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海平線”的藝術品格和上海態(tài)度

2015-12-02 04:37:14胡凌虹
上海采風月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上海藝術

文/本刊記者 胡凌虹

28年,15屆,300多位美術家,這些數字屬于一個叫“海平線”的文化品牌。它還有諸多“第一”:中國第一個雙年展,而這個雙年展,比上海雙年展還早了十年;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上海青年美術家,提出了“發(fā)現新人,培養(yǎng)新人”口號;第一次改變了報名、海選、“嘉年華”般的展覽樣式,采用了主動邀請制……

要了解“海平線”得回眸上個世紀,1986年6月19日,由中國美協(xié)上海分會主辦的“海平線’86繪畫聯展”舉行,邀請了26位敢于探索并具有藝術個性的上海中青年美術家參展,共展出85件作品。“海平線’86繪畫聯展”開啟了新的學術機制,將作品展覽、媒體傳播和學術研討融為一體,受到了上海及全國美術界的關注。

二十八年來,“海平線”始終堅持以中青年為主力,以探索性、學術性、當代性為主旨;產生的積極效應綿綿不絕。日前,由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回望海平線——第十五屆海平線繪畫雕塑特別展1986-2014”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展覽精選了94位參與歷屆“海平線”的藝術家,每人展出三件作品,其中一件是當年的參展作品,另兩件為新作。展覽將持續(xù)至2015年6月19日。如 此長達半年的美術展覽也是罕見的。

“海平線從1986年6月在上海這座城市揚帆起航,每兩年一屆,從第一屆到14屆共有300多位中青年藝術家參與,從第一屆年齡最大的陳家冷、陳創(chuàng)洛當時50歲左右到現在80歲左右,施大畏、周長江、俞曉夫當時30多歲,現在60多歲,這些藝術家現在都是上海乃至全國的著名藝術家和領軍人物。海平線培育了上海一代青年美術家,也伴隨著他們從青年走向成長、成熟。”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琪介紹道。

回顧二十八年的歷史,有諸多輝煌,但是“海平線”就如它名字所蘊含的深意一樣,一直是瞭望著向前的。

“這次‘海平線’ 回顧展,不是‘總結’,是一個‘小結’,我們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把這個‘品牌’更好地辦下去。”上海美協(xié)榮譽顧問、原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昌酩表示。

“我們花那么大的精力做這個回顧展,并不是要歌功頌德過往的二十八年,而是二十八年后又重新回到原點,重新進行多方面的思考,重新起航,重新開始新的征程。”上海市文聯主席、美協(xié)主席、中華藝術宮館長施大畏說道。

由當年的力推新人反思如今的文化胸懷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全國的美術界也呈現了不同的氣象,從1979 年“上海十二人畫展”到1985年北京的“八五新潮”,青年人探索創(chuàng)新的銳氣正在消融之前厚厚的文化冰封。而由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海平線’86繪畫聯展”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改革開放后,創(chuàng)作的大環(huán)境改善了。我到了美協(xié)之后呢,跟隨沈柔堅主席,去拜訪了吳大羽、張樂平、顏文樑、張充仁等老先生 。隔兩個多月就會去拜訪一趟。大家談起來,這些老先生三十多歲就成名了,而當時上海這么多三十多歲畫得蠻好的畫家,還沒被推出來,社會影響力還不大,那么大家就覺得應該建一個平臺扶植中青年。那怎么會叫‘海平線’的呢?當時研究了好長時間。我們覺得海平線不等于是平的,浪頭過來了,起初總有條白線,這條白線越近呢,越是白浪滔天,像海寧觀潮一樣。最后定下來叫‘海平線’。當時我們還請了毛時安、吳亮、花建等評論家來參與。我們覺得搞海平線要有一些改革,展覽的方法方式要打破些常規(guī),過去的展覽是每個畫家送三件作品也只能展出一件,而且要經過層層評審,而且好像總歸是逢年過節(jié)或者有紀念意義才搞展覽,那么我們的設想呢,是讓畫家自選作品,美協(xié)也給每人12米的展線讓他們自己去布置,不求數量,只求質量。他們也很認真,對于畫家而言也是相互的比較。”在第十五屆海平線繪畫雕塑特別展上,已八十多高齡的徐昌酩頗有感情地回憶道,“當時的社會反響很好,包括一些組織覺得單獨給青年畫家提供一個平臺,值得研究,后來又辦了一些新人新作展。畫家們也都以參加‘海平線’為榮,在自己的簡歷里面都會寫上一句,以作為自己的一個成就。”

