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黃秀梅
黑龍江財經學院 150025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能型經濟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目前經濟學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師資力量不強等一系列的問題,制約著技能型經濟人才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師資力量、加強校政合作等人才培養策略。
[關鍵詞]經濟學;技能型;人才
經濟學專業與其它具體的應用經濟學專業相比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基礎性,二是理論性,三是綜合性。其他應用經濟類專業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應用性的特點。如果說應用經濟類專業培養的是經濟學某一方面的“專才”的話,那么,經濟學專業培養的是經濟學的“通才”。經濟學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就是要培養一批技能型經濟人才,其應具備較扎實廣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不但適于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管理工作,而且能適用于具體的經濟管理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能型經濟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才隊伍建設主要任務之一,到2015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到35萬人;到2020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到52萬人,培養造就50名在全國同行業具有領先地位的優秀企業家,2000名高層、10萬名中層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這意味著,到2020年,黑龍江省對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將增加將近20萬人。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遵循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培養模式。為實現以上的培養目標,各高校通常選擇的培養模式有:一種是通常采用的“本科通才培養模式”,二是以專業技能培養為特征的“專才培養模式”。采用第一種的培養模式,往往培養出“泛才”,掌握的理論知識較多,但不專,對工作的適應較慢;采用第二種的培養模式,學生只熟悉經濟中某一領域,如房地產經濟等,又無法適應多層次、多領域、多崗位工作。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通過對部分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大部分學校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是以西方經濟學為核心,開設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等主干課程,并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不同的方向課,如經濟貿易方向、金融學方向等。其結果是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與經濟貿易、金融專業畢業生沒有太大的差異,專業特色無法體現。學生畢業后,與經濟貿易、金融專業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形成競爭,但競爭力不足。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技能型經濟人才的培養需要有效的實踐教學。但是很多高校經濟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教學,實踐和實訓內容相對不足,體現在教學模式上還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缺少情景模擬、案例討論等教學方法。同時,很多學校受實訓設備不足、實訓教學軟件短缺等因素的制約,使學生很少有實際動手操作和實踐的機會。很多學校的校企合作發展不佳,很多學生在畢業實習之前,對企業毫無了解,結果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后于企業的要求。上述問題的出現制約了經濟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師資力量不強
師資隊伍是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但是,目前國內雙師型的高水平師資力量相當匱乏,大部分的教師雖然理論水平較高,但從未接觸過經濟實際業務,由于長期受“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高校很多教師將大多數時間都限于在校內從事教學利研工作,而很少有人到企業頂崗實習,導致實務類課程教學紙上談兵,實訓教學不能切合經濟業務的實際。因此,學生對專業認識不清,感覺學習的課程枯燥無味,學習主動性不強,動手能力差。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我國大學教育的普及,大學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的是經濟業務某方面的某一具體工作,因此,在經濟人才的培養中,應注重技能型經濟人才的培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具有比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良好的經濟學思維習慣,系統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能力,能夠從事具體的經濟研究和實際經濟管理工作,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
在課程設置上,技能型經濟人才的培養既要突出經濟基本理論知識,更要加強實訓課程設置,使學生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上,要建立起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的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專業實踐課程要涵蓋工作崗位和職業資格的要求,通過專業實踐課程實現以職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大三的下學期或大四的上學期,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相關的考證課程,既能在求職之前增強基本技能,又能獲得一些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三)增強師資力量
為了提高技能型經濟人才的培養質量,各高校應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第一,加強現有教師資源的實踐能力,提倡采用到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實習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第二,引入校外優秀的教師資源,可以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退休的人員來校做專職老師,也可以聘請在職的企業優秀人才定期來校講座或授課,使學生的授課內容能最大限度地貼近實際的業務操作。還可以從周邊高校、科研單位外聘、外借人才,引入名師資源,通過市場配置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校際學科優勢互補。第三,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還應聘請經驗豐富的外教進行經濟學課程教學,或開展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從而縮小國內教學與國際市場的差距。
(四)加強校政合作和國際合作
政府部門在技能型經濟人才培養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高??膳c當地的政府部門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此外,學校通過與政府部門的合作,發揮政府部門在促進校企聯合、搭建校外實習平臺方面的積極作用。政府通過引入國外有影響的教育機構到國內辦學,形成國內外高校之間的聯合機制。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能型經濟人才,高校加強與國外的優秀的商學院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通過開展“2+2”或“3+1”的聯合培養模式、引入國外的優秀的教學資源、借鑒國外成功的人才培養方式和經驗、進行學生的互換和交流,以提高技能型經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宋英.芻議我國高校貿易經濟特色專業建設[J].商業時代,2008, (12)
[2]齊平,朱家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及其實現之策略[J].高教論壇,2010,(6)
[3]申屠菁,呂翠俊,王瑩瑩.國際化背景下山西國際商務人才需求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4)
注:
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名稱: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背景下經濟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和實踐.編號:JG201401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