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論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
本刊編輯部
六月的多彩貴州,風清氣爽,萬物繁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貴州視察,親切看望各族干部群眾并深情寄語:“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對貴州工作高度重視,對貴州人民有著特殊關愛。繼2011年專門到貴州考察調研以來,他還在全國“兩會”等場合出席貴州的活動,多次聽取貴州省委、省政府匯報,充分肯定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對貴州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貴州近年來形成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樹立起跨越發展的志氣信心,與黨中央和總書記的關心支持、鼓勵鞭策,息息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戰略定力,加強調查研究,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統籌兼顧、協調聯動,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這為貴州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活的靈魂”。
“辯證法唯物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辯證思維,就是注重矛盾分析,抓住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注重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對立統一;注重全面、聯系和發展地看問題;注重透過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辯證思維是習近平總書記最強調最注重運用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總書記運用辯證思維,來分析解決實現中國夢問題中的一些重大關系,他堅持歷史發展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歷史必然性與價值合理性的辯證統一來談中國夢;總書記運用辯證思維,來分析解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關系問題,“四個全面”是他治國理政的總遵循,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主攻方向、重點領域;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召集政治局兩次集體“學哲學”,強調領導干部要吸取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提高解決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指示,也始終穿透著“照辯證法辦事”的思想偉力。在2013年,總書記就明確指示,“貴州過去發展慢、欠賬多,還是要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貴州代表團上語重心長:“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貴州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精彩連連,與全國同步小康穩步推進,正是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照辯證法辦事”的生動實踐。
“往何處?為什么?怎么走?這就是哲學的一切。”
習近平總書記寄望貴州:“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這是中央對貴州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科學的戰略定位,對貴州是巨大鼓舞、強大動力、重大機遇。
總書記的這句話,本身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靈活運用,結合了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針對了貴州加快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和干部群眾奮力趕超的新狀態,是富于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的今后貴州各項工作的總綱。
為什么要走新路?我們要運用辯證思維把握發展要求。貴州特殊的省情實際決定必須走一條發展新路,總書記要求貴州走出一條新路,是要求我們更好地適應當前發展大勢,更加緊密地結合省情實際,進一步擔當起中央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
這條新路是什么樣?我們要運用辯證思維認識發展內涵。省委書記趙克志指出,這是一條奮力后發趕超、加快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的新路;是一條堅守兩條底線、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新路;是一條以開放倒逼改革、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新路;是一條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
這條新路如何走?我們要運用辯證思維尋求發展方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指出,從貴州面臨的主要矛盾、肩負的主要任務來看,守住發展底線,重點是要守住速度、收入、脫貧、安全這四條底線;守住生態底線,就是要守住山上、天上、水里、地里這四條底線。
貴州要彎道取直、后發趕超,任務十分艱巨。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牢牢掌握著唯物辯證法這個制勝的“看家本領”,胸懷全局、洞察大勢,我們就能夠在復雜關系中正確抉擇,在亂花迷眼中增強定力,在全國棋盤里搶占先機,在區域競合中培植優勢。
準確把握我省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制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運用辯證思維把握省情中的“變”與“不變”,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
從省情的特殊性來看,貴州發展難度大成本高。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缺乏平原支撐,工業比重小,城鎮化水平低,大大落后于東部,也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
從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命來看,貴州貧困地區小康與全國全面小康的矛盾依然突出。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8.9%,且絕大多數貧困人口都處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是貴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
從新常態下的發展趨勢來看,貴州后發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良好的生態優勢,能在大數據信息產業、大健康醫藥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上,贏得主動;豐富的資源和交通改善聚合裂變產生的優勢,正在讓貴州真正“貴”起來;勞動力的競爭優勢明顯,各級干部團結干事,這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能夠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對省情的認識越深入,我們就越堅定。堅持“兩加一推”主基調,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實現信息化、綠色化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是貴州的必然選擇。
“歷史悠久、文化多彩、資源豐富、生態良好、區位便利”,這是貴州省情認識新的戰略高度。我們要按照這一戰略定位,明確肩上的重任和困難,看清貴州在全國的地位和優勢,更加增強發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敢于在發展速度、轉型升級上在全國率先突破、闖出新路。
仿佛是悄然間,貴州GDP在全國的占比,從2010年的1.1%,上升到了2014年的1.5%。2015年第一季度,貴州的增長開局良好,名列全國第三。
“貴州速度”是否可持續?后勁還有多少?一些疑慮,折射出對貴州經濟質量和效益的關注。