“美協(xié)當時這個舉措是走在全國前面的,上海能走這樣一步非常不容易,因為它打破了體制、展覽方式、論資排輩的局限和束縛,走出了第一步。”陳琪指出。

“早年,上海美術和西方美術基本是同步的,可惜之后,這條線斷掉了,但還是跟西方有所感應。改革開放后,一些人馬上敏銳地感到,應該要跟西方主流美術發(fā)展建立一些聯系。一些年輕畫家開始突破一些老的框架,于是出現了‘星星畫展’、‘八五新潮’,這些都是民間舉辦的。‘海平線’聯展的出現與前者頗為不同的是,它是官方主辦的,當時這在全國范圍內是罕見的。這也體現了沈柔堅、徐昌酩、何振志等老一輩上海美協(xié)領導者的魄力。”首屆“海平線”聯展參與畫家王劼音回憶道。

1996年,畫家夏葆元正在美國。有一天他接到了徐昌酩的電話,邀請他及魏景山等在紐約的一些上海畫家聚一下。自從1988年出國后,夏葆元與國內聯系越來越少。忽然,美協(xié)領導主動找上門,這讓夏葆元有些意外。聚會上,徐昌酩動員大家參加即將舉辦的第十屆“海平線”聯展。夏葆元覺得自己近期沒新作,就回絕了。不料,徐昌酩再三做他的工作,讓他不要有太多顧慮。夏葆元是首屆“海平線”的參與者,徐昌酩希望他能參加意義特別的第十屆“海平線”聯展。未曾想到一個領導會這樣“苦口婆心”地勸他,夏葆元很感動,就答應了。

“在我接觸過的政府文化機構中,上海美協(xié)及其領導們沒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更加平民化。”雕塑家瞿廣慈也有類似的感慨。2000年,尚在上海工作的瞿廣慈接到了時任上海美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朱國榮的電話,邀請他與向京參加展覽,當時瞿廣慈還有些摸不著頭緒,因為之前對“海平線”的歷史知之甚少。“匆匆答應下來,幾日后竟有些淡忘。后有一外地友人打來電話,閑聊時提起展覽的事,對方很鄭重地告訴我,上海的‘海平線’頗具影響力。朋友不是個危言聳聽、小題大作之徒,于是我一方面羞愧于自己的無知,另一方面加緊‘備戰(zhàn)’,以免在展廳里再顯無知。”瞿廣慈回憶道。還有一點讓他頗有感觸的是,那屆“海平線”展覽打破了“美協(xié)會員”這條橫杠,“在我看來,這個舉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還增加了學術含量。”

早期“海平線”在邀請藝術家方面設了一些“門檻”:年齡在45歲及以下,上海美協(xié)會員,這幾年作品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且規(guī)定受邀參加過的畫家原則上不再重復參加。然而辦了幾屆后,一些問題出現了,人才不是兩年就能冒出一批的,后來就很難選,難免出現重復。于是,2000年,朱國榮把“海平線”的邀請范圍放寬到“非會員”,同時采用了一個重大舉措,引入策展人制。

“前面幾屆都是美協(xié)來邀請的,幾屆辦下來,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套路,容易引起視覺審美疲勞、操作疲勞。因此2000年開始,我們引入策展人制。策展人可能會邀請美協(xié)所不了解的優(yōu)秀青年畫家,由此也拓寬了‘海平線’的視野和‘海平線’邀請藝術家的方式。我們請的策展人都是社會上比較有影響的、藝術上非常出挑的藝術家,也是‘海平線’的參與者。這也說明‘海平線’是個連續(xù)性的、不斷自我完善和更新的展覽。”朱國榮解釋道。

