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斌
(錦州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遼寧錦州 121000)
鐵路斜交剛架橋設計與分析
景斌
(錦州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遼寧錦州 121000)
通過斜交剛架橋的設計,介紹斜交剛架橋的設計原則和技術參數的選用,采用空間有限元分析方法,對結構進行計算分析,為類似工程設計提供設計參考。
鐵路 剛架橋 設計
隨著鐵路工程的發展,鐵路與道路、溝渠交叉情況越來越復雜。特別是受j結構高度限制的立交及斜交溝渠,采用斜交剛架結構可以很好的滿足工程功能需要,并較大的節約工程造價。本文通過對鐵路斜交框架橋設計過程介紹,總結本類橋梁設計過程中的設計原則及注意事項,為類似工程提供設計參考。
東北地區某新建雙線鐵路,與既有溝渠斜交75度,施工期間溝渠不能中斷,受其它因素影響,最終采用1-20m斜交剛架橋跨越,較好的滿足了工程需要。
主要技術標準如下:
(1)線路等級:國鐵I級;設計速度:160km/h;直線,線間距5.0m。
(2)荷載:中-活載。二期恒載160KN/m(雙線)。
橋址范圍內,表層為粗角礫土,之下為石英砂巖。地震基本烈度8度,動峰值加速度0.2g。
場地類別為II類,最大凍結深度1.5m。
本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5,頂板厚1.20m,側墻厚1.20m。側墻與頂板相交處采用加腋構造,橋寬13.0m。2.5m寬2.0m高承臺,承臺下設單排端承樁,樁徑2.0m,樁間距2.5m。

圖1

表1
2.1 模型介紹
采用空間有限元程序MIDAS軟件建立上部結構模型,頂板、側墻及承臺采用板單元模擬,樁基采用梁單元模擬。按照《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范》(TB 10002.5-2005)附錄D的方法,按節點彈性支承模擬樁基的側向邊界條件,樁基基底按固結考慮,將樁基模擬到實際模型中。
整體模型如圖1:
2.2 荷載組合
設計按以下組合檢算結構作用:
荷載組合(恒載包括:自重、二期恒載、收縮、徐變、基礎變位)
(1)主力組合:恒載+活載+橫向搖擺力。
(2)主力+縱向附加力組合:主力+制動力+溫度荷載。
(3)多遇地震力組合(特殊荷載):恒載+列車豎向靜活載+多遇地震作用+50%靜荷載橫向效應。
(4)罕遇地震力組合(特殊荷載):恒載+列車豎向靜活載+罕遇地震作用+50%靜荷載橫向效應。
結構溫度影響按整體升溫按+25℃,整體降溫按-25℃計算。橋面板非線性溫度變化按頂板升溫10℃考慮,并考慮非線性溫度負效應。混凝土收縮按降溫15℃考慮。
單側基礎不均勻沉降按5mm考慮。
3.1 側墻基礎樁基設計
根據本橋地質情況,初步擬定為端承樁,樁長為10m,樁徑2.0m,樁間距2.5m。按此情況將樁基情況模擬進模型。
計算得樁基反力及內力,并對此樁基檢算是否滿足要求。若不滿足,則對樁基布置進行修改,并從新計算,直至滿足要求。
3.2 上部結構內力分析
根據剛架橋的受力特性,選取以下截面檢算結構內力:
頂板檢算截面為:頂板角偶處截面;頂板厚度變化處截面;跨中截面。
側墻檢算截面為:側墻角偶處截面;側墻底截面進行檢算。
根據模型計算,內力云圖如圖2:

圖2
由圖可以看出,頂板最大正彎矩出現在跨中,最大負彎矩出現在角偶區域。根據內力的分布情況,與線路方向垂直斷面內力大小較為一致,鈍角處內力較其他位置偏大。
側墻下端內力較為一致,側墻上端則與頂板鈍角對應位置內力較大。
故在配筋計算時鈍角位置宜進行局部加強處理。
3.3 上部結構變形分析
根據規范,鋼筋混凝土結構截面剛度按0.8倍EI計算。在列車豎向靜活載、溫度力作用下的跨中豎向撓度為最大值為7.176mm<L/ 1400=15.6mm,滿足規范設計要求。
由計算模型得主梁最大豎向位移16.376mm。根據《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當由恒載及靜活載引起的豎向撓度等于或小于15mm或跨度的1/1600時,可不設預拱度。
故本橋需要設置預拱度,跨中處的預拱度(上拱)為:
恒載+1/2靜活載=11.716+2.33=14.046mm。
邊墻頂預拱度為0,之間按二次拋物線過渡。
通過計算側墻頂及基礎頂剛度如表1:
滿足規范設計要求。
3.4 地震力分析
框架橋為整體結構,抗震性能較好,抗震薄弱位置為側墻底部,在設計計算中需要對其進行抗震設計。
(1)斜交剛架橋的受力較為復雜,不同于框架橋及梁式橋,對基礎情況的模擬尤為重要,不同的基礎情況,不僅關系的基礎自身的內力計算,而且會對頂板及側墻的受力產生影響。
(2)斜交剛架橋鈍角區域內力較大,且斜交角度越大,增大值越大。故在配筋計算時必須對相應區域進行加強。
(1)斜交剛架橋可以有效的滿足特殊情況下的功能需求,對既有道路或溝渠影響較小。并且造價相對較低,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2)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在于基礎邊界條件的擬定,可根據實際地質情況設置適宜的基礎形式。并可選用不同的基礎剛度對結構內力進行包絡計算,增大設計安全系數。
[1]《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TB1000 2.3-2005).
[2]《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范》(TB10002.5-2005).
[3]范立礎.橋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杜振華.沈軼勇.斜交剛構橋的空間有限元分析[J].鐵道勘測與設計.2011.04.