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朱 江
“五強五有”挖窮根促小康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朱 江
扎實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班子,敢于負責、主動作為,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在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一座座別致有序的小樓引人注目。樓前大都種著玫瑰花和三角梅,花開得很美。不遠處,年輕人在游泳池里嬉笑,老人則圍坐在休閑長廊旁聊天。
“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飯酸菜下。”坐落在半山腰的青杠壩村,因地勢偏遠、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而十分貧困。
8月11日,村支書冷朝剛對記者說:“12年前,我剛當上支書,那時村里連飯都吃不飽。”
在冷朝剛看來,要挖掉青杠壩的窮根,必須“強班子、壯產業”。
“一個地方的發展,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支部看支書。支書能力差,支部凝聚力不足,地方發展肯定慢。”冷朝剛說,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以“強班子、強隊伍、強民主管理、強素質、強服務”的“五強”做法,打造一個有戰斗力的領導班子。
“五強”做法的核心是注重“兩委”班子配備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形成“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善抓經濟、會謀發展”的村領導班子;方法是建立健全村支兩委職責和目標責任制、民主決策制、民主管理制、公開制、黨員承諾制等各項規章制度,同時堅持走群眾路線,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及時主動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41歲的黎育勝是青杠壩村的村民,對于村支兩委班子的變化,他有很深感觸:“以前去辦件事,能不能遇到村干部都不知道,就算遇到了也愛理不理。而現在,都不用去村委會,打個電話,村干部就上門提供幫助。這些村干部還真有水平,啥事都能幫你解決好。”
“五強”僅僅是致富的前提,對于青杠壩村來說,只有做到“戶戶有產業、月月有收入、處處有文明、事事有公開、人人有小康”的“五有”才能算真正過上好日子。
青杠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因為缺乏水資源,種植水稻只會越種越窮。窮則思變,村支兩委提出了“更新觀念調結構,發展致富建強村”的思路。
“水路”不通走“旱路”。在縣農業、科技等部門支持下,青杠壩村開始種植大蒜、西瓜、辣椒。村民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1200元提升至2008年的2500元,成為全縣農民收入最高的村。
村支兩委認為光憑種植,繼續增收有難度。又組織村民開了兩天大會,決定發展養殖業。
在村支兩委的帶動下,村民的創新創業意識得到激發,規模養羊、養牛的多了,蜈蚣、竹鼠等特色養殖也興旺起來。去年又建起第二個養殖小區。
“緩坡發展蔬菜,山間田土輪作大蒜、西瓜、辣椒,林間建養雞小區,山上種果樹、喂牛羊”的產業布局已經形成,種養業平分秋色,各占村民增收的半壁江山。2014年,青杠壩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8萬元,曾經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短短幾年時間,增加到204萬元。(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