“排排坐、吃果果,尋求人事上的某種平衡,雖可基本求得皆大歡喜,卻很容易陷入平庸之中。”王劼音指出一些展覽的弊端。他很贊成納入策展人制度,“如果美協(xié)出面邀請,選了這位青年畫家,另一位與之水平差不多的畫家沒被選上,可能就會對組織有意見,那如果是策展人邀請就蠻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被選上的畫家,會覺得自己不一定比別人差,只是策展人有一定的偏好,下次換一個策展人,就可能被選上了。”

王劼音認為挑選什么類型的畫家參展,體現了辦展決策者的學術指導思想。在做策展人時,他會根據自己的學術觀點邀請人,絕不會摻雜人情因素。“策展人應該很有觀點,完全從藝術出發(fā),也會選一些可能大家一時不太看好卻有潛質的畫家,而不是吃大鍋飯、擺擺平,否則就變成日常事務,就沒意思了。”作為2000年“海平線”聯展的策展人之一,王劼音也邀請了幾位當時并不在主流圈里的、在莫干山路創(chuàng)意園區(qū)創(chuàng)作的畫家。

作為如今“海平線”聯展的領導者,施大畏也曾是首屆“海平線”的受益者,至今他仍很感謝當時的領導對他的栽培。“‘海平線’對正深入進行創(chuàng)作研究的青年美術家來說,無疑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把你的視野打開了,把觀察的方式調整了,讓你的思考深化了。同時,‘海平線’這個平臺的建立也體現了當時領導的胸懷,說明上海的城市文化有一種胸懷。那么,經過二十八年,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當時領導的胸懷,我們現在的領導有沒有。‘胸懷’不僅僅是容忍,更重要的還有高度,要有引領;第二,有沒有學術判斷;第三,有沒有具體的思考來跟藝術家包括青年藝術家重新交流探索。這些方面其實很重要,也是給現在的文化干部、文化組織者的一個新的思考課題。”

如今,“海平線”這個平臺越來越寬,參展范圍逐步擴大到了海漂族、外地以及個別與上海有因緣的外籍藝術家。“近幾屆我們也在全國邀請了一些有影響的中青年藝術家走進‘海平線’,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擴大‘海平線’的影響,也做了一些嘗試,思考‘海平線’能不能走向全國。”陳琪說道。對此,施大畏表示,“上海這個城市要真正變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不能只考慮上海的藝術家,要為全國的藝術家搭一個平臺,要思考本土的藝術家跟全國藝術家之間的關系。要把上海的心放大一些,上海是要為中國文化做貢獻的。有了這種胸懷,城市就有了厚度。”

“這些年來,國內也有一些中青年藝術家的展覽,但是往往搞了幾屆就沒有了,像‘海平線’這樣培養(yǎng)中青年的宗旨一直不變且堅持了二十八年的文化品牌,很難得。目前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美術家?guī)缀醵际菑摹F骄€’出來的。非常感謝‘海平線’,這個品牌是出人才的平臺。‘海平線’主要的宗旨就是要助推中青年藝術家,且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去遴選。我感到,如果繼續(xù)保持這樣的精神,‘海平線’后勁很大,再往下走二十八年,會出現更多優(yōu)秀的、讓我們上海這座城市更加驕傲的畫家。”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巡視員遲志剛說道。

各種風格異彩紛呈符合上海的城市精神

“那個時候,我們搞探索的畫家,有點像做地下工作一樣,當時整個思想還是偏左的,我們做抽象藝術的,畫根本沒辦法展出,而且不可能拿出來。因為那時,印象派被認為屬于資產階級,抽象主義被說成是帝國主義頹廢藝術。”上海美協(xié)副主席,2000、2010海平線策展人周長江回憶道。因此當他被美協(xié)邀請參加首屆“海平線”聯展時,他是非常高興的,他的探索作品終于得到了公開展示的平臺。

