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安
比利時成為歐洲的中心是眾望所歸,它被列強環伺,西南是法國,東南是意大利,海峽對面是英國,北面是荷蘭,東面是德國,列強需要協商交流,需要各方可以接受的中立國,比利時符合這些條件,比利時雖然不大,但在文化上分成兩塊,南部是法語區,北部是荷語區,比利時科學研究基金會設立的科學獎項“索爾雛獎”就分為兩項,一項獎勵說法語的科學家,另一項獎勵說荷語的科學家,比利時深受法、荷兩國影響,現在我們就離開比利時來到下一站荷蘭。
荷蘭地方不大,卻在歷史上風光一時,執金融資本之牛耳,贏得“海上馬車夫”的美譽,在中央電視臺創作的電視專題片《大國崛起》中,荷蘭是九個大國之一,這是我們中國給荷蘭戴的大帽子,荷蘭與中國有很深的淵源,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在此之前荷蘭已經占領了印度尼西亞,與日本修好,荷蘭是當時西方唯一贏得日本人心的國家,荷蘭與日本的貿易往來,也讓西方的科學走進日本,西方學術被日本稱為“蘭學”,另外,荷蘭人還創作了著名戲劇——《蝴蝶夫人》。
荷蘭風車、郁金香、足球舉世聞名,風車是荷蘭的第一名片,風車利用風能引發機械運動,實現抽水、磨面等工藝流程,是典型的科技設備,荷蘭科技向來發達,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兩件重要的觀察儀器——望遠鏡和顯微鏡。
1608年,荷蘭佛蘭德斯的利帕希(1570-1619)為望遠鏡申請了專利,成為第一個為此發明提供文字資料的人,因此,利帕希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望遠鏡的發明人,只不過,望遠鏡是伽利略后來的命名,最初利帕希起名為觀察鏡,當年,伽利略聽說利帕希準備攜帶觀察鏡到威尼斯出售時,迅速到威尼斯穆拉諾島的玻璃工藝中心購置材料,自己精心打磨凸透鏡和凹透鏡。然后再裝配成望遠鏡,伽利略的望遠鏡性能優越,被威尼斯貴族以500斯庫盾(意大利錢幣)收購,用來觀察靠近的敵船,一年之后,這樣的望遠鏡只值2庫斯盾,這就是搶得先機的豐厚回報,荷蘭簡森(1580-1638)大約在1590年用復合透鏡制造出第一臺顯微鏡,意大利科學家馬爾比基用顯微鏡觀察蝙蝠的翅膀膜時,發現了毛細血管,英國物理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的胡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植物時發現了蜂窩狀結構。他稱之為細胞,用顯微鏡創造出更大科學奇跡的是業余科學家和顯微鏡專家列文·虎克,他用自己制作的單透鏡顯微鏡首次發現了微生物。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于荷蘭的代夫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16歲到阿姆斯特丹做布料商的學徒工,學做紡織品生意,22歲時,列文·虎克學成歸來,結婚生子后自己做起了紡織品生意,由于經商有道,他被任命為市政管理員,相當于公務員,列文·虎克的工作比較輕閑,于是他開始琢磨起顯微鏡來,雖然布料商常用放大鏡來檢查布匹的質量,但顯微鏡顯然超過了這一要求,列文,虎克有更高的志趣,他在1670年把顯微鏡對準了身邊的水,先是井水、河水。后是口水、淚水、尿液、血液,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打開了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發現了“可憐的小生靈”——細菌,真是眼不見為凈,如果我們都有一個顯微鏡,那哪里還敢喝水!列文·虎克制作顯微鏡及發現微生物的事跡傳到英國,引起皇家學會的關注,1680年,列文,虎克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麻雀變成了鳳凰,對于一個自學成才的小業主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聲譽,引來絡繹不絕的訪問者,其中還包括俄國的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當時正在荷蘭喬裝學習造船,專門乘坐特制的運河游艇登門造訪了列文·虎克,列文·虎克與英國皇家學會保持了長期的信件聯系,持續50年之久,總計372封之多,最后一封信是他女兒代寄的。列文,虎克贈給皇家學會一個箱子,里面裝有26件最精致和最心愛的銀質顯微鏡,列文,虎克于1723年去世,享年91歲。
列文·虎克可以算是荷蘭科學人物的早期代表,但如果從諾貝爾科學獎設立以來討論,那范霍夫當仁不讓,可算新時代的荷蘭科學家的代表。
范霍夫是第一個提出碳元素四價正四面體學說的科學家,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1852年8月,范霍夫出生于荷蘭的鹿特丹市,祖父是農場主,父母都是醫生,他在上中學時就非常愛好化學,經常購買藥品和儀器,進行家庭小實驗,大學時,他先后求教于德國著名化學家凱庫勒和法國著名化學家武茲,兩位導師都是結構化學的權威,當時的化學界通行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平面說,即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處在同一平面內,范霍夫發現平面結構無法解釋甲烷及其衍生物的結構問題,1874年,范霍夫發表了《空間化學引論》,提出甲烷分子中碳的四個價鍵指向四面體的頂點,碳原子位于四面體的中心,氫原子位于四個頂點上,這就是碳的四面體學說。
另外,范霍夫還提出了“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總結出“范霍夫方程”及溶液滲透壓方程,他是新生代化學家當之無愧的最佳代表!
責任編輯:彭德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