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維和行動與中國
于彥翠
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252000
[摘要]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歷程和觀念改變經歷了從完全排斥到漸漸接受再到積極參與的多個階段,但發展速度是快速的。中國參加維和行動不僅是自身利益驅使,更是國際責任使然。
[關鍵詞]聯合國維和行動;進程;演變;維和警察
聯合國維和行動已經發展成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從內容上說,維和行動是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使用非武力手段幫助沖突各方維持、恢復并最終實現和平及地區安全而創立的一種特殊手段。”[1]根據維和行動的發展歷程,維和行動是在聯合國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聯合國憲章中并沒有專門的、具體的維護和平條款[2],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定義被廣泛認同。學者們對維和行動作出了較具體的定義,如保羅?戴爾(Paul Diehl)認為:“維和行動是在武裝沖突平息后,在得到沖突國允許的前提下,部署在其領土上的中立的輕型武裝干預部隊,其目的是為了阻止新的武裝沖突的發生和建立從根本上解決沖突的環境。”[5]目前得到更多認同并被認為是最權威的定義是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哈馬舍爾德作出的,他認為維和行動是“為了落實或監督落實沖突雙方簽署的旨在控制和解決沖突的協議,或者為了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的安全提供,經沖突方邀請或同意后,由中立的第三方組織并指揮的、執行軍事或其他任務的非強制性行動”。[7]雖然對定義各有側重點,但都體現了以下幾方面:(1)目的上,旨在幫助沖突地區維持或恢復和平與安全。(2)程序上,由聯合國大會或安理會通過決議,由聯合國秘書長指揮。(3)具體任務上,主要是幫助沖突各方實施和平協議、監督停火、救助難民、建立和巡視非軍事區、建設政權、提供法律援助及恢復沖突地區的和平等活動。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至今,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態度從最初的高度警惕到現在的積極參與,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不同的階段: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旁觀譴責”
這一時期,中國把維和行動幾乎看成“美帝國主義國際警察部隊的分支”,對聯合國維和行動保持高度警惕,并勇敢揭露其“罪行”。[8]中國對聯合國持懷疑態度,并做了直接批評,認為“聯合國不是亞非國家能夠伸張正義的地方,而是美帝國主義欺人壓人的場所”,“聯合國在保障和平方面,從來沒有起過什么積極的作用”。
2、20世紀70年代(1971-1981):“冷靜觀察”
1971年10月25日,中國在聯合國恢復了合法席位。至1981年底,由于缺乏足夠了解,中國主要采取了冷靜觀察的態度,采取的政策主要是“不參與”,對維和行動仍存戒心。1971年12月1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把派駐塞浦路斯的維和部隊的駐留期限再延長6個月,中國沒有參加投票。中國代表陳楚說:“關于塞浦路斯問題,中國代表團認為是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參加對這個提案的投票。”1973年11月,中國代表王偉才參加聯合國第五委員會,公開反對聯合國在中東地區的維和行動,“安理會派遣聯合國緊急部隊去中東將留下無窮后患。他將把阿拉伯主權國家變成國際管制地區,他將捆綁阿拉伯國家和人民的手腳,遏制他們反侵略、反霸權主義的正義斗爭。”3、20世紀80年代(1981-1989):“主動參與”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中國政府對集體安全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維和行動采取了“區別對待的靈活立場”,在某些領域明確表達了愿意合作的態度。1981年11月2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凌青在第五委員會會議上明確表示:“中國將從1982年1月1日起開始交納現存兩支中東聯合國部隊的攤款,并指出對今后凡事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建立的、有利于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有利于維護有關國家主權和獨立的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都將本著積極支持的立場,予以認真研究和對待。”特別是在聯合國推進納米比亞和平進程中,積極參與了聯合國組建的“聯合國過渡時期援助團”,邁出了中國積極參與維和行動實踐的“第一步”。
4、20世紀90年代至今:“深入參與”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姿態有了較大改觀,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加維和行動。1990年4月,中國正式向聯合國維和行動派遣了軍事觀察員,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外交部發言人李金華指出:“中國政府贊賞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在緩解地區沖突方面所發揮的有益作用,并將一如既往同聯合國合作,為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做出積極的努力。”
1、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特點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具體實施特點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參與維和行動的投入增多、規模擴展、程度加深。1989年,中國正式參加維和行動,從重視周邊地區維和到參加西半球特派團,從派遣軍事觀察員到派遣維和軍隊再到派遣成建制維和警察,規模和程度都在不斷擴展。自1988年開始承擔維和費用的攤款以來,中國按時交納并逐年增多。同時,中國還十分注重對維和人員的培訓工作并明確表示會派遣更多的維和警察。(3)參加并遵守維和行動的待命安排。早在1997年,中國政府就原則上同意維和行動的待命安排。2002年,中國政府決定提升中國參與維和行動的待命級別,同意加入第一級維和待命機制,在合適的時機提供后勤保障分隊。
2、中國參與維和行動的動因分析和意義
(1)塑造國際形象,提升國際聲譽。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有助于國際形象的塑造與提升。中國警察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體現了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展示了中國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積極姿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2)加強軍事交流,學習建軍建警先進經驗。信息化軍事戰爭的悄然來臨,使各國要想在未來的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積極學習外國建軍建警、強軍強警的先進經驗和了解發展趨勢勢在必行。通過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參加聯合軍事演習、反恐處突訓練等,可以增強實際作戰能力,快速與世界接軌。
總之,中國已找準自己的位置積極參與到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在以后的維和行動中,中國將繼續加強與發達國家間多邊合作,實現資源共享,繼續派出更有能力的人員,最大限度的做到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參考文獻
[1]《藍盔—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回顧》(第二版),聯合國出版,1990,4.
[2]趙磊,高心滿,《中國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前沿問題》[M].時事出版社,2011,6.
[3]Paul F.Diehl,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p.3
[4]杜農一,陸建新:《維和行動概論》,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頁.
[5]趙磊,高心滿,《中國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前沿問題》[M].時事出版社,2011,236
[6]《人民日報》,1965年1月10日,第1版.
[7]《人民日報》,1973年10月27日,第5版.
[8]《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有關會議文件集(1981.7-12)》,世界知識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頁.
[9]《人民日報》,1990年4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