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博
(東北煤田地質局勘察設計研究總院,遼寧沈陽 110013)
遼寧省喀左縣雙廟膨潤土礦礦體地質特征及成礦標志分析
黃紹博
(東北煤田地質局勘察設計研究總院,遼寧沈陽 110013)
喀左縣雙廟膨潤土礦位于建昌-喀左沉積盆地,礦體多呈似層狀賦存于白堊系上統義縣組一段地層中,主要礦物成分為蒙脫石。本次普查共發現4個膨潤土礦體,分別為Ⅰ、Ⅱ、Ⅲ、Ⅳ號礦體,均為鈣基膨潤土。該膨潤土礦床為陸相火山沉積型礦床,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白堊系義縣組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出露的位置,以及盆緣斷裂是尋找膨潤土礦的重要標志。
喀左盆地 義縣組 膨潤土 地質特征 成礦標志
普查區基底為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Jxw),上覆白堊系義縣組(K1y)、白堊系九佛堂組(K1jf)及第四系(Q)(圖1)。
白堊系義縣組(K1y):在普查區大面積分布,巖性主要為紫紅、褐、紫灰、灰綠色安山巖、安山集塊巖及火山碎屑巖夾褐黃色砂巖、及礫巖等。本次將義縣組分為二段:
義縣組一段(K1y1):其巖性主要為紫紅、紫灰、安山巖及火山碎屑巖、凝灰巖,一般多為一系列安山巖及火山碎屑巖覆于一套層狀凝灰巖之上,為一套旋回,其中安山巖及火山碎屑巖構造復雜,受諸多因素影響,多呈交錯狀產出,但見多處膨潤土礦化帶賦存于火山碎屑巖及與凝灰巖交界位置,礦體形態復雜多變,產狀多變,整體看來傾向南東,傾角5°-30°,厚度一般為29m-650m,為本次普查的目的層。
義縣組二段(K1y2):為泥巖、砂巖、含礫砂巖、礫巖覆于火山碎屑巖之上,多分布于普查區東部。泥巖顏色多為紫紅-灰綠色,灰白-淺黃色,表面風化嚴重,碎裂,部分風化成土狀;砂巖顏色多為淺黃色-黃褐色,泥質膠結;含礫砂巖多為淺黃-褐黃色,礫徑多為石英質20mm-100mm不等,傾向南東,傾角15°-36°。
白堊系九佛堂組(K1jf):灰綠黃綠色頁巖、泥質頁巖夾油頁巖、砂巖、礫巖組成,多分布于普查區的西部,產狀變化較大,傾向大致為東-南東。
第四系(Q):全區分布較廣,主要由黃褐色含松散砂質亞粘土及棕黃色黃土和沖積砂礫石層組成,厚度一般為0-54m,覆蓋全區達80%以上。

圖1 喀左縣雙廟膨潤土礦床地質圖
3.1礦體特征
礦體多呈似層狀,存在于義縣組一段地層之中。普查區北部礦體傾角較緩,一般在10°以內,南部礦體傾角較陡一般在20-30°之間。本次普查共發現4個膨潤土礦體,分別為Ⅰ、Ⅱ、Ⅲ、Ⅳ號礦體(表1)[2]。
1.加強崗位交流,疏通各單位交流的渠道。采油廠在科級干部崗位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突破了只在相近崗位交流的束縛,一線與后勤、生產與科研單位相互交流,使好的工作作風、優良傳統得到了充分發揚,實現了各單位間的全面溝通、優勢互補,并且有效避免了單位領導班子內部一些不穩定、不團結的因素,大大提高了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時,在生產與政工、管理與技術崗位之間也進行了交流,使生產管理大膽、踏實與政工縝密、周全的工作作風相互融會,促進領導班子整體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的不斷提高。

