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沈乾生 吳楠
林文勇福建反季節養鵝第一人
張輝 沈乾生 吳楠

林文勇給鵝喂食。
最近,一部本土微電影《鵝娘》在詔安人的朋友圈“瘋傳”。微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林文勇從“辦公司做貿易”到“開農場養灰鵝”的故事。在詔安,養鵝本稀松平常,故事的特殊性在于,林文勇引入現代科技,改變種鵝的生長繁殖周期,生產反季節鵝苗,成為福建開展反季節養殖種鵝的第一人。
在他的帶動下,養鵝老縣初探現代科技養鵝新模式,當地反季節商品鵝的養殖戶已經超過40戶,林文勇也由此得名“鵝爸”。
對于“鵝爸”這個新綽號,林文勇樂于接受。
“小時候,我媽靠養鵝供我讀書。”從小耳濡目染,林文勇對鵝的習性一清二楚,在他看來,生長繁殖的季節性,是養鵝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鵝一般在4~9月進入休產期,清明以后便鮮有鵝苗供應,五六月份市場上就難覓商品鵝的蹤影。”林文勇說,鵝的繁殖期主要在秋冬季節,傳統鵝苗大都在此時集中上市,一只鵝苗10余元錢,天寒地凍鵝苗成活率難以保證。
“養鵝業要發展,得四季均衡生產。”在廣東結識施振旦教授后,林文勇有了答案。
施振旦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長,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主導了“鵝反季節繁殖技術研究和推廣”項目。在他看來,要做到四季均衡生產,必須克服季節性問題,讓鵝在夏季休產期也能夠正常繁殖,反季節養殖技術是不二法門。
經過市場調查,林文勇發現:“反季節鵝苗最高可賣到一只85元,平均價格60~65元,傳統秋冬鵝苗價格最高不過20多元。此外,夏季育苗存活率可達95%以上,遠高于冬季80%左右的存活率。”
施振旦也認為,詔安開展反季節養鵝有著天然的優勢,當地夏季多降雨,山區清潔水源多,且草場充足,很適宜進行反季節養殖。
而且據縣志記載,早在明萬歷年間,詔安就開始養鵝。詔安灰鵝是國內知名的品種,作為福建最大的灰鵝養殖基地,詔安鵝出欄量每年超過120萬只,產值上億元。“廣東是全國主要的鵝消費市場,全年消費量達1500萬元
左右,這就需要60萬~80萬只產蛋種鵝,廣東地少人多,詔安便成為重要生產基地。”
2008年年底,林文勇當起了“鵝倌”,成為施振旦的弟子。
“反季節養鵝需要掌握較高的技術,例如通過光照的控制,改變其繁殖周期,達到秋冬休產、春夏產蛋的反季節效果,同時調節溫度等環境因素,在非繁殖期時模擬繁殖期的環境條件。”施振旦表示,反季節養鵝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差池。
林文勇在詔安辦起了家庭農場,盡管有了技術后盾,但反季節養殖仍是一個需要因地制宜不斷探索的過程。
“12月中下旬開始,就要對種鵝進行一個月的長光照管理,每天光照時長需18個小時,以誘導其休產。”林文勇的標準化鵝舍頂部由四層隔熱板遮蔽,內部配備了日光燈,以實現光照時長控制。同時,鵝舍一面墻配備降溫水簾,另一面裝上了抽風機,以保證通風透氣。
橋頭村的一排百年大榕樹是農場的“風水寶地”。“夏天水泥路地表溫度42℃,但是榕樹下只有28℃,鵝在氣溫不超過30℃時,就能夠產蛋。”林文勇表示,將鵝舍建在樹蔭下,利用天然的小氣候條件模擬產蛋環境,大大減少了設備投入。
“鵝爸”經驗還包括喂養綠色飼料、營養調控、使用天然水源等方式為反季節養殖保駕護航。
林文勇也吃過不少虧:“夏天孵化,溫度難以控制,一超過37.5℃的正常孵化溫度,便影響產出。”現在,他通過使用電孵機以保證恒溫孵化,并運用人工授精技術提高受精率。下一步,他還將嘗試從鵝身上提取血清做成防疫藥品,以解決外來疫苗適用性不高的難題。
如今,林文勇的反季節養鵝事業已經初見成效。占地40多畝的養殖基地建成了標準化種鵝室、育雛室、孵化室和水陸運動區。2014年,他的農場反季節種鵝養殖數量達到1200只,產出反季節鵝苗1.6萬多只,純利潤超過36萬元,還帶動了當地養殖戶加入反季節養殖的隊伍。
林文勇表示,目前詔安已經有40多戶養殖戶購進反季節鵝苗進行商品鵝的養殖,經濟效益不錯,“一些養殖者頭年就賺了40多萬元”。
盡管林文勇的養鵝事業正風生水起,但在詔安農業局畜牧技術服務站站長高志乾看來,要推廣“鵝爸”經驗,并不容易。
“反季節養殖的技術和設施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高志乾說,一個可以容納40頭種鵝的標準化鵝舍,成本超過10萬元,詔安人大都將養鵝作為副業經營,而且主要是老年人在養鵝。
對于林文勇的成功,高志乾認為,其農場“充分利用了當地天然的‘小氣候’條件,弱化了技術要求,節省了資金投入,但是這種‘小氣候’并不具備普遍性”,反季節養鵝不應貿然全面鋪開。“廣東是鵝肉最主要的消費市場,廣東人吃鵝肉也有季節性,6月到10月期間,鵝肉的消費量并不大,市場容量有限,一窩蜂地反季節養殖,可能
供過于求,價格優勢不再。”

