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丹,田小紅 ■.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0068;.西安理工大學,陜西 西安 70054
隨我國城鎮化發展,城市交通問題愈來愈突出,解決有效手段是城市立交建設。立交橋梁作為連接交通運輸樞紐,是生命線工程,一旦遭受地震破壞,不但導致直接經濟損失,也為震后救援以及重建工作帶來不便而導致二次損失。因此立交橋梁抗震研究有十分重要。
目前城市橋梁抗震設計已從彈性設計階段向延性設計方向發展,而規范對規則橋梁給出簡化分析方法,但對不規則橋梁并沒有給出具體規定。本文從實際工程出發,以某工程為例,詳細介紹城市立交異形橋梁延性分析過程,對不規則橋梁抗震性能進行分析,可為類似結構設計計算提供參考。
某大型立交橋為三層部分互通式立交,由主線橋和三個匝道橋組成,其主線橋均為預應力混凝土現澆連續箱梁,跨徑25~30 米左右,梁高1.6m;橋面寬度25.5~32.5 米,采用雙箱多室直腹板箱梁。匝道橋均采用20 米左右鋼筋砼結構,梁高1.4 米,橋面寬度8 米。立交橋下部橋墩采用直徑1.5m 圓柱墩,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徑1.5 米。計算選取其具有代表性東西主線橋第四聯進行抗震計算,橋墩高度5~8.3 米。第四聯橋梁平面布置和橫斷面布置詳見圖1 和圖2。

圖1 橋梁平面布置圖

圖2 橋梁橫斷面布置圖
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城市橋梁采用兩水準設防、兩階段設計思想進行抗震設計,據規范,本橋為乙類橋梁,第一階段(E1 地震作用)抗震設計,采用彈性抗震設計;第二階段(E2 地震作用)抗震設計,采用延性抗震設計方法,并引入能力保護設計原則。
計算采用MIDAS Civil 空間有限元程序建立第四聯模型,并考慮相鄰兩聯對第四聯影響。建模原則是保證正確反映橋梁上部結構、下部結構、支座和地基剛度、質量分布及阻尼特。板式橡膠支座采用彈性連接來模擬主梁和橋墩的相互作用,基礎采用彈性地基模擬樁基礎。計算方法E1 作用采用多振型反應譜法,E2 作用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

圖3 計算模型
該橋位處地震動抗震設防烈度為8 度,水平向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峰值A=0.2g,場地類別為Ⅲ類,特征周期:Tg=0.45,本計算采用雙指標控制和相關系數較小原則,選取選取1940,El Centro Site,270 Deg、1952,Taft Lincoln School,339 Deg、1994,Northridge,Santa Monica,City Hall Grounds,0 Deg 三條實錄波作為時程分析用地震波。

圖4 El Centro 波

圖5 Taft 波

圖6 Northridge 波
E1 作用計算采用多振型反應譜法,在E1 地震作用下,橋墩作用效應均小于設計承載能力,滿足規范規定的在E1 地震作用結構不受損壞要求。具體計算結果因篇幅限制,不再列出。

圖7 11#東側橋墩墩底截面彎矩曲率滯回曲線
在E2 地震作用下,墩柱允許進入塑性狀態,但要求有一定變形能力。本橋在E2 順橋向地震作鉸區塑性變形和容許變形比較用下,除11a#墩和12a#墩未進入屈服外,其余墩均進入屈服狀態,11#東側和西側墩屈服現象明顯,塑性變形相對較大,但仍遠小于其容許塑性變形。各屈服墩柱的塑性變形和其允許變形見表1(表中列出三個地震波計算最大值)。

表1 順橋向地震作用墩柱潛在塑性

圖8 11#西側橋墩墩底截面彎矩曲率滯回曲線
在橫橋向地震作用下,大部分橋墩進入屈服,個別橋墩塑性變形已有一定程度,但仍未達到允許值,結構仍能實現大震不倒。各墩彎距和塑性變形如表2 所示。

圖9 12a#橋墩墩底截面彎矩曲率滯回曲線

表2 橫橋向地震作用墩柱潛在塑性鉸區塑性變形和容許變形比較
=0.85x (0.0023x4.837x15393+3.14159/2x0.1x4.02x150x280/10)=2400kN
E2 地震作用下各橋墩最大計算剪力為1420kN,小于抗剪承載能力,抗剪承載力滿足要求。
綜上,針對本工程城市立交橋進行彈塑性抗震計算,可知在順橋向地震作用下墩底受力最大,為塑性鉸容易出現區域;橫橋向在連接墩處,因蓋梁門式效應,墩頂和墩底均為出現塑性鉸區域。軟件采用纖維模型進行塑性鉸仿真,可比較真實、直觀體現地震力作用下墩柱反應。墩柱通過延性設計來降低剛度、延長周期,抵抗地震力,計算結果表明采用該方法構件均能滿足抗震要求。
[1]謝旭.橋梁結構地震響應分析與抗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M.J.N.普瑞斯特雷等著,袁萬成等譯.橋梁抗震設計與加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聶利英.橋梁抗震非線性分析理論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