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園園,林 敏,張梅芳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化療已被廣泛應用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療。胃腸道反應及骨髓抑制是化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前者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噯氣、反酸、便秘等;后者表現為全血細胞降低,以白細胞受影響最大,特別是粒細胞,一般化療后7~14 d達最低。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可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造成患者精神緊張、焦慮,影響生存質量,甚至主觀放棄治療;而骨髓抑制則導致免疫力下降,繼發諸多并發癥,從而延誤化療進程或被迫放棄化療。我科采用耳穴埋豆防治乳腺癌化療所引起的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使用CEF(環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或CE(環磷酰胺+表柔比星)化療方案的乳腺癌患者120例。納入標準:確診為乳腺癌需化療患者;需采用CEF或CE化療方案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化療前已存在胃腸道癥狀、習慣性便秘、白細胞計數不正常患者;膠布磁珠過敏患者;有精神類疾病溝通困難的患者。120例患者均為女性,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48.3±10.2)歲;其中浸潤性癌 49例,黏液性癌11例,CEF化療方案19例,CE化療方案41例;平均白細胞計數(4.32±1.24)×109/L。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30~67歲,平均年齡(49.5±11.2)歲,其中浸潤性癌47例,黏液性癌13例,CEF化療方案21例,CE化療方案39例,平均白細胞計數(4.28±1.31)×109/L。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1.2.1 治療及護理 兩組患者每次化療時間為1 d,每21 d行化療1次,為1個周期;CE方案者共行4周期化療,CEF方案者共行6周期化療。2組患者均在化療前30 min給予靜脈滴注0.9%氯化鈉100 mL+鹽酸托烷司瓊5 mg+地塞米松10 mg行止吐治療;化療后給予地榆升白片口服,0.3 g/次,3次/d,以升高白細胞數。化療前后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常規+食療方)、情志護理等。觀察組在化療前1 d予以耳穴埋豆(取穴:神門、交感、耳中、脾、胃、大腸、腹、三焦、腎、腎上腺)。方法為:首先向患者解釋取得合作,每次操作貼壓一側耳朵,于化療前1 d,用75%酒精或安爾碘消毒耳廓局部皮膚,選擇耳廓相應穴位,用探針在耳廓相應穴位上找到敏感點,將耳穴磁珠貼貼于穴位上,并給予適當按壓,使耳廓有酸、麻、脹、痛感,耳部有微微發熱,即為“得氣”。之后督促患者按照護士按壓的力度,每日按壓3~5次,每穴3~5 min,以耳廓有發熱、脹痛感為宜,可根據不同情況適當增減按壓次數,3~5 d后取下耳穴磁珠貼,雙耳交替,直至化療后第10天。所用耳穴貼為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的華佗磁療貼。
1.2.2 療效標準 于化療后分別記錄2組患者惡心、嘔吐程度,及有無噯氣、反酸,便秘、食欲減退,白細胞合格例數;并對第1~4個化療周期的數據進行分析。惡心、嘔吐評估標準按WHO制定的抗癌藥物不良反應標準,分為0~Ⅳ度[1]。0度:無惡心,無嘔吐;I度:有輕度惡心,不影響進食及日常生活,嘔吐1~2次/d;Ⅱ度:中度惡心,影響日常生活,嘔吐3~5次/d;Ⅲ度:重度惡心,嘔吐>5次/d;Ⅳ度:難控制的嘔吐。惡心、嘔吐程度達到Ⅱ度及以上者為陽性患者。白細胞合格標準:①白細胞計數正常,即≥4.0×109/L;②白細胞計數為 3.5×109/L~4.0×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正常。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卡方檢驗。
除對照組1例患者(行CE方案化療)因嚴重嘔吐于第3周期化療后放棄治療外,其余患者均順利完成化療。
2.1 兩組患者化療后惡心嘔吐程度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患者化療后噯氣、反酸、食欲減退及便秘發生情況 見表2。
2.3 兩組患者化療后白細胞合格率比較 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化療后惡心嘔吐程度(陽性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后噯氣、反酸、食欲減退及便秘發生情況

表3 兩組患者化療后白細胞合格率比較
