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對領導干部的升降,文件很多,規定也不少,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只注重“升”,忽略了“降”,而且如同高壓線,無人愿意碰,更多的人不敢碰。
干部能上能下是人事制度的瓶頸和難題,說了多少年了,但真正解決起來,沒讓人看到多少曙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這是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文件,或將成為干部體制的關鍵轉折點。
干部既能上則必能下,理論上人人都能理解,但現實卻很難實現。
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接觸了幾位級別較高的領導干部,但從其觀察中發現,這些領導與想象中的相差太大,不是修養不高,就是能力太差,還有的思想觀念落后,綜合素質甚至比不上一些中層干部和一般干部。但就是這樣一些人占據著大權在握的領導崗位,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走向,左右著屬下干部的升遷,主導著一個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命運。實際上,這樣的領導干部早應該進行調整,但他們沒有所謂明顯的錯誤,也沒觸犯法律法規,所以沒有理由讓他們挪位換地方,堅如磐石般穩坐“鐵交椅”,結果別的地區如火如荼地發展進步,這里卻死水一般的沉寂,當地的干部群眾,怨氣積壓,心灰意冷,卻又無處哭訴,上進心,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高級領導干部如此,一般層次的領導干部也是如此。很多人不理解:領導干部提拔了,就不能再降下來了?這顯然是體制問題。
對領導干部的升降,文件很多,規定也不少,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只注重“升”,忽略了“降”,而且如同高壓線,無人愿意碰,更多的人不敢碰。原因很簡單:人家沒出什么事,憑什么拿下來?
要想不出事就不去干事。明哲保身,“無為”政治最保險。事實也驗證了這點。那些干了不少工作,特別是打破了常規有所創新的人,往往會因為考慮不周全,摸著石頭過河,或者出現了紕漏,或者產生了預料之外的結果,因此而侵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成為眾矢之的。印象頗深的是有位領導當年曾在主政的地區擴路架橋,疏通交通要道,促進城市建設發展。工程涉及到建筑物的拆遷,以及擴建過程中帶來的一些交通不便。這些不可避免的臨時“混亂”,不僅不被人理解,反而被一些“聰明”人當成“把柄”添油加醋,肆意歪曲中傷。這種情況下,經得住打擊的,不在乎不理睬,你說你的我干我的,讓“結果”來說話。但多數人不愿意成為“出頭鳥”,更不愿被別有用心的“人肉”搜索,亮出祖宗八輩的底子,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曬來曬去,只好偃旗息鼓。而那位領導屬于前者,任憑別人“品頭論足”、“指手畫腳”“胡言亂語”,我自巋然不動。一年多后,路橋如期誕生,但遺憾的是,也就在此時上級部門實在“頂不住”持續不斷的“反映”,只好將這位領導換了崗位,以“平息”“眾怒”。新到任的領導吸取前任的教訓,只要涉及到可能產生糾紛,再好的項目也不上,再有前景的工程也不干。平平穩穩,平靜度日。后來,隨著生活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汽車,當地老百姓發現,多虧當初擴寬了馬路,架起了高架橋,人們懷念起那位早已被遺忘的領導,覺得其目光遠大,求真務實,而更多的人回味到,那位看似順乎民意的領導,其實對老百姓并不負責任。荒廢了發展,不值得贊賞。
當干部就要干事,領導干部要領著干。不作為,不擔當實際上就是不做事。一杯茶水,一張報紙,一臺電腦,一摞文件夾,一張乒乓球臺子,外加一個長沙發或簡易行軍床,這就是一些領導干部一天的工作平臺。舒舒服服,樂樂呵呵,無所用心,無所事事。說不上班,在班上,說不履職,文件上畫了不少圈。現在各色的辦公大樓里坐著相當數量的這種“太平官”,看上去人模人樣,實際上正事不做一點。正如老百姓所說,占著茅坑不拉屎,多余又討嫌。
能上能下,目的是盤活干部隊伍建設,增強斗志,更重要的還在于給那些平庸者敲響警鐘,形成震動:再不作為,等待的將是“下崗”。同時要獎掖提拔那些能干,敢干,會干又實干的干部。引導比懲罰作用更大。領導干部都是“高智商”,會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