表1 喀左縣雙廟膨潤土礦礦體特征表

表2 喀左縣雙廟膨潤土礦床組合測試綜合成果表
············
Ⅰ號礦體:其規模較小,為似層狀,夾火山碎屑巖透鏡體,礦化程度一般,整體看分為兩層,其中上層礦體厚度為2.8m-4m,平均厚度為3.4m,蒙脫石品位較高,達72.72%;上層與下層之間夾火山碎屑巖及部分凝灰質砂巖;下層礦體較薄,厚度為0.7m,底板為凝灰質砂巖、凝灰質角礫巖或部分蒙脫石化的火山碎屑巖??傮w看Ⅰ號礦體產狀為105°<4°,分布面積較小,層位較穩定,品位較高,蒙脫石平均品位達72.72%。
Ⅱ號礦體:位于Ⅰ號礦體東部,為似層狀,北部礦化程度一般,夾火山碎屑巖透鏡體,礦化程度不好,共分為兩層礦體,礦體平均品位為58.72%。
Ⅲ號礦體:位于普查區的中部,為似層狀,礦體分為兩層,上層礦體平均厚度為14.7m,品位為54.27%;下層礦體礦化程度較好,厚度一般為0.70m-4.50m。礦體產狀為143<8°,底板為凝灰質砂巖,部分蒙脫石化。礦體平均厚度為13.00m,平均品位為59.26%。
Ⅳ號礦體:位于普查區南部,呈似層狀,北部傾角較陡達20°,向南傾角逐漸變緩為10°左右,傾向南東118°,礦體分為兩層,中間夾石為火山碎屑巖。北厚南薄,厚度變化范圍為1.30m和17.75m。礦體的平均厚度為15.32m,平均品位為60.19%。
3.2礦石質量類型
普查區內共發現的4個膨潤土礦體均為鈣基膨潤土(表2),基本呈似層狀礦體,原巖多為火山碎屑巖類,含大量玻屑、灰屑、巖屑,大部分蒙脫石化。礦石單樣蒙脫石含量最高達86.7%,一般為62%左右。
3.3礦床成因類型
膨潤土礦床成因類型主要包括火山沉積型、風化殘積型、熱液型[4]??ψ罂h雙廟膨潤土礦床為陸相火山沉積型礦床,是由凝灰巖及玻璃質火山巖水解形成的。該區膨潤土的原始火山物質成分多以中酸性安山質—英安質火山碎屑巖為主。一般在地表及淺部礦層多為礫狀、塊狀膨潤土,白—淺綠色,變余火山碎屑結構,土狀構造,蠟狀或絲絹光澤;深部礦層為粘土狀膨潤土,變余火山凝灰結構,灰綠色,土狀,質軟。膨潤土吸濕性強,吸水膨脹,可塑性強,有較好的粘結性。礦體具沉積特征,但礦體形態受礦體底部地形及礦化程度的控制,多為似層狀。
4.1沉積環境標志
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是成礦的首要標志。
4.2地層層位標志
礦床產于白堊系上統義縣組一段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及與凝灰巖交界位置,且安山及其他火山碎屑巖為其蓋層,為成礦提供了有利的介質條件。所以,該區白堊系義縣組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出露的位置,是尋找膨潤土礦的重要層位標志。
4.3構造標志
礦區位于建昌-喀左盆地中五虎山凸起的西南部。由于受喀左盆地的盆緣斷裂控制使得地層上升,九佛堂組地層遭受剝蝕,義縣組地層出露。因此,盆緣斷裂為尋找義縣組礦層的重要構造標志。
[1]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9.33-55.
[2]王宇林等.遼西喀左盆地九佛堂組的劃分及相關問題[J].地層學雜志,2009,33(2).
[3]黃紹博等.遼寧省喀左縣雙廟膨潤土礦普查報告[R].沈陽:東北煤田地質局勘察設計研究總院,2013.
[4]楊嬌等.膨潤土礦床成因類型及應用[J].科技信息,2010(34).
黃紹博(1987—),男,工程師,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主要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