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濱(山東省萊州市朱橋畜牧獸醫站 261400)
提高種雞場產蛋率和受精率的綜合措施
吳春濱(山東省萊州市朱橋畜牧獸醫站 261400)
種雞場是指肉雞或蛋雞的父母代雞場,種雞場所供應的商品就是種蛋,種蛋孵化后就是商品代肉雞或蛋雞了。飼養種雞通常比飼養商品蛋雞有更大的利潤空間,但是飼養種雞需要有較高的投入及較高的飼養水平,例如喂料要求較高、需要飼養一定數量的公雞等。而影響種雞場產蛋率和受精率的因素很多,以下圍繞飼養管理因素,從種雞場產蛋各個時期談談如何提高種雞場產蛋率和受精率。
21周齡以后,種雞的生理及內分泌系統由于外界特別是光照的刺激會發生很大變化,如果不適應種雞的多方面生理變化,會影響種雞的產蛋率。這一階段應盡量減少應激,任何環境條件的突然變化都會使雞群驚恐,引起應激反應,導致雞群食欲不振、產蛋率下降。這個時期在光照、溫度、通風等方面應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光照能刺激母雞腦垂體分泌生殖激素,提高產蛋率。產蛋期光照原則是光照時間宜漸長不宜漸短,光照強度也不可減弱,從而使母雞適時開產并達到產蛋高峰,充分發揮其產蛋潛力。
從25周齡開始,應采用 “每日”限飼的方法進行飼喂,并根據體重要求逐漸增加料量。要按體重適時進行分群,對超重的群體進行必要限飼,對體重小的群體則進行合理補飼,以縮小全群體重差異,達到開產體重的整齊化。體重是衡量后備雞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骨骼的發育與將來母雞的蛋重、蛋殼強度的好壞密切相關[1]。
從第20~30周應該有兩次更換料號的過程,及時將育成飼料換成產蛋期飼料,滿足種雞生長所需的營養含量,否則會影響種雞的產蛋率。一次是在第21周由育成期料過渡到預產期料,一次為第25周由預產期料過渡為產蛋期料,要求按每天增加所更換料量的15~20%的比例,以1周的時間將料號過渡完畢。用這種方法可減輕因料號改變對種雞腸道的刺激,避免白痢病及其他應激等情況的發生,提高種雞場的產蛋率。
種蛋剛剛產下時,氣孔是開放的,細菌很容易侵入,因此蛋窩中的墊料必須保持清潔[2],必須定期更換墊料以保證墊料不容易板結、發霉和污染,否則會使微生物數量增加,降低產蛋率。蛋箱內墊料三天噴霧消毒一次,每周添加新墊料,并且每30d更換一次產蛋窩內墊料。
母雞產蛋最適宜的溫度是18~23℃,通常,當雞舍溫度達到27℃時產蛋量開始下降。母雞產蛋最適宜光照是16h,光照強度30~40lx。母雞生長到21~22周齡,體重達到標準后,就要加光刺激促進性成熟,以使雞群在25~26周適時開產。種雞的臉色、雞冠、恥骨間距大小,換羽速度的快慢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斷種雞生長發育和性成熟的程度。
開產越早死亡越多,達5%產蛋率時開產早的比晚的死淘多2%;開產時體重過小或過大死亡相應較多,120日齡后增重越大死亡相應越多[3]。種雞是否按時開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12周齡至開始產蛋期間的生長發育、體重增長情況和這個時期的光照方案。特別是從14周齡到開始產蛋的這一時期,務必在每一周都使體重達到標準,同時適時、正確地執行光照計劃,對按時開產有重要意義。
隨著產蛋率的增加要逐漸增加種蛋收集次數,每次的種蛋收集的數量不應多于全天產蛋總數的30%。每天早晨和晚上都應集蛋,每天最后一次種蛋收集的時間不應太早,以避免太多的種蛋在產蛋窩內過夜。集蛋前,應洗手消毒。在每次集蛋的同時,分開合格種蛋與淘汰蛋。種蛋揀出雞舍后,在準備間里盡快分選、裝盤[4]。每天的床蛋(或地面蛋)應單獨收集,正常收集種蛋時暫不要收集床蛋(或地面蛋),以免污染其它干凈種蛋。收集后的種蛋應立即進行消毒,消毒方法可用2倍或3倍量福爾馬林薰蒸消毒。
產蛋高峰前的增加飼料方式和速度,根據不同雞群的情況來決定。這主要取決于季節、雞群的發育狀況、開始產蛋時間的早晚、雞群的均勻度、產蛋上升的速度和預計產蛋高峰的高低等因素。一般來說雞群的均勻度越好,開始產蛋的時間就越整齊一致,產蛋率上升的速度就越快,高峰就越高,這種情況下,就要根據產蛋上升的幅度及時增加飼料,必要時,開產后可每天增加一定量的飼料,直至產蛋率達40~50%時,達到高峰料量。對于推遲開產的雞群,往往產蛋率上升速度較慢,高峰也較低,過快地增加飼料只會增加體重,對后期的產蛋率造成損失。
雖然產蛋高峰是重要的,但產蛋全程的持續性對提高種雞場的產蛋率也同樣重要。產蛋期母雞體重過分超重,會影響種雞產蛋率,提高母雞死亡率,所以必須在產蛋高峰一過就馬上開始控制母雞體重。另外,從育成舍轉入產蛋舍時、產蛋過程中以及產蛋后期,均應定期觀察雞群,發現病、殘、弱、抱窩雞和不下蛋的雞,應及時淘汰。
盡管種公雞只占整個雞群數量的10%左右,但對整個雞群生產性能的影響卻占到50%,公雞質量差就意味著整個雞群生產性能差,因為受精率每下降l%相當于產蛋率下降1.2%。所以種公雞的管理與種母雞管理同等重要[5]。
種公雞飼養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受精率,延長種公雞的使用期限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遺傳潛力,應確保種公雞不失重不過肥,使每只公雞都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準確稱料,并根據每周的死淘率精確計算給料量。公雞在整個飼養期都要保持體重的增長,性成熟后公雞體重更應緩慢增加(每周體重增加大約10~15g),才能使公雞有良好的受精率,所以產蛋期公雞的料量一定要緩慢增加。飼料給量不足將導致公雞性活動能力下降,因而根據雞舍內溫度和飼料中的能量水平準確地確定飼料量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正確確定在現有的飼養環境條件下能夠取得理想的飼養成績的合理的料量和體重,產蛋期應對公雞進行抽樣稱重。
公雞與母雞分開飼養,實現了在產蛋期通過控制采食量而更有效地控制公雞體重,這種做法能夠提高受精率和健雛數,從而提高種雞場的產蛋率。具體方法為從第17周就開始逐漸提高公雞料線,到第20周只有少數母雞可以吃到公雞料,第22周公雞料線已調至距地面大約40cm的高度,母雞料線早已于育成期安好了限制公雞采食的柵格,公母完全分飼[6]。本系統是由美國Auburn大學的McDaniel(1986)首先倡導的,其理論是基于種公雞和母雞頭部大小不同以及公雞較高,可以改變飼料設計或高度,將公、母分開飼喂[7]。雙喂飼系統(Dual Feeding System)施行結果與傳統的公雞與母雞吃同樣飼料系統相比有許多好處。McDaniel(1986)以含有粗蛋白質12%,ME2800kcal/kg,鈣0.95%和有效磷0.40%的飼料喂飼公雞,其攝食量最高至每日123g,與傳統飼喂方法比較結果如圖1、圖2和圖3所示[8]。這些圖顯示,采用雙喂飼系統后種公雞體重受到明顯控制,種公雞產精率、種蛋受精率得以提高。

