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鄢俊 鐘志宏 辛贛海
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現狀的研究
■文/鄢俊鐘志宏辛贛海
摘要為了解贛州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現狀及相關政策落實情況,選擇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作為調查對象,深入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進行實地調研。
關鍵詞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現狀
贛州市于2000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社會,比江西省提前5年進入老齡社會。至2013年底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18萬,占常住人口比重為12.8%。今后幾年,全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贛州市老年群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并呈現空巢化、高齡化的趨勢。同時,需要照料和護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十分緊迫。為進一步了解贛州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現狀及相關政策落實情況,選擇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作為調查對象,深入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進行實地調研。
目前贛州市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共335家,養老床位為3萬張,每千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26張。其中,縣(市、區)綜合福利院18家,光榮院和農村敬老院295家,老年公寓、養生院、養老服務中心等民辦養老機構23家。已建成了一批特色民辦養老機構。比如,添立養生院療養康復式養老、楊仙老年公寓“候鳥式”養老等。但是按照“每千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50張”的國際標準,目前贛州市養老床位數量供給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就造成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供需矛盾。所以,增加床位供給十分迫切,同時,贛州市老年人口呈不斷增長之勢,未來床位數缺額將不斷增大,在公辦養老機構床位數有限的情況下,需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滿足市場需求。
1、傳統養老觀念未變
2013年10月,一項由消費者協會發起的有關贛州市老年人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的調查發現,贛州市90%的老年人不愿入住養老機構。原因方面,選擇機構費用太貴的老年人占比為51.9%;認為符合要求的養老機構太少的老年人的比例達到48.4%。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贛州市老年人及家屬的傳統養老觀念仍沒有改變,老年人及家屬對機構養老的接受程度較低,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較低。
2、缺乏相關扶持政策
贛州市很多規定停留在政策層面,現僅有一項“同級財政每年給予600元/床位的運營補貼”的政策去年才落實到位,大多政策操作性不強。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絕大多數是以租賃或自家房產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租賃房產的租金大大增加了機構的運營成本。從民辦養老機構的實際政策需求看,在土地供應、水電優惠、醫療服務保障、貸款抵押、權益保障、養老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都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
3、養老法律法規不完善
興辦民辦養老機構從事養老服務,屬于高風險行業,機構需要承擔老人意外損傷的風險,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身體機能下降,大部分年老體弱,很容易發生摔傷、跌倒等意外,機構內死亡現象也時有發生,家屬在老人出事后基本把責任歸咎于民辦養老機構,使得機構的利益受到損害。目前的法律法規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明晰的規定,也沒有相關法律依據,無法保護民辦養老機構的合法權益。
4、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
近幾年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較快,盡管目前有《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等來規范完善民辦養老機構,但民辦養老機構的運營管理仍屬于放任狀態,有關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服務設施、服務內容、居住環境、人員構成等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還很不規范。
5、資金運營困難
贛州市民辦養老機構運營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運營收入和自籌資金,機構運營融資難,籌資渠道單一。導致民辦養老機構在資金運營方面產生困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多數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上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沒有專項經費,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第二,由于民辦養老機構微利經營,風險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很少投資方愿意將資金長期投入到民辦養老機構的運營。第三,民辦養老機構具有非營利和福利性質,我國政策規定民辦養老機構不能獲得商業貸款,機構的資產不能進行抵押而獲得貸款,向金融機構貸款受限。
6、機構入住率低
不同的民辦養老機構由于地理位置、服務內容、硬件環境等不同,收費標準也不同,調查發現當前民辦養老機構收費相差較大,無統一標準。此次調查的民辦養老機構小型的收費標準自理老人每月收費為1200元,半自理老年人為1800元,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為2200元,入住率為40.7%。中型的收費標準自理老人每月收費為1500元,半自理老年人為2000元,對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為2500元,入住率為49.2%。規模較大型的民辦養老機構收費標準自理老人每月收費為1600元,生活半自理老年人為2000元,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為3000元,入住率為52.3%。贛州市2013年老年人的平均退休收入為1995元,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收費定位基本高于平均退休收入水平,甚至一些規模大,服務條件好的民辦養老機構的費用遠遠超出老年人可以承擔的范圍,最終導致機構入住率低,運營成本增加。
7、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滯后
一是服務人員嚴重不足。據統計,2013年我市養老機構職工1009人,每個養老機構擁有職工數僅為3人。由于照顧對象的特殊性,工作具有苦、累、臟的特點,造成養老服務人員隊伍不穩定。因人手不足,不少養老機構不得不聘用一些年齡大的農村及城鎮下崗人員。二是服務人員素質整體偏低。養老機構絕大部分工作人員是高中及以下學歷,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獲得職業資格的專業人才僅占工作人員總數的8%。三是服務人員年齡偏大。2013年,全市養老服務機構中47歲以上工作人員占到養老機構職工總人數61.9%,而35歲及以下工作人員僅占22.2%。四是服務人員福利待遇水平低。調查顯示,民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在1600 元/月左右。五是社會對機構養老的認同度不高。社會地位低是造成服務人員招聘難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張仲兵,徐憲.養老服務體系保障機制建設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2):108-112.
[2]劉曉靜,張繼良.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理念、路徑及對策[J].河北學刊,2013,33(2):123-127.
[3]朱冬梅.養老服務需求多元化視角下的社會組織建設[J].山東社會科學,2013(4):48-51.
(鄢俊單位: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鐘志宏,辛贛海單位:贛南醫學院)
基金項目: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