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剛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 兗州 272100
當前城市土地日益稀缺,從提高容積率的角度,高層建筑物不斷涌現,而高層建筑物在施工、裝修與竣工期的穩定性,關系到工程的生產安全,為及時發現建筑結構不均勻沉降問題,必須加強高層建筑物的周期性沉降監測工作,分析與預測建筑物的沉降變化規律,對工程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高層建筑物沉降監測,即為首先在建筑物四角、拐點、中點等特征位置布設沉降監測點,然后以高等級水準觀測的形式,根據技術設計和施工要求,進行定期與非定期的監測點高程重復式采集,計算每周期間的沉降變化量,進而判斷建筑物基礎的沉降與地面荷載間的關系,科學反饋監測對象的安全狀況。
現以某住宅小區建設期間的高層建筑沉降監測為例,闡述建筑物沉降監測的布設方法、施測周期與數據分析處理。該住宅小區位于市區繁華地段,共有8 棟高層建筑,其中1-4#為26F、4-8#為24F,主體為鋼混框架結構,基礎類型為筏板基礎,自2013 年4 月至10 月期間,為建筑物澆筑至封頂期,現以該時期的監測數據為基礎,進行相應的階段性數據分析。
建筑物沉降監測方案設計時,應明確作業依據、點位布設和精度要求、測繪周期與數據處理方法等,以維持沉降監測數據的精度。
(1)沉降觀測作業依據。本工程測繪作業中主要執行下列現行的規范規程:GB12897-2006《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JGJ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GB50026-2007《工程測量規范》、甲方和設計方提供的有關技術要求。
(2)基準點及沉降觀測點點位布設與精度要求。沉降監測的點位布設包含基準點與監測點兩部分,在遠離工程現場的穩固地區埋設3個以上的基準點,作為工程水準測量的控制點,構成閉合水準環路;監測點的布設,則在建筑物四角、沉降縫、后澆帶等特征位置布設,點位應易于保護,施測時按照二等水準要求測量。
(3)觀測周期與觀測技術要求。根據相關規范的要求,基準點復測周期為半年,考慮復測工程量較小,本工程擬以3 個月為周期復測;監測點的測繪周期隨施工階段的不同有所差異,主體澆筑施工期間每3層1 期,封頂后裝飾期間隔3 月1 期,竣工交付后間隔6 個月1 期,直至沉降穩定為止;遇到停工或點位異變情況,及時加測相關數據。測量時需要嚴格執行GB12897-2006《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JGJ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的相關要求。
(4)數據處理要求。每期測量完成后及時將觀測數據傳輸并備份,并按照規定及時處理數據,發現沉降異常分析原因并通知施工方、監理方及甲方。平差時采用COSA 進行高程網一維平差,數據匯總以Excel表格形式為主。
現以該工程6#樓為研究對象,以澆筑與封頂期的9 期沉降監測為例,分析其數據采集方式,探究數據處理方法,并有針對性的分析沉降原因。該棟建筑共24 層,主體造型相對簡單,共計布設6 個沉降點,分別布設在建筑物四角和南北兩側的中間位置。基準點與沉降點數據采集時,采用Trimble Dini03 自動安平精密電子水準儀配以LD-2 型條形碼銦鋼水準尺,按照二等水準的原則進行測繪作業;沉降基準網點經6月15 日、9 月10 日復測,點位最大變化量為0.17mm,相對穩固,可以視為沉降觀測基準點無變化。
按照技術設計要求進行沉降觀測工作,將周期性采集的沉降監測數據,經COSA 系統平差之后,導入Excel 表格,進行統計分析,因工程所在地為軟土地區,施工中沉降總量相對明顯。以時間作為橫軸、以沉降總量作為縱軸,建立沉降總量-時間曲線圖,可以直觀的表現各個沉降觀測點的沉降變形情況,對于發現異常沉降點位、分析施工中的變形特征具有重要意義,本工程中6#樓的沉降總量—時間曲線圖,如圖1 所示:

圖1 6#樓體監測點沉降總量—時間曲線圖
以每期周期性沉降的差值為分子,以周期間的日期數為分母,求取沉降速率變換曲線,可客觀反映樓體在各時期的沉降變化狀態。自2013 年4 月8 日起至10 月17 日的9 期沉降監測數據發現,建筑物施工期間的沉降大致分3 個階段,現以A03 點為例,進行分析。第一階段,初期隨建筑物層高增加,地表負重荷載的迅速增加,建筑物監測點在一段時間內,沉降速率呈現略微加快的趨勢,由0.06mm/d 變化至0.12mm/d 附近,此后隨土體壓縮程度的增加,底部基礎抗壓性的增強,樓體沉降速率又緩慢減小至0.05mm/d 附近,但同一樓體的各沉降監測點沉降均勻,屬施工期間的正常沉降;第二階段,隨施工進行,隨樓層不斷增高,當混凝土加氣塊填充后,樓體沉降速率略微增大至0.07mm/d,通過監測發現,樓體沉降點沉降較為均勻;第三階段,樓體主封頂及混凝土加氣塊填充完成后,樓體沉降速率隨時間延續呈現減小的趨勢,而且沉降平緩,速率維持在0.01mm/d-0.04mm/d 之間,按照JGJ8-2007《建筑變形測量規范》對高層建筑物沉降速率的要求,該樓體建筑物正處于緩慢沉降并趨于穩定的良性狀態,但伴隨裝飾期與竣工使用期間的荷載增加,必須加強后期沉降的持續監測工作,一般竣工后半年無明顯沉降,可視為沉降穩定,并停止沉降觀測工作。
在高層建筑物沉降監測中,為保證數據的精度與可靠性,要按照相對固定的施測原則,維持周期性數據間的精度統一,固定主測人員、固定儀器設備、固定觀測路線,即“三定”原則,同時要注意施測時的前后視距基本相等,減小球氣折光差與i 角偏差的影響,避免施工震動對沉降觀測的影響等;在數據分析處理方面,充分利用沉降結果表、沉降量-時間曲線圖、沉降量三維模型來反映沉降情況,也可融入灰色系統理論模型、雙曲線模型、神經網絡模型等進行沉降量預測,科學指導建筑物的工程施工,確保安全。
[1]韓正,杜海霞,龍飛,等.高層建筑沉降觀測及其數據分析[J].城市勘測,2009(1):108-110.
[2]馮云德.建筑物沉降觀測技術方法探討[J].北京測繪,2009(4):88-90.
[3]黃育華,倪宏宇.建筑沉降觀測數據處理[J].地理空間信息,2008(2):117-120.
[4]王振,潘國榮.提高建筑物沉降觀測精度的方法[J].測繪信息與工程,2007(3):44-46.
[5]王敦峰.淺談建筑物施工中沉降觀測實施要點的具體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5(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