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筑“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大動脈
李淼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深入歐洲經濟圈,兩大經濟圈中間的廣大腹地資源豐富但發展相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較差,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一帶一路”涉及50多個國家的44億人口,占全球人口總量的63%,涉及經濟規模高達21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規模總量的29%。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
“一帶一路”對于我國來說意義重大,既有利于國際市場的拓展,又有利于我國自身的發展。對于國際市場,“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資本帶動產能輸出,扭轉國際收支困境,拓展海外市場,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對于我國自身來說,“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拓展能源、資源的利用空間,加強區域協同,盤活存量經濟,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資金回收期長。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2010-2020年亞洲各個經濟體的基礎設施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需要投資8萬億美元,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另外投資3000億美元,這些都需要非常多的資源和資金共同推動有效整合。目前無論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財政力量,還是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配套金融體系,都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巨大融資規模,資金缺口巨大,需要調動更多社會資金積極參與。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下一步將更加重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在政府持續增加投入的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一帶一路”路線圖指出,要深化金融合作,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鼓勵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作用,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這些都需要推進金融創新,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帶一路”的發展與金融創新和合作是分不開的,同時也為金融創新與合作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和地區的累積投資達到1612億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20%;今年1至7月,我國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85.9億美元,同比增長29.5%。“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成為國內資本對外投資的重點。
目前,“一帶一路”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巨額外匯儲備,沿線省份的地方版絲路基金及其他類型基金,以債權、基金等形式吸收的社會資本以及取消地域限制后境內企業、商業銀行在境外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等。整合社會資源,吸收更多民間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將國家意志和市場化機制相結合,將更加有效地促進“一帶一路”與金融、產業互聯互通,對于“一帶一路”的發展和推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對于開創全方位新格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同時也為我國產業投資基金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民間資本“走出去”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2014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此舉受到了海內外廣泛關注。絲路基金是由中國外匯儲備、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共同出資,按照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原則設立的中長期開發投資基金,重點是在“一帶一路”發展進程中尋找投資機會并提供相應的投融資服務。首期資本金100億美元中,外匯儲備通過其投資平臺出資65億美元,中投、進出口銀行、國開行分別出資15億、15億和5億美元。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金融支撐,絲路基金以外匯為主,是中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政府多邊合作基金。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比一般PE基金投資期限更長,項目中長期體現合理回報,積極拓展能夠支持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投資項目,以促進“一帶一路”金融合作。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實施,各地也紛紛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杠桿放大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投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版圖。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投資基金,以靈活的投資形式撬動社會資本,用資本的思維破解“一帶一路”資金難題,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和資源整合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構建新型金融平臺,助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今年3月,全球首支致力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光伏清潔能源發展的股權投資基金——綠絲路基金在北京正式啟動。該基金首期募資300億元,由億利資源集團、泛海集團、正泰集團、匯源集團、新華聯集團、均瑤集團、中國平安銀行、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聯合發起,旨在運用PPP模式,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進行綠色投資,推動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綠絲路基金的首個投資項目規模為50億元,擬在河北京張生態走廊區域投資集“發電+種樹+種草+養殖”于一體的立體式生態光伏產業。與絲路基金相比,綠絲路基金是以民間資本為主的PE基金,主要投向生態能源、生態修復與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
當前,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生態環保、防沙治沙、清潔能源等均被列為“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重點發展產業,綠色經濟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光熱資源豐富、傳統能源富集、土地空間廣闊,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無可比擬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有專家預計,未來10年政府在“一帶一路”的投資將超過20萬億美元,能源、生態是重點投資方向,僅能源領域就將有超過5萬億美元投資,綠絲路基金的發展空間不可限量。
金融業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性支撐,起著引導資源配置、優化投資效果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活力不斷釋放。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品種類單一,投資便利化和風險管理功能比較薄弱,金融機構競爭力不足,與世界一流金融機構仍有明顯差距。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有助于各類金融機構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布局。
金融創新助力“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有利于推進國家戰略的實施,助力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布局,增強我國金融業境外資源配置的能力,還將通過全球業務布局,分散不同市場的風險,提升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帶一路”戰略是各類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大好時機,同時也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嚴峻的挑戰。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機構均已將“一帶一路”視為海外戰略布局的重大機遇,積極尋求適合自身特性的投資模式。同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也需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實現項目信息與融資保險及時對接,強化“一帶一路”融資平臺建設。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各大銀行結合自身特點和業務實際,加快完善沿線國家機構網絡布局,積極“走出去”為企業服務,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業務,鋪設金融網絡,打通金融通道,引入金融活水,多措并舉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銀行在未來可能也會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將會從單純的信貸支持,轉變成綜合的金融服務,從單純的資金給予者,轉變成資金管理者和組織者。目前,已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多家銀行積極掘金“一帶一路”。
以中國銀行為例。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已在“一帶一路”沿線16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跟進境外重大項目約300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500億美元,意向性授信支持約68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中行境內外機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投放授信支持近100億美元,今年該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相關授信力爭不低于200億美元,未來3年累計達到1000億美元。此外,中行也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跨境人民幣清算。未來中行將不斷完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機構網絡布局,力爭成為“走出去”企業的首選銀行,做“一帶一路”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主渠道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