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上海市地籍事務中心,上海市 200003
地籍控制測量的目的就是為地籍碎部測量建立基準,從而通過該基準來確立地球表面點坐標的基本框架。一般來說,許多國家都會在測繪過程中確立一個已知控制點,并給予它給出局部基準建立局部坐標系。但是在野外進行GPS 的相關測繪與觀測工作過程中,觀測值往往以世界基準為主,即WGS-84[1]。
為了能夠體現GPS 土地測繪實踐的普遍性,本文選擇了上海的一個縣城——崇明縣作為實驗測繪區。該區域面積為1185km2,縣內建筑密度達到38.55%,建筑物的分布較為均勻規整。該縣縣內城鎮土地類型較為齊全,具有地籍測繪的代表性,縣內最大占地面積就是交通運輸用地,為381.2km2,其它用地依次為住宅用地、商務用地、公共管理用地、倉儲用地和其他一些水域、電力等特殊用地??h內城鎮住宅用地基本覆蓋了全區的各個位置,相對分布均勻,而其他土地類型則分散于住宅用地中。
為了便于在該地區進行測繪工作,地籍測量站選擇了交通便利,易于找點的位置,首先在三個已知的二級國家控制點進行了首級控制網布設。該區域控制網所采用的是分級布網,由三個國家二級控制點與未知三點進行聯通,就形成了基于GPS 的首級控制網。然后以此類推,在測區內由二級、三級和四級控制點分別與未知控制點形成了二、三、四級控制網,最終的網內具有40 個控制點,它們共同組成了崇明縣該地區的地籍測量基本控制網,覆蓋范圍20 平方公里,覆蓋了整個測繪地區。
該區域的GPS 靜態測量采用了TGO 軟件進行解算后處理,并以WGS-84 坐標系作為基準而進行GPS 網平差。
數據處理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粗加工階段,該階段會對該地區一些地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數據下載、讀取、檢查和修改;其次是預處理階段,在這個階段被觀測數據將進行標準化處理,比如對各接收文件的記錄類型、格式、采樣率、項目與數據單位的全部統一,統一數據后就可以對觀測值進行修正;最后一個階段是解算階段,主要是對GPS 首級網控制基線向量的解算。在解算過程中,要把握好測繪比率,從而評估測繪方差與次好基線解間的關系。當比率大于3 時,就表明基線向量的質量較好。通常來說,參考方差會將測繪的實際誤差與基線解的期望誤差聯系起來,所以參考方差時,如果基線向量小于10 都是比較理想的質量。另一方面,GPS 的收集控制網在無約束平差后的平面最優閉合環控制范圍應在0.005ppm~1ppm,最差環閉合差應為0.532ppm。該地區經過地籍測繪測得最差環閉合差為1.615ppm,所以基于GPS 的控制網測量較好,在允許范圍內。
基于GPS 數據,再經過TGO 進行處理后的地籍測繪數據結果表明,在崇明縣地區所布設的GPS 控制網精度已經達到了GPS 的測量精度要求,它可以作為研究地籍碎部測量及其精度控制的基準[2]。
在對崇明縣地籍測繪中,基于GPS 土地測繪實踐的界址點坐標精度測量要求很高,但實際中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進行測量都會出現誤差,所以為了保證界址點的精度,應該找出影響測繪精度,導致誤差的相關因素。
本文針對基于GPS 土地測繪的極坐標測量方法進行影響界址點測量精度的誤差來源分析,其最主要的來源即為系統誤差。系統誤差有很高頻率出現在每一次的測量作業中,給測量工作者帶來無法預估的麻煩。
系統誤差也稱為界址點點位系統誤差,它的表現形式多為GPS 測繪儀器本身的誤差。比如說測角誤差mμ和測距誤差mS。測繪人員要對儀器進行誤差估算,具體步驟如下:
在崇明縣某地區測站點A,其坐標為(xA,yA),若待測點為P,那么坐標就應該為(xp,yp)。當S 為A 測試站點到測試點的直線平距,那么S=AP。假設B 為定向點,αAB就應該為起始方位角,設β 為AB 與AP的夾角,這個角也可以稱為水平角。根據誤差傳播定律我們可以計算出xP和yP的方差,它們的推算公式為:

那么該儀器本身影響界址點的點位誤差m 就應該為:

考慮到此誤差的來源,很大可能是由于實際相鄰量控制點檢的點位誤差與界址點的點位中誤差而帶來的,誤差的大小與控制網的布設、控制網平差的起算點等因素有關。如果起算點與布設點能夠有效控制,那么常規來說它們的相鄰點點位中誤差m 最大值是不應該超過0.03m 的,所以說測站點的點位誤差可以取值0.03m、0.02m。
偶然誤差也是一種來自于GPS 測量儀器的誤差,如圖1 所示。

圖1 儀器對中誤差示意圖
圖1 中α 表示真水平角,α’是實際測量的水平角,在A 測站點,A’表示儀器的對中點,而B 則是定向點,C 則為待測的界址點。那么當S1和S2為A 測站到定向點B 和界址點C 的距離時,S12就可以表示為界址點C 到定向點B 的距離。那么e 就是對中誤差,經測量證明,e 的數值不會超過0.001m。所以來自于儀器測量過程中的這種偶然誤差的表示公式就應該為:

如果m 取值0.001m,可以推算出棱鏡的偏心誤差m 為:

由于一般棱鏡偏差值可以取0.05m,那么:

粗略誤差來自于操作人員的工作粗心,比如說當司鏡員可能在放置棱鏡設備時沒有放置到有效位置。所以這類誤差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它對于精度的影響也不會很大[3]。
以上三種誤差都是能夠影響到GPS 土地地籍碎部測量精度的相關因素。當然除了技術層面,能夠影響GPS 土地測繪精度的因素也可能來自于設備其他功能,例如GPS 衛星鐘差、星歷誤差等等與標準實踐的誤差,或者GPS 信號傳播受到電磁波效應影響而形成電離層折射。亦或是GPS 信號接收機由于周跳容被忽略而影響了坐標精度等等。所以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GPS 土地測繪的每一項技術都需要進行測繪精度干擾因素的檢查,并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排除[4]。
GPS 土地測繪是一項范圍很廣且控制點密度很高的高精度要求測量工作。本文粗略的分析了上海崇明縣地區的地籍測繪工作,簡要分析了基于GPS 的控制網絡布設與地籍碎部中可能影響測繪精度的相關因素,希望通過實例來證明GPS 土地測繪的嚴謹性和重要性,將諸如GPS、RTK 這樣的新技術多多運用到土地測繪中,提高測繪精度。
[1]張敬東.GPS 在城鎮地籍測量中的應用[D].河南農業大學,2009.8.
[2]劉祥.GPS 技術在現代地籍測量中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2.17.
[3]黃曉君.城鎮地籍測量及精度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43.
[4]葉仁福.GPS 土地測繪技術中測繪精度的影響因素[J].科技與創新,2014(9):14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