圖1 種公雞體重變化

圖2 種公雞產精百分比

圖3 種蛋受精率
種雞場對疫病的防控要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健全全進全出的生物安全體系,加強消毒和衛生控制,減少疫病的發生,為種雞穩產高產奠定良好的基礎。凡須進入種雞場的車輛物品必須在大門口沖洗消毒后方可進入,其他不便沖洗但又必須進入的物品須在熏蒸箱或料房中熏蒸后才可進入,盡量杜絕與生產無關物品進入雞場。合理地劃分功能單元生產區和生活區必須嚴格分開,生產人員必須經過淋浴,更換經過熏蒸消毒的衣服、鞋帽后方可進入生產區。所有雞舍門口設立消毒盆,消毒盆內消毒藥新鮮有效,所有進出雞舍人員須腳踏消毒盆,充分浸沒鞋面。進入雞舍的所有物品必須經過消毒[9]。平時可應用一些廣譜抗菌藥物來預防或治療種雞一些疾病。產蛋期應停藥,產蛋期服用磺胺類藥物,種雞則表現采食量下降、產蛋率下降、蛋殼變薄、畸形蛋比例增多[10]。一旦雞群發病要及時確診,謹慎用藥。
總之,影響種雞場產蛋率和受精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些因素都是相互關系的,關鍵是我們對雞群整體的管理,只有從產蛋前期就加強對雞群的管理,以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把工作真正落實到位,才能真正體現出雞群的生產性能,提高種雞場的產蛋率和受精率,才能夠保證種雞群的健康,保證種雞場的正常生產。
[1]王俊文.提高蛋種雞養殖效益綜合措施[J].畜禽飼養,2009(4): 16-17.
[2]呈琦供.種雞場產蛋箱、種蛋運輸的管理[J].中國家禽,2002,24 (15):51.
[3]莊志偉,侯慶文,李勤修,等.種雞產蛋前期猝死原因調查與分析[J].中國家禽,2006,28(17):30-31.
[4]張麗瓊.提高種雞場種蛋質量的管理技術[J].農技服務,2008,25 (3):56.
[5]陳合強.肉種雞受精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及預防對策[J].家禽科學,2010(9):19-24.
[6]井長偉,魯雪蓮,戚凱,等.肉種雞場的飼養管理要點[J].家禽科學,2005(10):22-24.
[7]沈添富.肉種公雞營養與公母分飼[J].飼料工業,1994(24):18.
[8]Arbor Acres.Broiler Breeder Feeding and Management[J]. Feedstuffs,1986(11):12-15.
[9]王建,伍微,等.種雞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及主要內容[J].四川畜牧獸醫,2008(2):43-44.
[10]王曉楠,周淑芹,周啟扉,等.影響種雞場孵化率的因素[J].四川畜牧獸醫,2006(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