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區分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的重要性
翟韻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廣東肇慶 526040
[摘要]在民法中,按照某種法律行為的有無對價性將其分為有償法律行為或者無償法律行為。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在對主體的要求和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等方面是存在著重大差別的,因此,法律行為的區分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是非常重要。
[關鍵詞]有償法律行為;無償法律行為;贈與;善意取得
在民法中,按照某種法律行為的有無對價性(非等價性),將其分為有償法律行為或者無償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區分為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對民法體系非常重要。
有償法律行為,是指法律行為的一方在為財產性給付時,有對待給付的法律行為;也就是說在獲得某種利益的同時,有向他方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這種代價既可以是有形的金錢,也可以是無形的技術或者勞務等。這時,在法律行為中的雙方存在著必然的事實上的利益交換,但并不代表這種交換是等價的。在實踐中,最常見的有償法律行為,當屬買賣行為。
無償法律行為,則是指法律行為的行為人在為財產性給付時,沒有對待給付的法律行為;也就是法律行為的行為人在享受權利、獲得利益的同時,無需支付任何代價。康德指出:無償的合同(雙方法律行為)主要有三種:無償保管、借用和贈與[1]。在實踐中,無償法律行為以贈與為代表,贈與人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贈予可以附義務,但此義務不構成對待給付),受贈人不給與對價就可獲得贈與物。
有學者指出: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的劃分對于民法總則來說沒有什么意義[2]。但我個人并不贊成這樣的觀點。法律行為制度的意義重在分則,它對合同、婚姻等法律行為,乃至對分則下所有的具體行為都具有適用性,對各個分則有統領、引導的作用。
區分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能更直接明了地使行為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因此,法律行為的區分有償法律行為和無償法律行為是非常重要。
1.對主體的行為能力要求不同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有償法律行為,訂立有償契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一般不能作有償法律行為,訂立有償契約。
《民法通則》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自主作有償法律行為,因為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才能夠正確地分析自身的行為所引起民事法律性關系中權利義務的變化,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行為后果。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為與他的客觀狀況相適應的有償法律行為,但是如訂立較為重大有償合同等情況發生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需要經其法定代表人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很容易在其法定代理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受不法之徒蒙騙而作出嚴重損害自身利益的有償法律行為。
在實踐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導致自身重大損失的案件時有發生。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作有償法律行為,必須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但如果是無償的法律行為,則對于獲得利益的當事人的行為能力不作要求,比如接受他人贈與,或者作為遺囑的受益人繼承財產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訂立無負擔的無償契約,可以無償地接受他人給付的利益,比如作為委托人跟他人訂立無償保管合同等純獲利益的行為,另一方當事人不能以其不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而主張行為無效。
2.當事人承擔責任的程度不同
按照民事法律行為的有無對價性不同,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的程度也不同。
對于有償法律行為而言,義務人取得對價給付而必須負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有一般過失時就要承擔賠償責任了,如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發現瑕疵時,債務人便要對此負賠償責任了。而在無償法律行為中,義務人沒有獲得對價給付,所以只以故意和重大過失為要件承擔賠償責任。
可見,有償法律行為的責任重于無償法律行為。以保管為例,《合同法》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無償保管人沒有獲得對價的給付,因為過失而使保管物毀壞的,即使不能免除全部責任,但可以酌情減輕責任的。如果是有償保管人,因過失使保管物毀壞的,就要負全部責任。
3.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同
一般而言,有償法律行為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保護善意第三人;無償法律行為不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無權處分人轉讓財產時,善意第三人合法取得所有權的制度。《物權法》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滿足善意取得所有構成要件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舉例,甲委托乙代其保管名家油畫一幅,乙在甲不知情的情況下,以合理的價格將畫賣給了丙,丙事前并不知道乙沒有處置權,最終達成了交易。在這例子當中,乙是油畫的保管人,乙和丙的買賣行為屬于有償法律行為,丙為善意第三人,以合理的價格完成了與乙的交易,得到了油畫,滿足善意取得的所有構成要件,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如果乙是將油畫贈與給丙,丙沒有對價給付,雖然完成了交付,但屬于無償法律行為,沒有構成以合理的價格轉讓這一要件,不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
4.認定行為效力不同
有償法律行為,如果存在顯失公平、重大誤解等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情況時,利益受損方有權請求變更或撤銷該法律行為。舉例,甲誤將價值百萬的花瓶,低價賣給知情的乙,因為甲對花瓶的價值產生重大誤解,交易違反了公平原則,甲可主張撤銷交易,要求乙返還花瓶。由此可見,對有償行為的撤銷,須以惡意為要件。
但是對無償法律行為而言,本身就沒有對價給付的行為,因此不能用顯失公平來撤銷。在實踐中,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無償將財產贈與給第三人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一行為嚴重地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根據《合同法》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因此,對無償行為的撤銷,雖不能用顯失公平來撤銷,但也無須以惡意為條件。
參考文獻
[1][德]康德:《法的行而上學原理》,沈叔平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06頁。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