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強+程偉+齊卉
“我們是2014年7月11日搬進來的,我永遠都記得這個日子。這里出行、看病方便,環境也好。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啊!”7月7日,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竹林關鎮陜南移民搬遷安置點江北新區,搬遷戶張世軍感激地說。
張世軍是特困戶,老兩口都得過重病,原先住在交通不便、地質災害頻發的山里。如今,這套50平方米的房子屬于政府的“交鑰匙”工程,完全免費入住,且廚房和衛生間均由政府裝修好,可以直接使用。
江北新區是陜南移民搬遷省級示范點,規劃占地面積619畝,安置5000戶,分7年建成,目前已有1638戶入住。江北新區緊挨竹林關鎮老城區,交通便利,社區服務中心、市場、幼兒園、衛生室等基礎配套設施齊全。
基于對陜南片區實際情況和發展基礎的精準把握,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按照移民搬遷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位一體”的思路統籌推進移民搬遷,確保搬遷群眾有安全、經濟、實用的住房,享受便利、均等的公共服務,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搬遷65萬人,陜南城鎮化率提高6.99%
7月8日早上,在洛南縣景村鎮陜南移民安置小區“怡景佳苑”的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正在跳著歡快的廣場舞,孩子們和年輕人則在旁邊的運動場上打籃球和乒乓球。小區里寬闊的樓間距、大面積的綠化、設施完善的社區廣場和運動場,還有衛生服務中心和治安室,讓人仿佛置身于城市里的“花園洋房”社區。
“日子越過越好,心情越來越暢快,咱也像城里人一樣跳上了廣場舞?!卑徇w戶黃景艷笑著說,“老房子離這里有35里路,路難走,吃水還得自己挑?,F在好了,學校近了,看病也方便了?!?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2/15/zgfp201520zgfp20152026-1-l.jpg" style="">
以洛南縣為例,該縣按照移民搬遷和新型城鎮化相結合的發展戰略,依托工業園區、城鎮社區、旅游景區、農業園區等,規劃建設了12個500戶以上的移民集中安置新區,其中1000戶以上的有8個。“只有引導和動員山區群眾易地搬遷、適度規模集中居住,實現人口布局的調整與聚集,才能促進資源與產業的集約,使有限的公共投入惠及更多群眾、發揮最大效益,進而促進和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改善民生。”商洛市移民辦督查科科長楊成森說。
自2011年5月移民搬遷工程啟動以來,陜南三市本著節約土地資源、提升公共服務效益、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原則,在縣城、集鎮和工業園區附近采取社區化集中安置。截至2014年底,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共建設100~500戶中型安置點589個,500戶以上的大型安置點162個,集中安置率達到88.63%,城鎮安置率達到70.23%。
通過移民搬遷,把偏遠地區的群眾搬遷到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便捷的新型社區,使搬遷群眾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走出了一條移民搬遷倒逼城鎮化、加快山區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可行道路。目前,陜南50%以上的集中安置點都進入了城鎮規劃區,共計有65萬搬遷群眾進城入鎮,陜南三市的城鎮化率由此提高6.99個百分點。
搬遷戶的“城市生活”,日子越過越舒坦
在安康市漢陰縣新塘村移民安置點的公交站牌下,正在等公交車的村民張本平告訴記者:“自從搬到安置房后生活方便又實惠,像這公交10分鐘一趟,進城票價才2塊錢。而原先進城要先走半個多小時到公路邊上,再坐面包車,得10塊錢呢?!?/p>
漢陰縣以靠近公路、靠近鎮政府駐地、靠近工業園區等為原則選址建設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力度,讓搬遷戶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跋裥绿痢⑷@樣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的村子,現在移民群眾進城只需要半小時,到安康市區也才50分鐘?!笨h安居辦副主任喬波介紹。
漢陰縣平梁鎮西嶺安置點建設在鎮政府駐地附近?!艾F在娃娃上學可方便了,騎車5分鐘就到了?!卑徇w戶吳登高說:“原來住在老房子,娃娃天不亮就得走,一天兩個來回。尤其是冬天,走得早回得晚,一個人都不敢走,辛苦得很?!?/p>
漢陰縣搬遷戶的“城市生活”是陜南移民搬遷的一個縮影。四年多來,陜南移民搬遷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作為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的重要保障,與集中安置點同步規劃、一體建設。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的要求,依據集中安置點規模確定配套建設標準、內容和時限。500戶以上的大型安置點,水、電、路、視、訊、網等基礎設施全部建設到位,并配套醫療、教育、文化、衛生、超市、公墓、消防、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以及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服務功能“全覆蓋”。
據介紹,陜南移民搬遷實行戶籍遷移自主和居住證制度,充分保障了移民搬遷戶子女就學、養老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有效落實。四年多來,省市縣整合各類專項資金75.6億元,全部或基本建成2027個移民安置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惠及搬遷群眾86萬余人。
搬遷戶持續增收,人均純收入4年增長80%
群眾搬出來了,生活便利了,但從客觀來看,生活成本也增加了。如何促進就業,讓群眾過得慣城里人的生活,成為搬遷工作的下一個重點。
“必須培育群眾的增收點?!睗h陰縣安居辦副主任喬波說,去年以來,漢陰縣開展了“一區一策、一戶一法”的增收致富試點工作。以澗池鎮西壩社區安置點為例,縣上以紫云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按照“龍頭企業+基地+村委會+搬遷戶”的模式,以村委會為紐帶,聯合搬遷戶加入企業生產鏈條,投資30萬元,扶持50戶搬遷戶發展富硒蔬菜產業,預計種植戶人均年收入增長2000元以上。同時,以康發勞動服務公司為平臺,投入資金170萬元,扶持100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支持20戶搬遷戶自主創業。這些政策深受搬遷群眾的歡迎。
培育增收產業、引導就業創業是移民搬遷良性發展的保障。四年多來,陜西省通過集約土地發展產業、集中培訓促進就業、集成政策鼓勵創業三管齊下,構筑“穩得住、能致富”的產業支撐。目前,已有14.7萬多名搬遷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有16.2萬多名搬遷群眾進城入鎮發展二、三產業,有9296名搬遷群眾通過城鎮公益性崗位落實就業。2014年,陜南移民搬遷群眾人均純收入7478元,較四年前增長80%。
“下高山,入平川,了卻世代心愿;住高樓,遷新居,共建美好家園?!闭缬浾咴诼迥峡h石門鎮移民安置小區文化廣場上看到的這副對聯一樣,陜南移民搬遷群眾的城里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