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民+孫廣超
摘 ? ?要: 學校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們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一種融合和結晶。本文分析了梅村高中“至賢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 梅材高中 ? ?至賢文化 ? ?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一種歷史現象,又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學校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本質意義在于影響和制約學校內人的發展,其最高價值在于促進學校內人的發展。梅村高中,是江南百年名校,在一百零二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至賢”是其文化精髓。梅村高中發展至今,創造了百年教育偉業,正是源于“至賢文化”的沁潤和引領。
一、傳承泰伯“至德精神”,挖掘“至賢文化”內涵
梅村高中所在地梅村(古梅里)是吳文化的發祥地。3200多年前,周太王長子泰伯體察到父親想傳位于弟弟季歷的兒子,決計讓王位于季歷,以采草藥為名,從陜西岐山來到梅村,斷發文身,融入當地,篳路藍縷,帶領民眾開發江南,和當地民眾開挖了中國第一條運河——伯瀆河,傳播了黃河流域的文化文明,創立了勾吳國。孔子尊稱他為“至德”,司馬遷將他列為世家第一,他受到萬世景仰。東漢時起即宅為祠建造的泰伯廟至今香火不斷,我校恰好與馳名中外的泰伯廟毗鄰,而且辦學早期泰伯廟是校園的一部分,所以我校是從泰伯廟中長出來的。
民國二年(1913年),無錫縣政府開一時風氣,將“北夏鄉第二國民初級小學”更名為“無錫縣立第四高等小學”(梅村高中前身),校長談學周,校舍則借用泰伯廟。1914年,錢摯、錢穆兄弟來校任教,錢摯系科學泰斗錢偉長之父,錢穆則更是后來蜚聲海內外的一代國學大師。后來,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回憶在梅村高中時的生活寫道:“回憶在七十年前,離縣城四十里外小市鎮上之一小學校中,能網羅如許良師,皆于舊學有深厚基礎,于新學能接受融會,此誠一歷史文化行將轉變之大時代。”在這文化馥郁的勝地,莘莘學子發奮學習文化知識,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己任,憧憬著和平、民主、文明、富強的美麗新世界。20世紀50年代,要求學生“學會學習”;60年代,提出“德智體三板塊要擺平”的方針;90年代,率先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推廣“三能一化”(生存適應能力、學習思考能力、發展創造能力、人格現代化)素質教育模式,使學生初步成為具有現代人格和發展能力的人。進入21世紀,我校更是立足基礎,發展潛力,注重創新,優質特色發展,辦好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培育“至賢”之人。百年辦學歷程,歷代教師與逾四萬名學子共同描摹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年家國夢想。
追溯一百零二年的文化積淀,我校的“至賢文化”根植于淵源的吳地文明。孔子盛贊泰伯“至德”精神,“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梅村高中以吳文化為濫觴,奉泰伯“至德”高風為圭臬,勾連歷史和現實,經歷百年日月洗禮和風霜蕩滌,逐步積淀自己獨特的“至賢”校訓。“至”者,即不斷追求最高境界;“賢”者,即德才兼備。“至賢”,就是不斷追求德才兼備的最高境界。奉“至賢”為校訓,對教師來說,就是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作范;對學生來說,就是要做到品學兼優、知行雙修。一句話,就是靠“賢師”育“賢生”。“至賢”作為校訓,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彰顯學校的歷史氣度,提升學校的境界層次,升華學校的精神品位,形成特有的學校精神,即“敏毅誠樸,至賢至德”,形成“至賢文化”。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影響,更是一種追求和創造,我校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創造,時刻影響和熏陶著全校師生,時刻激勵和鼓舞著全校師生,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南京長江大橋主要設計者錢令希先生和著名音樂理論家錢仁康先生在“至賢”校訓的激勵下,就讀于梅村高中,步入他們“事業奮斗的起跑點”。
二、賦予“至賢文化”時代精神,推進“至賢教育”優化發展
進入21世紀,梅村高中進入了優質特色發展的嶄新時期,2013年學校提出了“建設智慧學校,創新至賢教育”的優質特色發展規劃,賦予了“至賢文化”新的時代精神,推進了“至賢教育”更優質地發展。一是學校核心辦學理念,以一切為了師生的生態發展為根本,持續提高生命質量。二是辦學思路,以梅村高中歷史積淀和時代發展的“至賢文化”引領師生健康成長。三是學生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泰伯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養人才。四是學生素養,體現在身心健康、體魄健壯、思想活躍、情操高尚、基礎扎實、智能較強、特長明顯。五是學校管理機制,按照“校長室、黨委→中層職能部門→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的層次逐級管理,年級組建立了由分管校領導、年級組長、黨員責任區負責人、工會組長組成的四位一體的年級管理小組,對年級組師生實施全方位的管理。六是發展策略,以內涵發展為導向,以率先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提升辦學內涵、打造特色品牌為重點,不斷開創我校辦學的嶄新局面。七是管理策略,是精致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品牌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八是品牌建設,品牌即質量、價值、財富,品牌就是生產力,全面建設“至賢文化”特色品牌,推進吳文化和梅花文化特色項目的研究和普及。九是學校發展愿景,是把學校建設成為人際和諧、文化馥郁、管理精致、師資優良、質量一流、科研領先、特色鮮明、品牌突出的歷史文化名校。十是教師工作作風,常學習,善思考,求精進,講效益。十一是德育目標,始終把“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育人追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公正、平等、友愛的氛圍,讓學生在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感召下,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成長,把文明內化成自覺意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感受成長的快樂。十二是學習策略,即自主、合作、探究。十三是教學策略,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多讀多練。十四作業策略是,自編講義,分層練習,診斷評價,精準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