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黑龍江李哲律師事務所 黑龍江哈爾濱 150090
論檢察機關對生效民事裁判的監督
李哲
黑龍江李哲律師事務所 黑龍江哈爾濱 150090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確立的“法院自行糾錯在先,檢察院外部糾錯在后”的再審模式,既保證了效率,又強化了當事人的救濟途徑,民事監督的目的發生變化,從單純實現公權力對公權力的法律監督,轉變為加重當事人的私權救濟,在程序權利方面更為突出。
民事監督;抗訴;檢察建議;私權救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針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有權通過抗訴的方式提請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也可以通過提出檢察建議的方式進行監督,體現了通過檢察機關的審判監督權實現對人民法院審判權的制約,從而實現司法公平、公正的目標。
《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并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p>
《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23條規定“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的來源包括:(一)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二)當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人民檢察院控告、舉報;(三)人民檢察院依職權發現。”
(一)當事人向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
《民事訴訟法》第209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2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一)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第一款規定的;(二)認為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存在違法行為的;(三)認為民事執行活動存在違法情形的?!?/p>
1、當事人申請民事監督制度的意義
《民事訴訟法》第209條規定的當事人申請民事監督制度,以法律的名義明確了當事人申請“檢察建議”和“申請抗訴”的概念,代替了以往“申訴”一詞。明確了申請及受理主體、受理條件、審查期限及結果,從法律制度上保障了當事人申請民事監督權,并將此權利上升為一種訴訟權利,對當事人乃至整個民事訴訟來說,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在程序上切實保障了當事人申請民事監督權,當事人申請民事監督后,檢察機關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受理、審查并作出處理決定。檢察機關民事監督的目的發生變化,從單純實現公權力對公權力的法律監督,轉變為加重當事人的私權救濟,在程序權利方面更為突出。
2、當事人申請民事監督的特征——申請再審前置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只有三種情形: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這正是現行民事訴訟法確立的“法院自行糾錯在先,檢察院外部糾錯在后”的再審模式。只有在人民法院不予糾錯,或其糾正錯誤后的裁判仍存在明顯錯誤的,才可以申請檢察機關監督。這種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
效率上的優先。民事訴訟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訴訟,當事人平等對抗,法官居中裁判,是民事訴訟的主要特征。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出現的實體或程序上的錯誤,由法院通過審判監督程序糾正有利于查明案情、減少訴累、及時糾錯。檢察機關民事監督屬于外部監督程序,受其特殊的辦案程序以及“上抗下”的制度設計,在辦理民事監督案件時,存在辦案同期長、效率低的不足。由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人民法院自行糾錯,比向檢察機關申請民事監督更有優勢。
有利于維護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法院自身啟動再審程序,屬于內部監督程序。通過自行糾錯,對錯誤裁決進行糾正,社會影響力較小。如果通過檢察機關外部監督程序啟動再審,無論是否改判,都會損害人民法院的公信力。一旦改判,對法院的負面影響更大,不利于維護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3、申請檢察機關民事監督的法定條件
第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對當事人再審申請進行審查的基礎上,如果駁回了當事人申請,而當事人仍然不服的,可以申請檢察機關民事監督,在訴訟程序上,給予當事人另外的救濟途徑。
第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為了防止人民法院在審查再審案件時,無故拖延,久拖不決,在法定期限內不作出決定,損害當事人訴訟權利,賦予了當事人在法院逾期不決的情況下,申請檢察機關民事監督的路徑,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第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這項規定,是為了彌補一次再審不足、自身糾錯不力的缺憾,民事訴訟法在制度設計上為當事人提供的救濟路徑。
4、申請民事監督只限一次
兩審終審是我國基本的訴訟制度,但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反復申訴的情況并不少見,使得法律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不僅損害了司法的權威,也危及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再審程序已經是“兩審終審”制度外的救濟,通過對再審審級的限制,對人民法院再審與人民檢察院民事監督順序的限制,起到了充分保障當事人救濟權利以及節省審判資源,維護司法權威,程序民事法律關系穩定的平衡。
5、檢察機關審查當事人申請的期限是三個月
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對當事人民事監督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并作出決定,沒有可以延期的情形。
(二)案外人控告、舉報
根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24條的規定,案外人的控告、舉報也是檢察機關監督民事訴訟案件的來源之一。
《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39條規定“當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存在違法行為或者民事執行活動存在違法情形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檢察院控告、舉報??馗?、舉報由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受理?!?/p>
(三)人民檢察依職權發現
檢察機關依職權發現并進行民事監督,是啟動再審的另一種主要方式,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的規定,檢察機關依職權民事監督包括兩方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根據法律規定提出抗訴;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可以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廣義的民事監督程序,還包括各級檢察機關依職權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