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輝(身份證號:230803198302230015)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論民事虛假訴訟的法律規制
吳艷輝(身份證號:230803198302230015)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在當前的司法領域,民事虛假訴訟頻頻的發生,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現有的法律存在一定漏洞造成的,同時也為當前的法律體系帶來了新的挑戰,基于目前這一情況,如何有效的改善這一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的任務,從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出發,進一步落實民事訴訟的相關程序,并且對其他法規加以約束的,以此實現對民事虛假訴訟的有效處理,實現我國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基于這一情況,本文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從具體的解決措施出發展開論述,希望對相關工作者的實際工作提供幫助。
虛假訴訟;法律規制;審查權
民事虛假訴訟的產生是我國法律法規不健全的主要表現,在當前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中,正是因為在法律管理上存在較大的漏洞,因此才會造成出現重大的法律問題,對社會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基于這一情況,重點應該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多下功夫,將法院的權利與義務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從審查權入手,將虛假訴訟者所要承擔的責任具體落實到法律層面上,與此同時,還要將虛假訴訟與刑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認清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界限,一起到警示性的作用,避免民事虛假訴訟現象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首先,對于民事虛假訴訟的問題,在當前的法律工作中已經成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較多的是基于惡意訴訟而提出的,而相比之下,虛假訴訟的關注度明顯不如惡意訴訟要深刻,因此也就造成了這一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在虛假訴訟中,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本不應該屬于當事人的利益,為了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雙方當事人會事先和規定好相應的說辭,企圖蒙騙法院,在虛構的法律關系下實現了利益的要求,這一做法就被稱之為民事虛假訴訟。
在這一過程中,不但是對法院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對雙方利益人的權益損害也是極大的。正是因為如此,當前民事虛假訴訟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精神層面上的,二是經濟層面上的。從精神層面上進行分析,司法機關會在錯誤的誘導下作出錯誤的判斷,從而無法達到公平公正的要求,影響司法威信力的提升。在處理民事訴訟的過程中,虛假訴訟是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因為從表面上看來,虛假訴訟完全經過了合理的司法流程,并不會被輕易的識破,因此如果不加以深入的調查,這一現象很難得到真實性的揭露。從經濟從面上來說,虛假訴訟的出現無疑是對我國司法體系的一種挑釁,這不但浪費了我國大量的司法資源,同時也會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如果公民的合法利益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那么社會的發展又談何公平與公正呢?基于上述問題的出現,有必要對民事虛假訴訟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探討,并且制定有效的規定對民事虛假訴訟加以約束,當前主要包含兩種主要的思路,一是社會規制,二是法律規制。前者并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成本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所具有的影響力較小,而后者需要較長時間程序的制定,成本也略高,但是相應的效果也更加明顯,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與影響力,因此成為當前眾多國家首選的問題解決的對策。
首先,實現審查權的進一步確立是完善民事虛假訴訟法律規制的重要措施,在具體環節的落實上,要對當事人所要求的權利進行進一步的審核,傳統的民事活動并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嚴格的約束,因此才為不良現象提供了可乘之機,我國在司法體系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對庭審制度進行深入的改革,并且在抗辯制度的發展下,法官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可以說是化被動為主動的一項重要的舉措,這樣法院就可以直接的介入雙方當事人的調解過程,以防止在問題處理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達成不合理的勾當,從而欺瞞法院作出不正確的判斷,同時,西方司法制度中也具有值得我國學習與借鑒之處,通過加強司法審查權的確立,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司法體系,有效的避免了在案件審核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私下達成利益的要求,從而在精神層面以及經濟層面上都對我國的社會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進行虛假訴訟者必然是掌握一定法律知識和訴訟技能的人,或是以這類人為幕后指使的人。進行虛假訴訟是要冒一定的法律風險的,但是虛假訴訟者在種種非法利益的誘惑面前往往會忘卻風險,而選擇非法利益。因此虛假訴訟產生的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法律規制力度不夠,導致虛假訴訟者所能獲得的非法利益或達到的非法目的較之存在的法律風險與可能付出的代價嚴重失衡。所以虛假訴訟民事法律規制的著眼點應在于嚴格虛假訴訟者的民事責任,使其在經濟上“不劃算”。只要訴訟欺詐行為完成,必然會損害第三人的權利,這通常是欺詐行為人所預期的后果。在虛假訴訟侵權責任的承擔過程中,考慮到訴訟欺詐表現為欺詐者的事先通謀,根據民法理論,欺詐者所實施的行為應當是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在訴訟中實施欺詐行為的雙方當事人應為共同被告。虛假訴訟侵權責任的范圍,與通常所說的惡意訴訟有很大的差異。對遭受惡意訴訟者損害的也要進行財產和人身兩個方面的救濟,包括賠償損失,賠償損失不限于財產損失的賠償,也包括精神損害的賠償。
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成熟的法治國家可以有多種標準,然而,法治能否贏得社會公眾足夠的信任和信賴,應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標準。虛假訴訟是一種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其“情形的嚴重”不僅僅在于它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更為重要的是它敢于在法官眼皮子底下從事違法活動,將法庭作為違法活動的“舞臺”,將法官當作“傻瓜”玩弄于股掌之間,將司法權變成他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關于虛假訴訟的刑事法律規制問題,有研究者認為,虛假訴訟行為構成詐騙罪。可以按照詐騙罪定罪處罰。其實,從構成要件上看,詐騙行為與虛假訴訟行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兩者侵害的客體不完全一致。詐騙罪是簡單客體,即公私財產所有權;而虛假訴訟行為侵害的是復雜客體,除侵害公私財產所有權外,還侵害了審判機關的正常審判活動。又如,兩種行為的主體要求不同。詐騙罪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虛假訴訟行為除自然人外,單位也可以。所以訴訟欺詐與詐騙罪形同質異,訴訟欺詐不能按詐騙罪論處。
上述分析主要從理論和邏輯的角度探討了民事虛假訴訟的法律規制問題,但最終的效果如何有待于實踐結果的檢驗。所以,民事虛假訴訟法律規制的完善可能更多的不是一種預先設計的結果,而是一種經驗性事實.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在于邏輯而在于事實,在于它在事實上是不是切實有效。
[1]扎西.防不勝防的虛假訴訟[J].檢察風云.2009(18)
[2]璩靜,黃深鋼.浙江出臺首個反虛假訴訟意見[J].政府法制,2009(04)
[3]魏新璋,張軍斌,李燕山.對“虛假訴訟”有關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浙江法院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的實踐為例[J].法律適用,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