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L教學法在腧穴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袁瑤薇 張玉瑤 姜國華 王曉慧 (劉洋*通訊作者)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研室 黑龍江哈爾濱
[摘要]本文闡述了在腧穴解剖學中開設PBL教學法的原因,具體的實施方法,及所達到的良好效果,最后分析了現階段PBL教學法還無法取代腧穴解剖學的傳統授課法的原因。
[關鍵詞]腧穴解剖學;PBL;教學法
腧穴解剖學是我校針灸推拿學專業以及針推方向中醫學專業在大二下學期開設的一門和臨床密切相關的專業課。腧穴解剖學教材是按照人體各個局部來介紹各穴位的定位、主治、進針層次以及操作方法等相關內容。教師在課堂中通常依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講授。學生在學習時逐個穴位記憶,感到關于穴位的要點多而零散,學一個忘一個,并且在學習后不會進行穴位配伍來治療疾病,這樣就與臨床脫軌,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了改變腧穴解剖學教學所陷入的這種窘境,我們教研室因此開展了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
PBL教學法究竟是否適合在腧穴解剖學的課堂中開展?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從開課班級中學生的知識結構來分析,學生在開設了一年半的醫學課程后已經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系統解剖學、生理學等多門中、西醫課程,具備了分析、討論臨床病例所需要的一些學科的基礎知識。其次,從腧穴解剖學教材內容特點和PBL教學法的特點來分析,利用PBL的病例討論可以將腧穴解剖學中各個穴位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真正利用腧穴的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并加深學生的記憶。此外,通過PBL教學能促使學生對腧穴查新,了解腧穴的前沿進展。
我校開設的腧穴解剖學為48學時,我們在前40學時采用教師教授的方式講解腧穴解剖學的內容,在該門課的最后8學時開展PBL教學,共討論2到3個病例。為了更好地開展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首先,我們教研室一方面派相關教師去復旦大學學習了PBL教學法,另一方面又組織教師觀摩了本校其他學科的PBL教學,充分做好了教師的培訓工作。接下來,在開設PBL教學之前,我們向學生詳細介紹了什么是PBL教學、為什么要開展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以及如何開展。此外,我們還向學生介紹了如何利用知網、pubmed等中、英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并推薦了一些與病例討論相關的專業書。
在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中,學生被劃分為約10人一組的討論小組,組內推選出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教師在腧穴解剖學的PBL課中依次給出主述、現病史、既往史等內容,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將這些問題分解、細化或引申出其他問題,然后通過課外搜集資料來獲取知識,尋找問題答案。之后,再進行小組討論。此時,組內成員通常會列舉出多個答案并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組成員通過討論、分析后確定合理答案和方案。教師在小組討論時注意觀察討論的情況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輔助引導。小組討論后,組長負責在課堂上面向全班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然后,在教師的啟發下,整個班級同學一同分析、探討有分歧的問題繼而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由學生總結通過該病例學到的概念、知識點等內容。在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中,學生通過“討論-自學-討論”的過程實現了思維的發散和匯聚。學生在腧穴解剖學PBL教學中的表現情況會被打分并算作該課程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學生的分數來自于教師、小組內成員和學生本人三個方面。由于學生人數多,教師不可能為每位學生打分,所以教師會根據每個組的匯報情況給整個小組打分,整個小組的得分算作是教師給組內每個成員的分數。
在腧穴解剖學中開展PBL教學法對人才培養和教學效果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一,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對自己學到什么負責[1],學生由傳統腧穴解剖學教學中被動接受的角色轉變為主動探索角色,因為在PBL教學中,不主動學習,就沒有收獲。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鞏固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并且收獲了新知識[2]。第二,鍛煉了學生們共同協作學習的能力,這也恰恰是他們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第三,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學生熟悉了部分穴位配伍規律,掌握了一些常見病的針灸治療方案,并能用中醫理論闡述選穴的依據。第四,腧穴解剖學PBL教學讓學生發散思維,圍繞病例思考,從相關的書籍和最新論文中尋找答案,使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局限于課本,拓寬了學生的醫學視野。
但是,現階段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還不能徹底替代傳統教學方式。首先,在傳統課堂中,教師能將知識以完整的體系教授給學生,而PBL教學只能由一個病例生發出多個問題,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通過自學所學到的知識是零散而片段化的、不成體系的。其次,我國學生從小就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其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比較欠缺,無法適應全程PBL教學,通過學生的反饋我們了解到學生希望在老師講授完理論知識之后再開展PBL教學。此外,多數醫學院校教師人數少、學生人數多也是全程開設PBL教學的一個困難。
今后,我們會進一步對教師進行PBL教學法的培訓,注重與針灸科醫生之間的交流,與其合作來提高PBL所使用的病例質量,并邀請針灸科醫生參與到腧穴解剖學的PBL教學中,從而穩步提升腧穴解剖學PBL的教學質量,以便培養出更適應時代發展的合格的中醫院校醫學生。
參考文獻
[1]高蓉蓉.PBL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3.
[2]黃育妝,陳利國,董軍等.PBL教學模式的理論及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11-12.
袁瑤薇,女,(1986-),碩士,籍貫:浙江省,工作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教學,骨髓來源細胞的分化和應用.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XJJ2013009);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重點課題(14Z019).
基金項目
通訊作者:劉洋,男,(1978-),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干細胞的應用及中藥對干細胞的作用.
作者簡介
文獻標識碼: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