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山東《許氏族譜》探討家譜檔案挖掘、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許華
中國建設銀行淄博分行 255000
2013年春節前,我收到了高中語文老師撰寫的百年《家事》一書,春節回家我把這本書帶給父親看,父親看后沉默良久,不僅是欣賞老師的文字功底,更是感慨父母早逝,十幾歲遠離家鄉,對祖上及家事知之甚少。之后老人拿出保存多年的一本《許氏族譜》,該族譜記錄了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棗強遷山東以來的家譜變遷史,分為譜序、世表、世系、家廟、秩事錄等。出于多年從事檔案工作的習慣,再加上父親未了的心愿,勾起了我對祖上的一種好奇,于是開始了從山東到河北棗強長達二年的族譜追尋過程。本文就搶救挖掘家譜資料的意義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家譜又稱宗譜、族譜、世譜,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隋唐五代后,修譜之風從官方流行于民間,至明代開始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承。縱觀留存于世的家譜,記載的都是同一血緣的世系人物和事跡,它不僅反映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記錄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習俗和歷史文化有極高的價值。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家事是社會的神經末稍,普通人的點點滴滴,能夠折射出更真實的世事變遷和人文歷史。由于國人的祖宗觀念很重,對前代記載、流傳下來的文字、圖譜不會作輕易更改。如唐代官方正史《嚴州府志》記載許敬宗奪子之愛這段歷史,在《許氏族譜》中同樣也有記載而且更為詳細,說明家譜所載內容大多是真實可靠的。
這次為尋家譜多次致電和去信河北棗強,在交流過程中,發現當地的許多方言與我們山東方言十分相近,翻閱各姓家譜資料,方知山東人大部分來自河北棗強縣,而非民間傳說的山西洪洞縣。如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同志,其《焦氏族譜》中記載,先祖是由明洪武二年伴隨著棗強移民大潮來到山東; 文學巨匠蒲松齡先生,傳世名著《聊齋志異》是在棗強移民周村西鋪村的畢氏家中創作完成的;明代著名慈善家許進,自明洪武四年由棗強縣遷于山東長山,他在有生之年九次捐糧賑災,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據不完全統計,山東有60%以上的村莊是由棗強移民所建。
自2010年開始,國家圖書館及許多省市開始逐步面向社會征集百姓家譜,各地檔案部門也開始正視家譜檔案的歷史地位,采取各種措施挖掘搶救保存民間的家譜檔案。如福建臺州檔案館開展“搜集家譜族譜,搶救民間歷史記憶”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山東青島嶗山區檔案館開展了題為“家史傳揚 文化傳承”家譜征集活動,將全區307個姓氏中的98部家譜征集進館;2011年,山西省首次公開面向社會征集家譜,民眾的參與熱情超出預期;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推出全省家譜征集活動,兩年多征集數百部家譜;江蘇揚州從民間收集到一套王羲之家譜,這套家譜是從幾家零星譜本中組合完成的,其中包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等情況。
可以說記載國家大事的“史”、“記”是歷史傳承的主干,那么家譜就是歷史傳承的枝枝葉葉。中國家譜用其獨特的方式反映著一個群體、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族譜檔案具有其他檔案文獻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
翻開一本本家譜,感覺就像是在掀動一頁頁的歷史。家譜作為一種家族文化的載體,成了不少人對家庭情感的深厚寄托。民間尋祖、修譜持續升溫,現代學術也越來越重視家譜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山東省多個地市已先后下發文件,廣泛征集家族譜碟,為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像上海圖書館家譜室、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中心、寧波天一閣等國內三大“家譜中心”,收藏的多是名家族譜,目前也已經開始重視并有計劃地征集百姓族譜。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民族眾多,種姓繁浩。家譜流傳于世的數量應該是極其可觀的。但是,家譜在流傳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存世數量在不同程度地減少。另外,家譜多為紙質材料,由于年代久遠和保管不善,家譜紙張破損嚴重甚至風化成灰。這次尋找到的《許氏族譜》是他們在文革中偷偷保護下來的,全部是活字印刷,邊角已被蟲蛀,封面沒有了,不知是何年所印,紙張已變得非常脆,我在翻看時盡管小心翼翼,還是弄掉了一角,無奈只好用相機把主要的資料拍了下來。看到的另一支系《許氏族譜》,保管者是一位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視族譜為生命,村里想方設法從他手里騙出來復印了一套。另外,也有不少家庭由于年長者離世,年青人對家譜并不珍惜,隨意丟放,若再不搶救就有完全損毀的危險。
“直隸棗強”對于許多山東人來說既是一個地名,又是一個精神符號,可以說,大多數山東人的“根”在棗強,與棗強有著割舍不斷的血脈聯系。據棗強有關人士介紹,近幾年,尋根現象正在悄然興起,當地每年都會收到許多來自山東的信件,并多次接待專程前來尋根問祖,查找歷史遷居資料的移民后代。棗強縣還為此專門建立了移民文化網,廣泛搜集姓氏族譜,為移民后裔尋根問祖搭建溝通交流平臺。
但是,由于家譜是私家文獻,除了少數名人及官宦之家外,大多數留存于世的家譜都可能藏在民間百姓家中,棗強移民文化網設立2年來,也僅征集到9個姓氏的家譜族譜。這也是大批尋祖的山東人,首先想到的是找當地同一姓氏的村委查找祖源的原因之一。因此,挖掘、保護好家譜檔案,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各地的自然村大多是一個家族的聚集地,基本上都存有或曾經有過家譜。各地相關部門應當根據姓氏和自然村的分布情況,逐一進行篩查,特別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們的后代手里往往擁有家譜以及家族其他重要資料。只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大力宣傳家譜資料的重要地位。大多數老百姓視家譜為傳家之寶,認為家譜唯有“深藏不露”,才算是對“列祖列宗”負責,輕易不肯示人。只有讓老百姓真正知曉家譜在歷史傳承中的重要地位,他們才能心甘情愿地交由國家專業收藏、妥善保管。
3、普及古籍知識,開展便民服務。現存民間的家譜,因為經歷漫長歲月的自然老化和風蝕水浸蟲咬等,有相當一部分是殘缺破損的,一動就爛,我們重點對這些家譜進行搶救性挖掘的同時,對于那些堅持不肯將家譜交于國家的人員,可以傳授給他們一定的古籍保管知識和修補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家譜的損毀,待時機成熟再逐漸收回保管。
4、深入鄉村民舍,普及家譜知識。傳承下來的家譜由于古體書寫,多數人看不懂,所以一些家譜的擁有者,根本不了解家譜的內容,他們視為珍寶,只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種理念。我們可以對他們進行實際講解家譜的相關知識和相關內容,讓他們從內容上真正了解家譜的重要性,從思想認識上接受上交國家的重要意義。
總之,族譜是我國貢獻給人類的一份特殊的文化遺產,它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發揮著其他文獻資料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說,中國的家譜是“一塊塊歷史碎片,它用獨有的方式再現著一個群體、一個區域的歷史文化,更是一筆還在沉睡的、待開發的寶貴財富。”家譜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搶救、挖掘、保護和利用這些寶貴財富,對于增強國民素質,促進社會文明,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許華(1963.03)山東人,女,本科,館員.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