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位于小南海地震遺址公園以東,南鄰八面山自然風景區,西接武陵仙山,北接雞公山,距黔江主城32公里。2015年被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游局納入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新建村幅員面積27.49平方公里,共有6個村民小組,642戶1750余人,其中貧困戶57戶170余人。全村有少數民族1585人,占總人口91%,有土家族129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2%;沿河兩岸13個成規模的土家吊腳樓院落獨具特色,山清水秀,民族文化濃郁。
截至目前,已成功發展標準鄉村旅游農家樂30家,2014年共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實現年綜合收入近300萬元。收入最高的農戶可達到10萬元以上,最少的也有2萬元。鄉村旅游農家樂帶動全村500余戶1400余人致富增收。鄉村旅游扶貧的有力實施,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戶增收目標。
多措并舉開辟致富路
一是確立發展總原則。確立保護為主,生態發展的原則。新建鄉村旅游發展優勢在于其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離開這一先決條件就無從談發展,因此保護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要放在規劃和建設的重中之重。通過保護資源,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過發展反過來進一步推動文化和生態的保護。
確立產業主導,協調發展的原則。由于交通閉塞,土家族人民在此創造的民族文化得以較好的保存。土家族古民居、傳統文化和良好的生態轉化為新建村獨特的資源優勢,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未來新建村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該把民族文化旅游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培植,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種植、養殖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整村的全面協調發展。
確立體現特色和突出重點相結合原則。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資源,發展旅游業首先必須考慮自身的特色。新建村發展鄉村旅游最大的特色就是土家族古老吊腳樓群及其負載的生產、生活和民俗文化,良好的自然環境。板夾溪土家村寨的規劃和建設必須充分體現自身的特色,把土家文化作為自身的品牌。在挖掘、提升、展示土家文化時也不能全面開花,要著重建設一個農耕及生活體驗場、打造一臺民族歌舞、開發一批民族飲食。
確立政府主導,村民主動原則。鄉村旅游牽涉到許多方面的事業,需要社會廣泛參與。在此項工作中,特別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村民的積極參與。政府要加強對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的領導;相關職能部門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權利,聽取他們的意見,村民的參與度和熱情是鄉村旅游能否成功的重要部分。
二是建立發展新模式。以鄉村旅游為依托,鄉村旅游農家樂示范戶加散戶互補,即散戶提供原材料和勞動力,鄉村旅游農家樂示范戶加工成品并銷售的模式。這種模式即解決大量農產品過剩貶值,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問題,即解決就近就業又解決外出務工無法照顧家庭,導致出現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成立了鄉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承擔著培訓農戶,推介本地旅游的功能,同時,發揮合作社的會員相互協作作用,達到資源共享。
三是改善旅游新環境。在新建村規劃設立管理與游客接待中心,組織對整個板夾溪景區的管理服務工作,并結合游線特征,設立郵電、通訊、醫療救護、治安保衛等旅游景區必須配備的服務設施。近年來,新建村共投入鄉村旅游扶貧資金300萬以上,完成板夾溪十三寨部分院落改造、完成部分連戶道路青石板鋪設、完成擺手堂民俗歌舞表演場、風雨橋等,使新建村板夾溪十三寨成為主要旅游景點。
一方面,加大力度收集和處理垃圾,保證村寨景區干凈衛生。村寨垃圾收集、處理可分寨設置垃圾收集房進行收集,再由垃圾車定時集中搬運至指定垃圾處理廠處理,方便運輸同時確保寨內的村寨景觀。核心區內布置垃圾箱,以減少對環境景觀的影響。為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和游客的需求,每個寨規劃布置至少一個公廁,一個垃圾收集點。
另一方面,加強防災基礎設施建設。為保護土家村寨的整體風貌,在消防車不能到達的村寨內部,設置室外消火栓或攜帶式滅火器;有水源的院落建消防池、栓等消防設施。重點保護建筑內應設攜帶式滅火器,開辟一定的消防應急通道,利于救火和疏散。新建的旅游接待建筑設水壓較大的水龍頭,以滿足緊急救火。
未來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的規劃
對已有的鄉村旅游農家樂繼續扶持提檔升級,進一步形成一批精品示范戶,與此同時進一步提升新建村板夾溪十三寨的整體風貌形象,實現“一寨一景一業”, 不僅要保護一方山水、傳承一方文化、促進一方發展,更重要的是致富一方百姓,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
一是在村寨入口處新建展示中心(畢茲卡館),通過實物、圖片、聲像資料直觀、系統地展示和保護土家族文化。尊崇自然,運用樸實、自然的展示手法,與當地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相協調;突出特色,選擇能夠代表土家族文化符號的實物、圖片、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展示;互為補充,把十三寨已有的實物、文化事項與展示館互為補充,全方位展示土家文化;動靜結合,把實物、圖片展示與紀錄片、歌舞表演、技藝表演結合起來,活態展示土家文化;生態環保,在采光、通風、濕度、用材等方面,力求考慮生態環保,盡量減少對人體、文物、圖片、聲像資料的不利影響。
二是分寨保護特色民居,堅持修舊如舊原則,按保護建筑規范對學堂灣院落進行保護,對外立面作修整,保持土家傳統建筑風貌,重點清理建筑正立面視線。對體現土家文化信息的要素作重點修繕,局部復原,作為歷史場景景觀要素進行刻畫,體現地域風貌。同時分寨分院落設置不同的土家文化內容,達到留住游客促進消費的目的:
三是培育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實施枇杷高接換種項目,管理好現有2000畝枇杷基地;在龍家溝一線新培植800畝獼猴桃基地;在大灣院子、譚家院子等五個村寨背山喂養山羊1000頭,喂養肉兔2000只以上,當好農家樂的后勤供應站;由學堂灣、老熊壩等院子加工干菜、鹽菜、臘菜、腌菜等特色農家菜,為餐飲業提供后勤服務;在走馬壩打造吃、住、玩、樂服務于一體的星級農家樂村寨,把十三寨打造成民族特色的產業鏈,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大力開發當地旅游產品,引進外地旅游產品,在對當地已有的手工藝產品、農副產品、傳統食品進行挖掘,開發的基礎上,進行精心加工和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