3.1 化療不良反應產生的中醫解釋 中醫學認為,化療藥物相當于中醫抗癌祛邪藥,但邪去正傷,脾胃受損,升降失調,從而導致惡心、嘔吐、納呆腹脹、噯氣、反酸、食欲減退等癥狀[2]。且癥狀隨化療周期增加而嚴重。化療前使用鹽酸托烷司瓊可阻斷嘔吐反射過程中神經介質的化學傳遞,起到止吐的作用,藥物半衰期為7.3~30.3 h,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增加止吐療效。藥效過后,患者仍可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程度輕重不一,加上心理因素的影響,有些患者往往未到藥物失效,惡心、嘔吐癥狀就已經出現。對照組1例患者因劇烈嘔吐,加用止吐藥后效果不明顯,且拒絕任何中醫止吐治療,導致嚴重焦慮,在行第3周期化療后放棄治療。便秘則由于化療期間,使用化療藥物導致氣虛下陷、腸道失潤、傳導無力;或因劇烈嘔吐導致水電解質失調;止吐藥物致胃腸道功能低下;化療后神疲乏力,活動減少;食少納呆,攝入量減少,導致糞量減少從而不能刺激腸道蠕動引起便秘。骨髓抑制在于化療導致臟腑、氣血、正氣損傷,尤以腎精受損、脾胃功能失調為最主要原因[3]。
3.2 耳穴埋豆緩解化療不良反應的機制 祖國醫學認為,耳與經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陰陽十一脈灸經》記述了“耳脈”;《黃帝內經》中《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路,其氣血皆上于面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別氣走于耳而為聽。”羅天益《衛生寶鑒》記載:“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可見耳與臟腑關系密切,說明耳與臟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關的。耳廓的每個耳穴都與其所對應的整體部位在中樞內的投射存在著雙向特異性突觸聯系[4]。加上耳廓上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及淋巴管分布,并相互交織成叢,利用對耳穴的刺激,可通過耳廓神經體液途徑與機體各部發生聯系,推動氣血運行的同時,調整臟腑功能。本研究選用耳穴穴位為交感、神門、耳中、脾、胃、大腸、腹、三焦、腎、腎上腺。神門穴可鎮靜降逆;胃、耳中穴主要用于胃痛、嘔吐的治療,具有調中焦、和脾胃、理氣降逆作用;脾穴,脾主運化水谷,可調節消化功能,此五穴聯用可調節植物神經紊亂、疏通精氣、緩解內臟平滑肌痙攣,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吐、促進食欲之功效,并能抑制腺體分泌,防止胃酸分泌過多,確保脾、胃、腸功能迅速重建,脾胃得健則水津四布。大腸、腹穴,可疏通臟腑,促進腸道蠕動,順氣導滯;三焦有化氣輸精、促進運化滋養全身的作用,因此大腸、腹、三焦、脾穴聯用,可增加腸道蠕動,疏導糟粕。脾穴除以上功能外,乃后天之本;胃穴乃“水谷之海”,補血氣必須健脾胃;三焦可腐熟水谷,吸取精華,以生化血氣,濡養全身;腎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命門相火,可壯陽氣、益精液,壯骨生髓;腎上腺,可激發皮質激素,刺激骨髓造血。因此胃、脾、三焦、腎、腎上腺穴聯用,可促進骨髓造血,提高機體免疫力。此外,耳穴埋豆持續至化療后10 d,在時間上與鹽酸托烷司瓊互補,持續有效地控制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為水谷化生精氣創造條件。本研究化療方案為3周1次,如化療方案為每周1次,防治骨髓抑制還需配合中藥、艾灸聯合應用。
3.3 耳穴埋豆法的護理要點 ①向患者說明耳穴埋豆的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②耳廓畸形或耳廓手術患者、感知覺障礙患者、精神異常患者不宜使用耳穴埋豆;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如心臟病、肝腎功能衰竭者慎用。③使用耳穴磁珠貼期間,觀察患者有無膠布、磁珠過敏,及時評估耳穴埋豆效果。④督促患者定時按揉耳穴,以達到治療效果。⑤指導患者自行按揉耳穴,力度適宜,以耳廓有發熱、脹痛感為宜,必要時由護士操作。在過度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時不宜重壓。⑥磁珠膠布如有脫落需及時更換,尤其在洗澡、洗臉、出汗多時,應注意保持耳廓干燥,以免磁珠膠布遇水脫落。⑦做好其他化療相關的飲食護理及心理護理等。
耳穴埋豆取穴方便,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無任何痛苦,屬非侵入性治療,費用低廉,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按壓頻度,依從性好。該方法對緩解乳腺癌化療所致的胃腸道反應及骨髓抑制有良好效果。
[1]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
[2]汪代杰,周梅,尹雷,等.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化療致消化道延遲反應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310-311.
[3]儲真真,陳信義,李宏.對化療后骨髓抑制的中醫臨床理論探討與防治對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11):676-678.
[4]曹翠琴,楊小梅.耳貼配合通腑合劑保留灌腸解除化療患者便秘[J].護理學雜志,2011,26(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