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徐州華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改造效益淺析
王寒
徐州華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棚戶區的改造工作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多年來,國內資源型城市相繼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棚戶區改造工作并初見成效,許多群眾已經住進了新房。在資源型城市艱難的轉型過程中,它增加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預防和化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資源型城市、資源型企業的平穩轉型。
棚戶區;改造;效益;徐州礦務集團
一直以來,處于棚戶區的居民收入低,生活困難,沒有購買商品住房的能力,享受不到住房的權利;特別對于資源型企業來說,一般都距離城區較遠,企業工人文化程度低,技能較為單一,很難改變自己的職業及生存狀態。住房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切實解決棚戶區居民住房困難問題,不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也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改造意義重大,社會穩定、居民安居、經濟協調發展,改造效益明顯。
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改造解決了企業職工現實困難。在我們的社會,任何人都應享有居住的權利,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應該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享。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職工收入較少,處于弱勢群體,單憑自身能力不能改變原有住房情況。徐州礦務集團通過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棚戶區居民花很少的前便能搬進新區,住房狀況明顯改善,住房面積、住房結構、住房舒適度、家庭經濟狀況、居民的幸福指數等有了大幅提升。改變了礦區過去的建筑布局雜亂,居住人員復雜、治安及刑事案件發案率高的狀況,棚戶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實現倍增,戶均居住面積由棚改前的44m2/戶增加到棚改后的80m2/戶,平均增幅為80%。房屋舒適度顯著改善,棚戶區居民從低矮潮濕的平房搬入廚衛齊全的樓房。解決了居民行路難、排水難、如廁難、用水用電難、就學難等一系列問題,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棚戶區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20萬元/戶,提高了職工幸福指數,兌現了職工安居戶均擁有一套成套住房的鄭重承諾。
棚戶區改造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徐州礦務集團實施棚戶區改造,既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居民消費,擴大了社會就業,又發展了社區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推進平安社區建設,是擴內需、惠民生、保穩定的重要結合點。棚戶區改造投入大量建設資金,對相關建筑、建材等行業產生了巨大拉動作用,拉動了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顯性和隱性效益。棚改騰空土地上相繼建成機械加工、寶通物流等工業園區,提升了城市發展潛力。同時,通過棚戶區改造工程,直接擴大了徐州市房地產業投資,也改善了房地產開發投資結構。棚戶區居民搬入新居,增加了裝飾、裝修、家具、家電等相關消費需求,促進了居民消費,直接拉動了建筑業、建材業發展,也帶動了運輸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多個相關產業發展。棚戶區改造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間接服務于工程建設的就業崗位。興建的農貿市場、商業一條街等配套建設也增加了就業機會。
棚戶區是城市肌體上的一片傷疤,在城市不斷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新蓋的高樓大廈與低矮的棚戶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徐州礦務集團實施棚戶區改造,完善了配套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燒煤的煙囪不斷消失,集中供熱、供氣為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煙塵、二氧化硫等氣體排放明顯減少,垃圾亂丟亂放變成了集中成片處理,充分改善了城市環境;棚改工程建設,也實現了土地集約開發,閑置土地資源得到重新利用,充分體現了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土地實現集約節約利用,徐州礦務集團對新建項目建設科學選址,充分利用關閉礦井工業廣場、工人村等豐富的存量土地資源集中建設,無需征用新的土地,也不擠占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減少了新征土地審批手續。棚戶區改造項目盤活了存量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得以再生和利用;利用棚改的契機,進行土地資源整合,使土地進入規范化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土地收益大幅增加。城市面貌大幅提升,經過道路建設、土地平整、地質災害論證和地基穩定性評價以及對塌陷區的技術處理后,與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相結合,實施生態修復、環境再造。
徐州礦務集團實施棚戶區改造增強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加強了群眾生活自信和對城市發展建設自覺參與的熱情。實踐了政府和企業對于這部分社會群體的承諾,是一個樹立政府形象和企業社會形象的民心工程,增加了群眾對政府和企業工作的信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應,為其他方面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搬進新居以后,許多人改掉了以前的不良行為,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對于自己的未來以及城市發展充滿了信心。通過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進一步增強了企業與干部職工的血肉聯系,企業發展成果惠及職工實實在在得到體現,拉近了黨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提升了企業社會形象。培育了徐礦棚改精神,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改造工程投資大、涉及居最多、工作難度大,在其發展史中前所未有;全集團上下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克服困難,兩年內完成了常年5到6倍的房屋改造工作量,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棚改佳績。在創造棚改速度的同時,培育了顧全大局、務實擔當、勇于創新、團結協作、有效執行、無私奉獻的徐礦棚改精神,歷練了徐礦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意志品格,堅定了干部職工發奮圖強、干事創業信念,為企業轉型升級、改革發展匯聚了巨大精神財富。
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改造改善了職工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完善了城市整體形象,帶動了關聯產業發展,拉動了地區經濟增長,提升了企業社會形象,社會、經濟、生態、精神文明效益凸顯,真正把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關懷送給了礦工,讓發展成果惠及了徐礦人,使民心工程成為了潤澤職工、美化城市的歷史性創舉。
[1]井淥,馬靜.徐州礦區棚戶區的改造模式[J].中國煤炭,2010-07-22.
[2]趙筱青.徐州綜合治理煤炭塌陷區變包袱為資源[N].中國江蘇網,2014-06-23.
[3]本報記者.轉型崛起百年徐礦華麗轉身[N].新華日報,2011年6月19日.
[4]張子健.徐州礦務集團棚戶區改造的啟示[J].煤炭科技,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