夏葆元也有類似的感受。1986年是夏葆元剛調入上海油雕院工作的第二年,參展機會蠻多,但他很快感到“海平線”的不同。“那時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政治任務,只能自己偷偷在其中加點私人的東西。但是1986年‘海平線’主辦方直接跟你說,你要畫與眾不同的東西,有點離經叛道的東西,強調要有創(chuàng)造性,這就很特別。”

事實上,在當時整個文化勢態(tài)略顯壓抑沉悶的環(huán)境下,上海美協(xié)提倡探索創(chuàng)新、重注藝術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理念在全國畫壇是少有的。同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展大都是海選式的,但“海平線”卻不拘一格,采用了當時很新穎的邀請制,主動邀請畫家參與聯展,且由藝術家自己選擇參展作品,給予邀請畫家充分的自由。“基本上你拿什么畫,就給你放,沒有什么審查制度,這在當時也是開了一個新的氣象。”夏葆元說道。

首屆“海平線”聯展上,王劼音展出的版畫作品中,有一幅叫《有限空間》,畫中,一個婦女拿著一個鳥籠。有些人看了這幅版畫后對王劼音說,你膽子蠻大的,這畫有點反諷的意思,籠中鳥讓人聯想到文藝受到禁錮。“但當時主辦方對這幅畫沒有提任何意見,這也體現了當時上海文化的寬松度,說明了上海文化界領導有這種寬容度。”王劼音說道。

對作品的主題沒有過多的限制,鼓勵并充分體現藝術家個性,這是“海平線”從創(chuàng)辦起就確立的特色,這也順應了藝術家們內心的需求。

“文革”時,用繪畫作圖解,上海畫壇敏感的神經與心理已對此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導致對文學性繪畫創(chuàng)作本能的反感,而極其迅速地轉向對于繪畫語言及其形式的探究。上海有著為數相當的中青年美術家,埋首畫室默默耕耘,面對西風東漸,以比較成熟的眼光進行著取舍,以調整自己的方向,拓展自己的道路。他們在畫室里探索嘗試的作品往往與一般的展品有較大的差距。他們有意識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讀美術論著,也讀其他學科的書籍。”美術評論家施選青說道。在她看來,二三十歲的青年美術家的作品讓人感到一種明顯的張力,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苦心,以及在放筆直去的氣勢下顯露出來的應予理解和寬容的幼稚與模仿。“而中青年美術家中的開拓者,則相對要穩(wěn)健一些,對于五光十色的現代藝術,其態(tài)度與其說是臨淵羨魚,毋寧說是退而結網,站在自己藝術個性的立足點上調整、強化自己,相對而言是棋高一著。這樣的藝術個性如若蔚然形成上海畫壇的新局面,無疑是可觀的,無愧于海派先風的。”

事實上,各種風格流派異彩紛呈本來就是上海美術的傳統(tǒng)。前上海美協(xié)主席沈柔堅曾經這樣說過:“處在文化窗口的上海中青年畫家,以發(fā)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革新精神為己任,懷著‘面向時代、走向世界’的壯志,他們博覽群書,辛勤耕耘、互相切磋,在藝術上各自抒發(fā)自己的繪畫語言,表現自己所看見和所想象的微觀及宏觀的境界、抒情性或哲理化,各顯其個性和特征。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力避地域性的模式或專一化,深知唯其各有創(chuàng)見,才能異彩紛呈。這也正是‘五四’之后上海畫壇的好傳統(tǒng)。”

如今,國內各級各類美術作品展覽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國家級的展覽,吸引了眾多畫家為之竭力拼搏,因為這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一種肯定,而且也會使作者得到更多的實惠。在美術界,由于一幅畫就改變一個畫家的命運的例子屢見不鮮 。“上海的畫家生活、創(chuàng)作條件相對好一點,不太有像一些外省市畫家靠藝術打翻身仗的想法,比較享受藝術的氛圍,尋求個性的發(fā)展。”朱國榮指出。施選青也認為,“上海的客觀環(huán)境和人才特質決定了上海不可能出現‘星星畫展’,也不可能出現四川畫派和北方藝術群體般的崛起。既不會一窩蜂于某個創(chuàng)作題材,也不甘一整片囿于某家畫風。”