以一組關于“趕”與“轉”的辯證法,貴州作出明確回答:著眼于“趕”,著力于“轉”,既不盲目追求增長速度而放棄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也不能不顧產業基礎、存量挖潛片面強調結構調整而讓增長速度滑出底線。
辯證處理好提升傳統產業與形成現代產業體系的關系,于提質增效中筑牢發展基礎,貴州的發展方興未艾。
如何“趕”?需要做強傳統產業穩住經濟增長“陣腳”。以“四個一體化”和“五張名片”為重點的傳統產業,既是貴州發展的支柱,又是貴州工業的基礎。倘若喜新厭舊,盲目拋棄傳統產業,就會“青黃不接”。
怎樣“轉”?必須與時俱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努力沖浪“工業4.0”、“互聯網+”時代,應用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激發傳統產業活力,衍生新興業態,否則就會陳陳相因,搶占不了經濟發展“制高點”。
貴州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很足,我們要以釘釘子的精神,把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大健康為目標的醫藥養生產業、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標準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業、以節能環保低碳為主導的新型建筑建材業等新興產業做強做優,努力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
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既注重整體推進又注重牽住“牛鼻子”,這里包含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農村貧困人口623萬,這是貴州“三農”工作面臨的現狀。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千頭萬緒,需要提綱挈領;萬軍之中,需定主攻方向。堅持辯證思維,既要看到“兩點”,更應看到“重點”。省委、省政府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凸顯了“三農”工作的分量。
解決“三農”問題的這根弦松不得、這個勁懈不得。近年,貴州“三農”好事多,喜事多。農業發展好形勢,映照著“三農”發展的黃金期,也映照著產業弱、農村窮等難以掩飾的“糾結”。
破解“瓶頸”做好“三農”工作,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要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著力發展山區“綠色、生態”的特色農業,積極“接二連三”,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加快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物流等為主體的第三產業。要促進現代高效示范農業園區增產增效,注重結構調整和模式創新,把產量做成產值,把產值做成收入。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大戰略,著力培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企業加農戶等主體,讓農民有獲得感、有盼頭,讓農業發展有定力、有吸引力。
人們用一條倒“U”字形的庫茲涅茨曲線形象地描繪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遭遇過的困境:伴隨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程度相應呈上升趨勢;只有到達一定拐點,主要污染物才能隨之下降。
貴州的發展,不能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從武陵山脈到烏蒙腹地,從烏江之畔到草海之濱,百姓愈富,生態愈美,貴州不斷豐富發展與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堅持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核心在于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學會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堅決摒棄哪怕效益“豐厚”但不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企業和項目,不可顧此失彼、急功近利、因小失大。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懂綠、愛綠、種綠、護綠、興綠是前提。要把“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記在心頭、落到實處,用好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和環境執法“六個一律”兩把“利劍”,強化生態紅線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兩個“問責”,守住山上、天上、水里、地里四條底線,讓大地常綠、空氣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凈。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貴州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更有金山銀山。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發展是改革的紅利。辯證思維內在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導向、發展導向,力戒無謂之爭。
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視野里,矛盾是客觀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直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主動回應時代和人民群眾的需求,迎難而上、因勢利導,在不斷解決矛盾中、深化改革中開辟前進道路。
改革的辯證法體現在方向和次序之間。我們要正確把握改革大局,自覺服從、服務改革大局,正確對待利益關系調整,牢固樹立“三個有利”的改革衡量標準,把握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做到改革與全省經濟發展協同推進。
改革的辯證法凸顯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與2014年相比,今年貴州取消、下放和轉移47項核準事項,賦予企業更多投資自主權、地方更多經濟自主權。“放”“管”結合,在最大限度取消地方行政審批事項的同時,優化服務協同推進。
改革的辯證法反映在效率和公平之間。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處理好城與鄉的關系,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精心演繹城鄉統籌發展二重唱。
改革的辯證法講求蹄疾步穩。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住,方見定力。看準了的改革項目,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在深水區中流擊水,在攻堅期迎難而上,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現實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論,沒有一種抽象的教條能夠和它辯論。”
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需要全省上下鼓足后發趕超之氣。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辯證唯物主義并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而是認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可能僅僅是經濟“奇跡”和物質變化。沒有足夠強大的精神支撐,新路不可能走得出來,更不可能一直延續下去。
頂云公社“率先實行包產到組”,冷洞村人“石旮旯里種出金銀花”,湄潭農村改革試點為全國探路,貴州發展大數據全國率先……敢為人先、開放創新、團結奮進,這是貴州走出新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大的底氣。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走出一條貴州發展新路,需要全省黨員干部繼續有作為、在狀態,發揚“開放創新、團結奮進”的貴州時代精神,把攻堅克難的堅強意志,轉化為推動事業蓬勃發展的強大力量。
(執筆:顧海凇 林茂申 責任編輯/趙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