林文勇和他的鵝群。

詔安是福建鵝苗的主要產區之一,當地特產的灰鵝體形大、生長快、抗病強、肉質鮮嫩,深受消費者青睞。
高志乾的隱憂不無道理,目前反季節鵝苗的市場價格已經出現回落跡象。
“去年廣東夏季反季節鵝苗雖然價格仍然處于高位,但已比以往回落三分之一。”施振旦表示,2004年廣東曾出現過反季節鵝“反客為主”的現象。“當時廣東許多種鵝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哄而上開展反季節繁殖生產,但大部分肉鵝養殖戶還未有反季節生產肉鵝的習慣,出現了夏季反季節鵝苗跌價的問題。”
“反季節養鵝是好事,但只能作為當前養鵝業的有益補充,對林文勇這樣有資金、有技術的新型農民,我們進行幫扶和引導,并適當帶動本地養殖戶參與到其中,以保證四季均衡生產,傳統養殖與反季節養殖各得其所。不能因為一時的效益,一哄而上。”高志乾說。
不過,林文勇與施振旦對反季節養鵝技術有更大的期許。
“規模化、產業化的全年肉鵝穩定供應,是現代化鵝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前提。”施振旦表示,反季節技術是延伸鵝產業鏈的重要“法寶”。
詔安盡管是養鵝大縣,但是其鵝肉加工工業卻基本處于零起步階段,林文勇希望成為這塊蛋糕的開發者:“我希望能夠向臺灣的鵝業看齊,引進相關資源,利用反季節技術,從事鵝肉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并能夠開拓東南亞市場”。
思 考
均衡,源自美學概念。在產業發展中,同樣需要均衡法則,才能實現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構建產業之美。
囿于生長繁殖的季節性,養鵝業面臨著先天不均衡的生產瓶頸。秋冬集中上市時,鵝賤傷農;春夏則鮮有鵝蹤跡,養殖戶有心無力。
養鵝老縣詔安通過引進反季節養殖技術,用技術彌補市場空白,以均衡生產突破季節性局限。單一季節扎堆上市情況不再,重塑消費習慣成為可能,養殖戶的收益自然得以提高。更為重要的是,過往鵝肉間斷供應,加工業一度踟躕不前。反季節技術破解原料供應難題,為鵝肉深加工、產業鏈延伸打下了基礎。
當然,劍指均衡生產的反季節養殖技術,但若運用不當,也易重新墮入“不均衡”的陷阱。作為養殖戶,切忌盲目追隨、一擁而上,如此才能實現四季均衡生產的理想狀態,推動養鵝產業的有序發展。
(摘自《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