也許上海畫家各種風格樣式的呈現使得上海繪畫沒有統(tǒng)一的特色,但在朱國榮眼里,其實這也是特色,“海派即無派,海派不是一個流派,是一種地域性的藝術性格的特色,這也是海派精神。一些外省市中有一個人畫得好,大家一窩蜂去學,會形成一個圈子,打出去就成為了某個畫派,人家覺得很厲害,但是看看作品,比較雷同。‘海平線’有意識地強化個人藝術風格,包括后來展覽中許多美術家拿出的作品自成系列,這對上海美術的多元化,個性化局面的形成,亦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很符合上海整座城市的精神,代表城市的創(chuàng)新能力。”

畫家張培礎認為:“與某些前衛(wèi)、先鋒的現代藝術展相比,‘海平線’的參展畫家相對嚴肅地注重對作品深層的藝術探究,在追求時代性當代性的同時去探索多元形式、本體繪畫語言的內涵,他們崇尚現代而不追逐時尚,標新立異而不排斥傳統(tǒng),張揚個性而不旁門左道。如果說海派畫家個性中這種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不溫不火、不‘東’不‘西’的處世哲學也是一種地域特色,那么這種有爭議的灑脫和穩(wěn)健正體現在‘海平線’畫展的作品中,成為海派繪畫藝術精神的閃光。”

也正因為上海畫家們對符合自身藝術個性語言的追求,使得他們相對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這也有利于發(fā)展上海繪畫的個性意識,同時也整體體現了一種藝術品格和上海態(tài)度。

“海平線其實是一波一波,具有生長性的。今天看看那些畫家的成就,我們回過頭來想當初那些情況,就格外感到這個畫展的重要。這個畫展會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一筆。它代表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美術界的一個轉機,也是中國美術的一個縮影。‘海平線’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紀念和進行分析的案例。”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說道。

“近三十年來,盡管我們的觀念、圖式、媒介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變的是,‘海平線’始終守望著都市的立場,延續(xù)著都市的文脈,塑造著都市文化的嶄新形象。藝術家們越來越鮮活的個性表達,都反映出他們對于都市美學的認同和思考。他們有著良好的學院背景,卻不拘泥于傳統(tǒng)樣式,有的埋頭于圖像結構,有的鐘情于材料技法,或寫實,或抽象,或反思,或冥想,面貌迥異,鮮有雷同,卻共同遠離了某種‘苦大仇深’‘裝瘋賣傻’的‘乖戾’之氣,總體上呈現出唯美、知性的市井味和書卷氣。”上海美協(xié)副主席,本屆“海平線”策展人李向陽說道。

當代性是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不是特定的一種藝術樣式

歷來,個性與創(chuàng)新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創(chuàng)新了才會形成個性,形成個性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海平線”自誕生起就確立的探索本質,也不斷促使參展美術家努力更新觀念,力求出新。

受邀參加首屆“海平線”時,張培成還是個三十多歲的青年,并不知道“海平線”會辦那么久,更不會想到后來自己會擔當策展人的角色。但是有一點,當時他心中是明白的,這是一個不同于平時的展覽,觀念必須現代一點。于是,在創(chuàng)作時,他很當一回事,那些日子里天天在紙上抹,還想著法子變換花樣。“現在想來有點可笑,可是有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作為過程,始終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狀態(tài),不滿足于現狀,似乎總想來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絕句。現在回想起來這段日子,我走過的歷程,還真是個重要的階段。正是這種過程,讓你有了更多更理性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又讓你向著某個方向去苦苦地實踐,留下了種種有意味的情感的痕跡。”

