍵詞邊緣人生存現狀社會保障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全面轉型的加速,在社會群體中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特殊邊緣群體。他們的社會地位、生活狀況不盡如人意,卻在正反兩個方面影響著城市生活和社會健康發展。邊緣人群問題是影響和諧進程的有害因素,正阻礙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順利發展。如:2011年9月的河南“性奴案”讓全中國人民震憤,然而由于被囚禁的“性奴”是六位發廊、歌舞廳的小姐,囚禁的動機是“為了組織被囚女子從事色情表演,并外出賣淫牟利”,性產業再一次進入社會視野,以小姐為代表(至少是包括小姐在內)的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與所面臨的相應的社會保障的“缺失”與“黑洞”也再度引來社會的聚焦。
何為邊緣人?邊緣人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即是一個相對于主流社會之外而言的一個群體概念,被社會忽視或極少關注的群體,被主流所排斥,所不包容的群體。可以說,邊緣人群是一個相對于主流社會之外的一個相對穩定而又與主流社會的人群在經濟結構,收入或是政治觀念,宗教信仰,文化基礎方面有較大差異而難以被主流社會接受的人群。
社會邊緣人群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被打破以后,一部分人未被納入社會組織之中,產生了社會邊緣人群。比如戶籍制度的變革,使一部分人可以離開故地的組織,到新的地區尋找謀生方式。(2)原有的政策發生變革以后,一部分人生活在現階段的政策體系以外,產生了社會邊緣人群。比如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被沖破以后,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可是進城后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后又失業,于是成為社會邊緣人。(3)由于家庭變故,一部分人無依無靠,產生了社會邊緣人群。比如因離婚導致家庭破裂,家庭成員的一方到異地謀生,可是找不到相對穩定的工作,只能生活在主流社會以外。
(一)西方社會保障模式
1、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模式”,概括地說,側重于公平分配福利,全民一律享受由政府稅收撥出的福利基金,但所得福利的多少,須與收入相掛鉤。
2、以美國為代表的“自助模式”,是指社會福利基本上由個人來提供,國家根據每個人的收入狀況提供相應補助的社會保障模式。在醫療保障上,或者實行全民醫療保險,或者推行部分健康保險。
3、以英國為代表的“制度模式”,這種模式重點基于保證公民的基本生存權,政府對不同收入的家庭,采取有區別的福利保障政策,強調對低收入和貧困戶實行救濟措施。
(二)我國社會保障模式的現狀與發展
新中國社會保障立法最早見于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此后還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的單行法規。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更加適應時代的要求。如《婦女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城鎮職工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等。但是仍然有許多缺陷,表現在:社會保障立法的不系統不完善;現有的法規權威性與穩定性缺失;現有的社會保障法規調整范圍較窄,許多邊緣人群仍然得不到應有的幫助。
(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解決邊緣人群的生存權問題。首先要加大社會保障的宣傳力度,使全社會樹立起,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社會保障意識。其次,國家必須盡快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完善勞動力就業市場。一方面,積極促進社會經濟高速、平衡發展,使就業機會合理分布。另一方面,大力促進第三產業,促進這些部門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另外,還可以大力推動民間投資,發展民營經濟,利用活躍的民間經濟力量,最大限度的吸納就業。
(三)激發邊緣人群自強意識,一方面要充分激發弱者的自信心,調動弱者的潛能,使他們立足自身,經過艱苦奮斗,擺脫暫時的困境;另一方面,社會支持要側重于教給弱者戰勝困難的方法和手段,創造擺脫困境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會。
(四)政府政策應該盡可能撤出制度性邊緣化機制,建立有效的制度性援助機制。在我國政府的政策制定中,應該盡可能的把一系列不合理的成分去掉,使我國的制度建設更公正、合理,更具有包容性。比如在社會保障政策中,將農民工業包括在社會保障的范疇中去。
關注邊緣人群的權利保護,是當代世界人權的發展趨勢。邊緣人群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存在于人類社會產生至今的各個階段。能否有效地解決邊緣群體的社會保護和社會支持問題,使得他們都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不僅事關中國的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而且也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實現長期高效有序的發展。因此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邊緣群體自身努力奮斗,人們就有理由相信,中國邊緣群體終將由“弱”漸“強”。
參考文獻:
[1]黃盈盈,潘綏銘.邊緣人群,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治理?——河南“性奴案”引發的思考[J/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47e5a0100zxz3.html.
[2]李萬里.論社會邊緣人群的生存價值及其人生關照[J].宜春學院學報,2012.3 (03).
[3]栗志明.淺論社會邊緣人群的界定[J].內江科技,2007(11).
[4]吳育頻.西方社會保障五種模式[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6(05).
[5]張秋芳.試論和諧社會下社會邊緣人群的權利保障[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6]羅霞.城市邊緣人:被社會忽視了的群體[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