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本
文化是抗戰的秘密武器
●邱立本
文化是紀念抗戰勝利的秘密武器。在八年抗戰的漫漫長夜中,如果沒有中華文化力量的支撐,就看不到黎明的來臨。
因為只有在危難的時刻,中華文化的傳統智慧點燃了理想主義的火炬,照耀著痛苦的黑夜。在軍力處于絕對劣勢,在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都遠遠落后日本之際,在西方列強還被歐戰羈絆、無力支持中國的時刻,中國基本上是靠那一口文化的真氣,撐著國家不倒下去。
這也是因為日本與國際看衰中國。在開戰之初,日軍挾壓倒性的兵力,揚言三個月亡中國。在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論述中,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是一個落后與羸弱的國度,需要日本的文明教化。但這激起了中國社會的強烈反彈,中國人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奮起抗戰,知識界也投身在筆鋒對抗刀鋒的洪流中,保住中華民族的元氣。
西南聯大就是知識界的精神家園,在炮火連天的歲月中,始終弦歌不輟,培養了日后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也訓練出“兩彈一星”的著名科學家鄧稼先、趙九章等人。
也是在西南聯大的校園中,從北平逃難而來的歷史學家錢穆對國運充滿憂患意識,他開始寫作《國史大綱》,深信史在,國在。他將自己對儒家倫理的信念,貫穿在中國歷史的寫作中,也提出國人對國史需要一種溫情,不要陷入虛無主義的陷阱。
也就是在文化上的反思,刺激中國走向了救亡的道路。在抗戰后期,年輕學子甚至掀起投筆從戎的熱潮,“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為抗戰部隊輸送高素質的軍官骨干。
也是抗戰中逃難大遷徙,成為省籍的大熔爐,孕育了民間中國的力量,沖破了歷史上的地域之爭,落實“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守土之責,打破長期以來的狹隘地方主義。
文學的花朵,也在抗戰的艱辛土壤中掙扎成長。歷盡劫波,抗戰小說也在形塑民族共識中發揮力量。紀剛的《滾滾遼河》、鹿橋的《未央歌》、王藍的《藍與黑》、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等小說,都成為總結這個時代的重要作品。
八年抗戰的顛沛流離,在多少知識分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們無論肉體和心靈受到多少創傷,但都在中華文化的滋潤中,在對現代化未來的探索中,超越死亡的陰影,找到生命的制高點。■(摘自《亞洲周刊》)(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