“本來我們探索創(chuàng)作時都是各自單干,然而一個人畫,有時會產生一些迷茫。有了‘海平線’這個平臺就可以多交流,形成一種風氣,有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氛圍。記得1986年的‘海平線’展覽,討論氣氛很熱烈。所以,‘海平線’還是要堅持總體方針,多選擇一些青年畫家,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給予平臺進行展覽、交流。”畫家楊正新說道,他也是首屆“海平線”的參展畫家。

對此,畫家孫化一是感同身受,“一個畫家,創(chuàng)作時常常會游移在生澀和嫻熟之間。當自己的繪畫形式在創(chuàng)作中開始被運用得嫻熟之時,可能也正是審美疲勞產生之際。畫家試圖在繪畫語言上有所變化,原有的嫻熟就會轉向生澀。此時畫家的內心往往是忐忑的,徘徊在自信與不自信之間。也正是這個階段,有效的外力助推,能增強畫家在自我突破中的底氣。‘海平線’的組織者們正是扮演了最有力的助推者,他們以敏銳的藝術直覺在各類美展中發(fā)現那些正在繪畫語言上積極尋求突破的實踐者,邀請他們加入‘海平線’的行列,為他們提供獲得鼓勵和肯定的平臺。”

事實上,也正是這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賦予“海平線”以無限的生命力。從第二屆“海平線”起,繪畫聯展擴大為繪畫、雕塑聯展,隨后又不斷打破壁壘,作品樣式從傳統(tǒng)的油國版雕拓展到裝置、影像和公共藝術等。

“2006年,當代藝術已經非常盛行。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已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那么,我們美協(xié)當時思考的是,要不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我們覺得,不能把當代藝術拒之門外,不能使美協(xié)處于當代藝術的邊緣,我們應該主動承擔起引導作用。”朱國榮回憶道。由此2006年的“海平線”對參展作者的挑選比以往更偏重于畫家的活躍藝術思想和大膽藝術創(chuàng)新,2006年“海平線”參展者的年齡是歷屆“海平線”中最年輕的,平均年齡在36歲左右,但學歷是最高的,包括不少學院里的老師、研究生、博士生。

“把上海具有探索精神的畫家推出來,這是‘海平線’最有價值的地方,也只有這樣,上海的美術才能不斷發(fā)展。‘海平線’聯展運行到現在,還是非常有成效的。”周長江指出。同時他建議,今后的“海平線” 膽子還可以再大一點,探索性的東西可以再前沿一點。“今天青年人對社會、對學術關注的方式,全都變了,如果還用傳統(tǒng)的方式會有問題,所以‘海平線’也要永遠創(chuàng)新,要跟隨時代前進,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要把年輕人作為重點,以年輕人關注的熱點為主導,才會走在他們的前面。從這個角度上說,‘海平線’將來還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人們也看到,在商業(yè)狂潮的沖擊下,當代藝術越來越光怪陸離,藝術界的紛繁復雜呈幾何級數生長。幸而,在一片市場追捧的狂熱中,還有一股冷思考。兩年前,法國著名評論家讓·克萊爾曾出書《論美術的現狀》,公開抨擊西方先鋒(前衛(wèi))藝術,對其理論基礎和操作黑幕,進行了酣暢淋漓的揭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海平線”在“求新”方面的態(tài)度、立場也尤為重要。“我們把當代藝術納入進來時,也有自己的選擇,不會為取得轟動效應,把亂七八糟的作品吸納進來。美協(xié)辦的‘海平線’不能跟在藝術家后面,始終要處于引導地位。像聯展中展出的一些實驗水墨作品已經走得很遠,但其中對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還是有傳承的。我們一貫鼓勵藝術家標新立異,敢為天下先,也要求藝術家遵循真善美的原則,給予社會良心和關懷,因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而是可以融合為一體的。這是一件具有挑戰(zhàn)性而又是非常復雜的事情。”朱國榮說道。

“28年過去了,海平線畫展早已成為本市美術界的一個著名標志和品牌,更重要的是我們不無意外地發(fā)現早被預言其滅亡的架上繪畫作品,仍在這個畫展中維持著它應有的尊嚴。經過了28年的泛起、裂變和沉淀,藝術家們的野心擴大了,他們的工作室裝上了滑輪與吊車,內心卻更為沉穩(wěn)、清醒和冷靜。一代以上的藝術家趨向于成熟,面向各自的藝術理想和目標。他們發(fā)現,藝術的形態(tài)或許變了,但它們的個性未變,世道和人性不變,藝術的規(guī)律也斷乎從未變更。”夏葆元感慨道。同時,看了年輕人的畫后,他覺得后輩跟他們這一代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當時的畫家即便畫前衛(wèi)畫,可能也還在研究中國文化,從中汲取營養(yǎng),比如張建軍研究了道教,李山去廟里住了一段時間,很有感觸后再創(chuàng)作。而現在的年輕人的底蘊是動漫這類,完全是不同的文化著眼點。”

“如今,很多青年人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當代、前衛(wèi),而且確實有國際語言,這批青年藝術家技術的精湛、創(chuàng)作形式的完整是讓我非常欣喜的。但是還有個問題是,他們作品里面的內涵往往不夠,還趨于表面。”施大畏指出,“創(chuàng)新是民族的一種精神,傳統(tǒng)形式也有創(chuàng)新的內涵在里面。希望我們的青年都在創(chuàng)新,不能守舊。那什么是當代性?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是特定的一種藝術樣式,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還可以是影像的、裝置的。創(chuàng)新的形式不重要,關鍵在于心靈深處你對創(chuàng)新的認識,關鍵在于你是否表現了當代人的一種追求,表達了你的信仰、你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對生活的理解。”

“海平線”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創(chuàng)作與研究本就兩翼齊飛,只是在浮躁的社會,創(chuàng)作有時往往為了速度而舍棄研究,單翼飛行,卻往往飛將不遠。而海平線與其他畫展不同的一個特色是,更多地注重學術探討的價值。首屆“海平線”聯展上,舉行了為期三天的專題研討活動,應邀與會的,除參展者外,還有中青年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文學、哲學、美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家、作家、編劇和少數美術界前輩,共五十余人。研討會高潮迭起,共涉及:繪畫的本質和功能,如何用新的語言反映生活和表現時代,繪畫的現代意識及對今后繪畫趨勢的預測,東西方藝術的距離問題,發(fā)揚現實主義繪畫傳統(tǒng)等五個主要方面的議題。

如今,國內外各類美術大展越來越多,“海平線”聯展的邀請制、策展人制早已非常普遍。與此同時,青年人獲得的機會越來越多,平臺也越來越多,那么,“海平線”這個老品牌如何發(fā)揮新的活力,以吸引不斷涌現的青年藝術家?如何避免聯誼會式的熱鬧,真正給予青年人幫助,乃至引發(fā)大家關于美術及文化的思考?學術,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在《“回望海平線”——第十五屆海平線繪畫雕塑特別展1986——2014》畫冊中,每個藝術家都有一段藝術觀念的闡述,或長或短,或關于個人創(chuàng)作的體悟,或關于整體藝術狀態(tài)的思考,認真而純粹。

翻看以往的資料,策展人、評論家對當屆參展的作品的評價中,往往會直言缺陷,認為部分藝術家作品令人不甚滿意,但是其實整個展覽的意義以及所傳揚的學術思想和文化定位要大于作品本身。

“就全國民眾、就上海的普通市民的知曉度來說,‘海平線’的影響力還不夠。‘海平線’要有更大的輻射力,就要不斷發(fā)展,思考如何與學術更加深入地結合起來,這方面很難做,但是是一個方向。”朱國榮說道。

“上海應該努力成為文化理論,美術理論的重鎮(zhèn)。‘海平線’要發(fā)展,要加強理論研究,要把文化理論者組織起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海平線’出來以后,對于整個中國現代藝術的畫風以及上海流派的創(chuàng)造,起到怎樣的作用?藝術家是否創(chuàng)造了與人類的視覺史、色彩史,與工業(yè)時代、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相呼應的美術流派。上海不但是出美術館、出畫家的地方,上海更應該成為美術流派衍生嬗變的一個文化中心。”顧曉鳴說道。

畫家黃阿忠認為,“海平線”要繼續(xù)發(fā)展的話,要有一些新的理念。“對于青年畫家也是如此,畫不在乎多,但是一定要有理論,一定要有自己的觀念、看法,不然光畫多,就像光埋頭拉車不看路線,可能會走錯路。我們要有研究,要對于自己有理論上的總結,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建議‘海平線’的研討會不用大,大了容易流于場面化,可以搞一些小型的、專題性的研討會,大家圍繞幾個議題來探討,會比較有意思。”

“青年畫家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出來,在這個平臺上亮一亮以后,社會對你們的評價,會讓你們去思考以后的發(fā)展,找準今后的路。”施大畏透露,在本屆“海平線”聯展半年的展期中會做一些小型、中型的,分年齡段的研討會。

“我們做這個展覽不是給青年美術家‘錦上添花’的,我要給他們的是大目標的‘雪中送炭’,希望給予他們思考。不思考,今后就走不遠。現在這個時代需要思考,勤于思考。而我們現在恰恰思考得太少,很多都是短平快的、娛樂化的、功利化的東西。”施大畏指出,希望通過專業(yè)的展覽,讓這批藝術家重新靜下心來,思考創(chuàng)作本體的問題,回到原點,想想到底為什么畫畫,畫什么,夢想在什么地方,然后把這個思考變成一個方向;重新思考藝術家在今天社會的發(fā)展中,要擔當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怎么在新的形勢下,形成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高潮。“也希望大家都靜下來學習,理論的自信要靠知識來支撐的。青年藝術家要謙虛地學習,有敬畏文化之心,這樣才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文化的目標就不會偏移。我們這一代藝術家也要敬畏文化,這樣我們就能不恥下問,不好為人師。”

在中華藝術宮,施大畏看到每天有絡繹不絕的觀眾來看“海平線”聯展,他頗有感觸地說:“文化發(fā)展到今天,不要小看這些普通市民,參觀的人中有些是看著覺得好玩,還有許多人是從中看社會,一個美術史就是一個社會發(fā)展史,美術史里面可以看到一個時代,這也是做展覽的主要意義,讓所有看展覽的人跟我們的藝術家一起來研究、思考當代藝術跟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聯,思考上海文化發(fā)展的問題,思考一些民族的、時代的問題。做展覽是個文化再生產的過程。要有目標,不是自娛自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還承載著一個傳播、引領的作用。我們做這個展覽最大的期盼是,大家在展覽面前想想,橫向比比,縱向比比,最后找出一個坐標,然后往前走,為城市做出貢獻。”

“海平線”應該是最充滿希望的光明線,因為太陽從這里躍出海面,浪潮不斷從這邊洶涌而來。“海平線”聯展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永遠在為培養(yǎng)、扶持上海美術創(chuàng)作的未來的中堅力量而推波助瀾。與此同時,“海平線”一直在拷問自身的存在價值,尋求自己的文化定位,這是一個自我完善、創(chuàng)新的平臺,不僅僅是往屆的沿襲和承續(xù),更是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和期望。因此,“海平線”這個品牌的價值不僅在于促進了上海美術的發(fā)展,二十八年來,它一以貫之的對藝術品質的堅守,它所彰顯的上海態(tài)度,對于其他藝術領域的發(fā)展,對于文化的發(fā)展,也具有獨特的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上海藝術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福利|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另类视频| 尤物视频一区|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va视频|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99热|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在线看国产精品| 毛片免费视频| 激情乱人伦| 国产三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中文字幕1区2区| 久久久黄色片|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色图另类|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成人国产精品2021|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伊人91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亚洲视频一区| 99在线国产|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毛片网站在线看|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91美女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